河南淇縣:創新黨建工作思路 助力鄉村產業發展壯大(創新黨建助力鄉村振興)
近年來,淇縣創新基層黨建由“事”向“人”轉變的工作思路,聚焦村級黨組織帶頭人、鄉土人才、群眾等關鍵群體,努力把“人”組織起來,持續激發“人”的內生動力,有效推動鄉村產業發展壯大。
把優秀“頭雁”組織起來,凝聚核心力量
淇縣以情懷挖能人,通過寄送“家書”、縣鄉主要負責同志登門拜訪等方式,成功回引84名“頭雁”回村任職。靈山街道大石巖村在“頭雁”徐光的帶領下,已成為集紅色研學、參觀體驗、鄉村旅游等為一體的明星村,2023年以來累計接待學員游客4萬人次,年集體經濟收入達60萬元。以激勵注動能,創新開展“明星黨組織書記”評選活動,將產業發展作為評選的重要評定指標,通過“訪群眾、看發展、聽意見”,累計撥付100余萬元對評選出的“明星黨組織書記”工作報酬參照縣長、副縣長、鄉鎮長實發工資發放,充分激發黨組織書記帶動村發展集體經濟的動力。以梯次育后備,啟動“雛雁”培育計劃,構建起557人的村級“青年后備干部庫”,堅持因才定崗、人崗相適原則,加強村級后備干部的使用,對后備干部進行試崗跟班實踐鍛煉。安排64名“雛雁”到村(社區)進行試崗鍛煉,并推薦到項目建設、鄉村振興、平安建設等實戰崗位,助其在實際工作中早參與、早適應、早成熟,持續為基層黨組織注入新鮮血液。
把“鄉土人才”組織起來,實現一線練兵
“我常年不在家,村干部過年前都要為我家中掛上嶄新的燈籠,真暖心呀?!毙l都街道黑龍莊村“鄉賢”趙成禮對記者說道。
淇縣聚焦抱團發展、多方聚才。實施“聚才興村”計劃,建立縣鄉村三級聯動機制,通過實地走訪,摸排農村各領域“土專家”“田秀才”,建立生產型、經營型、技能型和社會服務型“四型”251人的鄉土人才庫。其中,衛都街道黑龍莊村通過春節為“新鄉賢”家中掛燈籠、貼對聯等方式,讓在外“游子”感受到家鄉的關懷與溫暖,進而心系家鄉、反哺家鄉。精品培訓、多元育才。著眼鄉村產業振興需求,統籌整合農業農村、財政、鄉村振興等各部門培訓資源,小班額組織優秀鄉土人才到北京、浙江、山東、山西等先進地區觀摩學習,不斷開闊發展思路。組織開展“黑小米種植”“辣椒種植”“肉雞養殖”等專題培訓班5期,累計培育高素質農民、農村能人、創業致富帶頭人等600余人。構建平臺、多維用才。成立縣級“鄉村振興智囊團”,將優秀黨組織書記、駐村第一書記、鄉土人才組織起來,幫助發展任務重或者黨組織軟弱渙散的村,謀思路、想辦法,把自身的優勢輻射到更多的村莊。通過“鄉村振興智囊團”的“金點子”,為基層梳理出土地入股、村企合作、鄉村旅游等7種村級集體經濟發展模式,帶動培育出“趙莊旅游”“鮑莊民宿”“秦街樂園”等一批發展模式優、經濟效益好、示范效應強的先進典型。
把“主人翁”組織起來,夯實發展根基
淇縣堅持用好“思想教育”這一軟招。持續開展“我為發展獻一策”主題活動,將集體經濟發展先進村的發展歷程、鮮活事例、成熟經驗和發展模式等,以主題發言、茶話座談等喜聞樂見的形式,傳遞分享給群眾,引導大家共話村內發展大事、共謀集體經濟發展路徑,積極參與到村集體經濟發展全過程,累計開展各類宣傳教育活動400余場次。用好“制度規矩”這一硬招。在抓好“四議兩公開”制度實施的基礎上,村“兩委”堅持與全體黨員聯動、與村民代表聯動、與全體村民聯動“三個聯動”,共同抓好商議修改、提升完善、組織實施,推動將村集體經濟發展內容納入村規民約,提升村規民約在集體經濟發展過程中的公信力和約束力,把“小村規”變成推動發展的“硬制度”。用好“骨干團隊”這一活招。將各類群體中的先進苗頭和積極分子組織起來,通過宣傳、引導等方式積極鼓勵群眾參與到鄉村產業發展中來。截至目前,全縣已累計成立“七老團隊”“小馬扎工作隊”等為代表的自治組織180余個。(淇縣縣委宣傳部 杜習忠 高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