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居民離不開的社區組織 建設居民滿意的美好家園 杭州發布基層黨建聚力賦能社區治理20條舉措
都市快報訊 治國安邦,重在基層。而社區是社會治理的“最后一公里”。
做好社區治理工作,打造“居民離不開的社區”,杭州做了不少努力。融合黨建紅色陣地和惠民服務空間,高標準建成了“鄰里中心”150多個,推動黨群服務矩陣向居民“家門口”延伸;堅持“眾人的事情由眾人商量”,普遍建立黨建引領下的社區議事協商機構,涌現出“湖濱晴雨”“紅茶議事會”等協商共治平臺;打造出了“老娘舅”“和事佬”“武林大媽”等一批基層治理“金名片”……杭州在基層治理中探索出了不少新思路、新方法。
為了總結、轉化好這些基層治理的經驗,12月4日,全市深化城市基層黨建工作暨黨建引領社區治理試點成果交流會召開。
會上,杭州發布了《新時代城市基層黨建聚力賦能社區治理二十條舉措》(以下簡稱《舉措》),提出“一核多堡”的組織運行機制、“有呼必應”的服務供給機制、“四治融合”的基層民主機制、“守望相助”的多方參與機制、“集約高效”的支撐保障機制等五大機制共20條具體措施,打造“居民離不開的社區組織”,努力建設居民滿意的美好家園。
讓群眾情感上離不開
生活上離不開、價值認同上離不開
如何讓群眾“離不開”?會上,市委常委、組織部長毛溪浩說,強化黨建引領社區治理,說一千道一萬,就是通過建強組織、健全機制、做實服務,努力建設居民滿意的美好家園。重點在三個層面讓群眾“離不開”。
一要讓群眾在情感上“離不開”。我們要改革以往社工坐班為主的工作模式,讓社區工作崗位下沉到小區(網格)、主要精力下沉到小區(網格),確保50%以上時間精力從事直接聯系服務居民群眾工作。
二要讓群眾生活上“離不開”。要全面推行“全科社工、全能服務”制度。推廣社區服務“三延伸”,即服務時間向上班族延伸、服務方式向信息化延伸、服務模式向主動上門延伸,確保社區服務全天候、不打烊。
三要讓群眾在價值認同上“離不開”。要著力解決群眾的操心事、煩心事、揪心事,集中力量辦好老舊小區改造、加裝電梯、環境整治等關鍵小事,讓群眾獲得更多幸福感和獲得感。
“三方協同”破解小區治理難題
住宅小區是人民群眾生活的基本場所,是城市管理的基礎單元,也是基層社會治理的重要領域。然而,在實際工作中,居委會、業委會和物業企業三方常常權責不清、協同不暢。如何打破三者之間的業務壁壘,形成工作閉環?
《舉措》中提出,要構建“小區黨組織、業委會、物業服務企業”新三方治理架構的解決辦法。深化物業業委會黨建,落實小區黨組織與業委會“雙向培養、交叉任職”制度,引導小區業主黨員參選業委會,大力提高新組建或新換屆業主委員會中的黨員比例。
比如下城區,全區業委會成員中黨員比例達到了61.3%。健全實行“民主事項黨組織先議、重大事項上級黨組織先審”的新三方治理架構以來,全區物業信訪投訴量同比下降了40%。拱墅區實體化設立“三方辦”,向全區369個小區下派小區專員,擔任小區黨支部的負責人,全區物業糾紛訴訟率下降了77%。
有呼必應,社區服務不打烊
上班時間沒空辦事,下班時間沒法辦事,讓不少上班族頭疼不已。特殊人群辦事不易也是長久以來的痛點。
讓社區服務更有溫度,《舉措》提出了社區服務“三延伸”,推廣“民生直達”等網上辦事平臺,打造移動端、電腦端、大廳端、自助端“四端協同”工作模式,逐步建立社區、小區、樓棟三級居民聯絡群,加強線上民情聯系服務。
推動服務模式向主動上門延伸,推廣“最多跑一次”社工代辦服務,為特殊困難人群開展代辦服務,確保服務無死角。
不僅如此,《舉措》還指出了加快建設集活動、服務、辦公等功能于一體的小區黨群服務驛站建設。
比如下城區東新園小區“鄰聚里”黨群驛站,圍繞“便民服務、學習教育、文化活動”三大居民需求對社區黨群服務中心進行改造提升后,融入AR游戲體驗區、乒乓球活動室、國畫書法室、社區義診、一站式辦事服務……真正成為居民離不開的驛站,近半年累計服務群眾萬余人次。
社區治理數字化轉型,基層也要智治
交通出行更通暢,停車抬頭見泊位,酒店30秒入住……城市大腦的成果大家都看得見。
《舉措》強調,要推動“城市大腦”開發運用向社區治理領域延伸,深入實施“社區智治計劃”,構建社區管理端與居民參與端“兩端協同”的數字治理模式。
著眼于“未來社區”建設,加快社區數智治理功能場景開發,推動實現社區公共服務實時辦理、民情信息實時傳達、民主事務實時參與,提高社區治理服務效能。
目前,下城區已在全市首發“社區智治在線”平臺,月均處理事件近1.8萬件,社工表單填報量減少了7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