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班子、引人才、抓產業……黨建引領鄉村振興,洋縣這樣干!(黨建引領守初心,鄉村振興擔使命)
洋縣把黨建引領
作為推進鄉村振興的有力抓手
為鄉村振興提供堅實組織保障
01 抓班子建設,筑牢鄉村振興“紅堡壘”
農村富不富,關鍵看支部。洋縣把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作為抓黨建促鄉村振興的基礎。
選優配強領導班子。
以村(社區)“兩委”換屆為契機,采取集中換屆、屆中調整等措施,加大從農村致富帶頭人、農村產業發展大戶等群體中選拔村(社區)“兩委”干部力度,全面落實村黨組織書記《備案管理辦法》,優化村(社區)“兩委”班子年齡結構、知識結構、能力結構,村(社區)黨組織書記、村(居)委會主任“一肩挑”達到100%。
選優派強駐村力量。強化“第一書記”在鄉村振興中的作用,堅持“六選六不選”標準,嚴格落實“四個不摘”要求,下派選調生13人到村任職,積極推動“第一書記”轉變角色身份、轉變思想觀念、轉變工作重心,引導黨員干部扎根基層踐初心,服務群眾擔使命,為鄉村振興奠定堅實基礎。
提升基層治理效能。堅持把黨的領導落實到基層治理的各領域各個環節,不斷鞏固和深化專項治理成果,累計清理不合格干部村、組干部51名。推行“小微權力清單”制度,深化拓展“公民道德銀行”經驗做法,建立縣鎮村三級陣地和“五大服務平臺”,引導群眾重拾鄉約,民主制定“一約五會”,推動自治、法治、德治深度融合。
02 抓人才隊伍,打造鄉村振興“強力兵”
洋縣把人才隊伍建設作為抓黨建促鄉村振興的關鍵,創新人才工作體制機制。
建立完善柔性引才制度,出臺《關于支持人才返鄉下鄉領辦集體經濟組織和參與村級后備干部隊伍建設的實施意見》,促進鄉村人才回流,吸引外部人才流入,鼓勵優秀農村人才、返鄉人才開辦企業,領辦創辦合作社,通過打造特色產業品牌,以產引才,以產聚才。
完善激勵機制。鼓勵和引導優秀人才下鄉創業、農民工返鄉創業、專業技術人員援鄉、大中專畢業生入鄉。
落實科技特派員制度,鼓勵支持體制外各類人才到村任職,建立后備力量篩選、教育培訓、聯系幫帶、試崗鍛煉等機制,培養村級后備力量1156名。
培育鄉土人才。進一步加大農村干部、職業農民、農村實用人才和農村致富帶頭人等各類人才培訓力度,建立“農業產業專家工作站”,加強科技服務指導,采取“農民夜校”“送技下鄉”“選送技校”等方式把課堂搬到田間地頭,培育高素質新型農民。
03 抓產業發展,培育鄉村振興“新引擎”
產業興旺是鄉村振興的重要基礎,是解決農村一切問題的前提。
洋縣把產業發展作為抓黨建促鄉村振興的核心,持續推進大黨委建設。推動基層黨組織“上產業鏈”“進合作社”“入種養基地”,打破行政區劃界限,整合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產業基地、產業大戶,在88個合作社、家庭農場等經營主體上建立產業鏈黨支部。
成立朱鹮湖、東聯、洋縣黑米、洋縣蜂業等4個產業聯合大黨委,推行“大黨委 龍頭企業 合作社(協會) 農戶”的發展模式,切實發揮組織牽線搭橋、統籌協調作用,為集體經濟“破冰”貢獻組織力量。
強化村企村社共建。深化“5115“產業脫貧工程,推進“萬企幫萬村”“百社百村”幫扶活動,按照“企業 支部 基地 貧困戶”的方式,解決黨建發展“兩張皮”難題。強力推進訂單農業,企業、合作社統一為農戶提供生產資料,技術服務,并按照約定溢價收購,政府給予適當補貼,為集體經濟發展探索新路徑。積極搭建產學研平臺。
設立人才專項資金500萬元,建立現代農業研究示范基地,建成校地合作基地5個、省市縣級專家工作站19個,成功實施人才合作項目23個,人才助力鄉村振興效應不斷放大。
總編:黃學鋒
審核|責編:蘇蔚斌
編輯|校對:張羽倫 孟雅南
供稿:洋縣縣委組織部 陳晨
“天漢先鋒”微信公眾平臺投稿郵箱
5348966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