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郁南縣:“一二三”工作法推動人才隊伍建設(人才隊伍3+1)
楊銘清
近年,廣東省郁南縣充分發揮本土深厚的南江文化底蘊優勢,圍繞人才強縣戰略,借助省實施“揚帆計劃”人才項目的契機,立足本地實際,以“一二三”工作法抓好《南江特色文化大師級人才傳承工程》和《南江古文化高端人才培育工程》兩個項目實施,實現人才隊伍建設推動傳統文化傳承發展的良好局面。
健全“一站式”臺賬管理制度,狠抓項目實施。自“揚帆計劃”立項以來,郁南縣堅持把該項工作列入每年人才工作重要議事日程,并納入縣重點工作項目管理,縣委書記親自謀劃,組織部長統籌調度,成立了由縣委常委、組織部部長任組長,縣人大常委會副主任任副組長,組織、人社、財政、文廣新局等相關職能部門領導任成員的工作領導小組。通過建立健全“一站式”臺賬管理機制,落實抓好定期跟蹤反饋制度,著力推進項目的實施,堅持采取條目式列出項目承辦的工作任務,逐項制定具體的推進時間表和推進措施,明確、細化每個階段的工作目標任務。縣委抽調縣委辦、紀委、組織等部門人員組成專項督查組,不定期對照臺賬任務動態督查項目進展情況,實行項目建設過程、項目階段考核的全程跟蹤,每月形成“一表一匯報一反饋”(項目進度表、項目匯報、項目進展情況反饋)及時向縣委報告,確保“揚帆計劃”人才項目順利實施、有序推進。
緊扣本地文化“兩條主線”,細化項目管理。立足于當地豐富文化遺產,緊扣郁南本地特色文化發展需求,突出非物質文化遺產和古文化遺產“兩條不同主線”,區分、細化抓好兩個項目的實施。一是細琢非物質文化遺產特征,發掘大師級人才,傳承發展南江傳統文化。借助當地具有“活化石”之稱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禾樓舞”和連灘山歌、張公廟會、手指畫、飄色等多個省市非遺保護名錄資源優勢,實施“南江特色文化大師級人才傳承工程”,以蘭寨文化創意基地為依托,建立包括“一站一苑一創作基地”(名家大師工作站、禪武文化苑、中國高等美術院校創作基地)的南江特色文化人才實訓基地,構建與郁南文化產業鏈相配套的人才鏈,著力把基地建成南江特色文化人才實習創作、指導講學、文化展演、選拔培養以及文化傳播的綜合性平臺,推動南江文化產業轉型升級。二是樹立古文化遺產品牌,豐富結對幫帶載體,著力保護開發南江古文化。整合“2014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之首”的郁南磨刀山與南江舊石器地點群,灰雕、木雕等傳統工藝美術及古建筑藝術文化資源,抓好“南江古文化高端人才培育工程”的實施,通過加強與北京大學文博學院、省考古研究所等高校院所、科研機構的戰略合作,搭建產學研一體的實踐平臺,定期組織學術性研討,組建古文化領域拔尖的專家學者顧問團隊,以建設郁南磨刀山舊石器時代人類活動遺址主題公園為突破點,不定期舉辦古文化鑒賞、展覽等主題活動,加快古文化急需緊缺人才培育,助推南江古文化的保護和開發。
搭建“三個平臺”,著力建設南江文化特色人才隊伍。堅持以南江文化人才實訓基地為載體,突出縣文化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各鎮文化中心的配套功能,開展南江文化人才培訓,文化精品交流、展演以及優秀文化人才的選拔。一是搭建“高端引路”平臺,提升文化品位。以每年正月二十南江文化(連灘)藝術節、張公廟廟會為契機,開展南江文化大師、優秀文化協會評選活動。甄選、發掘禾樓舞、山歌、飄色、手指畫、灰雕、木雕、紙扎等10大優秀南江特色文化大師、10個優秀文化協會,納入南江特色文化名家名錄,定期跟蹤、動態管理。成立10多個特色文化藝術協會,加強文化協會硬件建設,制定工作章程,規范協會管理。設立郁南縣南江文化藝術獎教獎學基金,定期對優秀文化人才和協會表彰獎勵,凸顯名家大師、優秀協會社會地位,助推優秀傳統文化、優秀文化作品的傳承和傳播。二是搭建“實踐培訓”平臺,盤活文化人才。采取集中面授與網絡自學、課堂教學與實踐鍛煉相結合等培訓手段,以走出去和請進來的方式開展縣內學習、縣外培訓,加強對全縣南江文化人才隊伍的培訓。項目實施以來,開展禾樓舞、手指畫、剪紙、攝面塑、橫經席編制等特色文化人才培訓班30多期,共培訓學員2000多人次;組織近百場手指畫、面塑、剪紙、粵劇曲藝傳承人進校園展示活動;把南江特色文化“禾樓舞”編入鄉土教材,把優秀傳統文化代表項目作為學校保留文化表演節目,進一步擴大我縣民間傳統文化藝術的影響力,廣泛培育南江文化后備人才。三是搭建“交流學習”平臺,實現技藝提升。積極組織縣內非遺項目禾樓舞、連灘山歌、連灘廟會、手指畫、攝面塑、剪紙等表演團隊到云浮、佛山等縣內外地區參加文化宣傳、文化展示等活動;在蘭寨南江文化創意基地承辦我國第十個“中國文化遺產日”廣東省主會場系列活動,聯合廣東考古所舉辦了“2014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磨刀山考古成果首展及講座,展現郁南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以及在南江古文化遺產發掘、保護和開發利用等方面取得的豐碩成果。(作者單位:廣東省郁南縣委組織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