擦亮法治底色 賦能鄉村振興——慶陽市華池縣法治鄉村建設亮點紀實
原標題:擦亮法治底色 賦能鄉村振興
——華池縣法治鄉村建設亮點紀實
通訊員 徐榮 李靜
近年來,華池縣堅持以習近平法治思想為引領,弘揚南梁紅色法治文化,壓實法治鄉村建設責任,以鄉村依法治理為抓手,堅持“普治并舉”,營造了濃厚的法治鄉村建設氛圍,為推進鄉村振興提供了堅實的法治保障。
“學法以正”
構筑法治教育新格局
華池縣以村(社區)干部學法為抓手,推動更多基層法治力量向引導和疏導端用力,探索完善“法律明白人”培育機制,突出鄉村干部群體帶頭學法的“頭雁”帶“群雁”效應,讓信仰法治、厲行法治成為法治興村的共同行動。
聚焦村干部“關鍵少數”,堅持提升村(社區)干部學法實效,推動以用促學,重點圍繞《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民法典》等重點內容進行學習培訓,提高村(社區)干部運用法律推動基層治理的能力,為提升鄉村治理水平注入強勁動力。
聚焦法律明白人“關鍵群體”,堅持實施“法律明白人”培養工程,為村(社區)“法律明白人”提供更廣闊的舞臺,煥發基層法治建設與社會治理新氣象。截至目前,全縣共培育“法律明白人”696名,組織“法律明白人”開展普法宣傳活動19場(次)、參與化解矛盾糾紛1034件(次),使“法律明白人”真正成為推動法治建設的重要力量。
聚焦民主法治示范村建設“關鍵舉措”,充分發揮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區)典型示范作用,持續推進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區)創建工作。截至目前,全縣已創建全國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區)2個、省級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區)15個、市級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區)12個、縣級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區)112個。
“普法以誠”
走出法治宣傳新路徑
堅持弘揚南梁紅色法治文化,深入貫徹落實全縣“八五普法規劃”,通過“法律十進”等多樣化的宣傳方式、多元化的普法活動、原創性的普法內容,打造鄉村普法新樣板。
持續加強農村法治文化建設,推進鄉村法治廣場、農家法治書屋等陣地建設,提高鄉村法治文化陣地的建設率、利用率和覆蓋面。截至目前,已建成法治文化廣場62個、農家法治書屋61個,建成五蛟鎮杜右手村鄉村記憶館、城壕鎮太陽村“法治實踐傳承館”等紅色法治文化陣地,不斷完善鄉村法治文化陣地建設鏈條。
結合地方特色文化資源,將“南梁說唱”等傳統藝術與 “兩微一端”、抖音、快手等新媒體相結合,編排南梁說唱《疫情防控靠大家》《紅色廉政萬年長》和快板《說說民法典》等通俗易懂的普法節目。同時,以“紅色資源 法治宣傳”融合發展為切入點,共制作推出《法治進行時》欄目21期。
以司法部“2024法治鄉村基層行”媒體采訪團到華池縣開展采訪調研為契機,組織中央及省市媒體記者先后走進華池縣李莊村、荔園堡村、南梁革命紀念館、馬錫五審判方式陳列館和“巧兒舊居”普法宣傳教育基地深入采訪調研,積極展示華池縣法治助力鄉村全面振興、提升鄉村建設和鄉村治理水平的成效亮點。在央視《熱線12》欄目、新華社、《人民日報》《法治日報》《農民日報》等媒體網站宣傳報道華池縣法治鄉村建設成效相關信息7篇。
“用法以議”
搭建基層治理新載體
堅持將法治文化建設列入鄉村治理的重要內容,以提升基層治理效能為主線,以法治鄉村建設為抓手,著力構建政治、自治、法治、德治、智治“五治”融合的鄉村治理體系。
利用陜甘邊革命根據地南梁法治文化教育基地、全國青少年法治宣傳教育實踐中心優勢條件,將基層組織建設與保護利用紅色資源、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引領基層治理有機結合,創建“紅色歷史學得透、紅色故事講得好、紅色教育抓得深”的“三紅”型法治鄉村,營造尊法、學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法治氛圍。
聚焦協商民主向基層延伸,探索推廣“411”議事法,“四議”即黨員群眾和網格長(員)提議、村“兩委”組織議事小組調研商議、村黨支部組織黨員審議、黨員和群眾代表大會決議;“一審核”即村“兩委”對決議結果再次審核把關,確保決議符合法律法規、合乎村情民意;“一公開”即對決議結果進行公示,廣泛接受群眾監督。創新推行村級協商民主議事機制,廣集民情民意,科學決策、精準實施,從源頭上防范化解影響基層發展的矛盾隱患,提高村民自治的有效性,做到協商于民、協商為民。
積極推廣村級協商民主議事制度,把基層民主自治導入法治軌道,形成了以“一約五會三榜兩站”(“一約”即村規民約;“五會”即紅白理事會、道德評議會、村民議事會、孝善理事會、禁毒禁賭會;“三榜”即扶志扶智積分榜、道德評議紅黑榜、幫教進步轉化榜;“兩站”即“雙扶”驛站和新時代文明實踐站)為重點的鄉村自治模式,在潛移默化中引導村民自覺遵法守規、提振發展信心,推動鄉村全面發展、全面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