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全國縣域城市基層黨建“海寧樣本”!要怎么做?(城市基層黨建全域提升)
“一些居民剛剛搬遷進來,文明停車的意識還有欠缺,‘幫幫團’要想想辦法……”昨天,海寧市硤石街道竦秀景苑小區“紅色物業”議事會召開了一次例會,業委會、物業、社區等各方14名代表成員坐到一起,圍繞著居民共同關心的問題展開了討論。
竦秀社區是海寧市數十個城鄉一體新社區之一。“‘鄉里鄉親’要變成‘樓上樓下’,一定會出現很多新問題。”在海寧市委組織部相關負責人看來,城鄉一體新社區是基層社會治理的“深水區”,村民變成居民,環境要怎么適應?村集體變成居委會,人要怎么轉、錢要怎么管?這些都是不得不面對的問題。
怎樣蹚過“深水區”?“抓好基層黨建。”海寧的回答擲地有聲。作為中組部城市基層黨建直接聯系點和省委組織部直接指導點,近年來,海寧市堅持將城鄉一體新社區改革作為城市基層黨建工作的難點進行重點突破。今年3月,該市專門出臺實施意見,以城市“一盤棋”的理念,加大撤村建居力度,并把城市區域內的所有村改居社區納入城市社區管理范疇,并在優化組織構架、加強專業支持、提供精細服務和構建多元保障等四方面發力,確保村改居社區理念轉變、模式轉型、責權利對等。
竦秀社區的“紅色物業”議事會就是城鄉一體新社區改革中,治理理念轉變的一個典型。面對從“村”到“居”轉變過程中的種種復雜局面,社區黨組織整合居委會、物業、業委會、共建單位、樓道紅管家等資源,建立“紅色物業”聯動議事服務機制,通過“黨建 治理”“黨建 法治”“黨建 共建”,讓黨的服務延伸進小區、進樓道,既滿足了城鄉一體新社區居民多樣化的服務需求,又推動社區緊跟上現代化城市建設、居民居住條件改善的步伐。
村改居,改變的不僅僅是居住形態。在海寧,城市黨建引領下的村改居工作涉及更多層面的治理體系改革。
去年,硤石街道荷葉村部分區域啟動了征遷工作,一部分村民分散搬遷進了附近的城市社區。這些居民離開了村莊,又在現居地社區里沒有戶籍,服務要怎么保障?“人戶分離不代表服務脫節。我們還是‘一盤棋’,要給每一戶村民充分的服務保障。”荷葉村黨總支書記都甫珍告訴記者,今年起,該村試點按照每戶每年150元的標準,為已搬遷村民購買物業服務,這不僅幫助村民解決了眼前的問題,也讓他們對城市社區的新生活產生了更多歸屬感。
區劃怎么變,人就怎么轉,錢就怎么管。目前,《海寧社區專項工作經費使用管理辦法》和《關于規范城鄉一體新社區股份經濟合作社公益性支出的指導意見》都已配套出臺。另據統計,當前海寧全市涉及街道內設機構設置、社區布局規劃、“三崗十八級”薪酬體系改革等20余條重點任務已全部完成。在海寧市高質量推進城鄉一體化、打造城鄉融合發展示范區進程中,越來越多的村民變成了市民、村干部變成了城市社區干部,同時,通過建立完善“紅色物業”,強化了社區黨組織在基層治理中的領導核心作用,社區治理理念現代化的腳步也在不斷加快。
“海寧的城鄉一體新社區建設特色鮮明、成效顯著,有不少經驗值得推廣。”日前,浙江省城鄉社區治理與服務創新實驗區專家來到海寧市考察,走訪多個社區后,專家團給出了這樣的高度評價。根據海寧市相關規劃,到2035年,海寧市域將新增80個社區,其中30個社區集中在市區。在不斷引導城市化進程中符合條件的集聚區轉型為城市社區的過程中,海寧堅持改革先行,不斷加快推動品質化城市建設的步伐。(來源:嘉興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