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龍珍家鄉人萬里尋親,將新疆小白楊帶回家(孫龍珍與小白楊)
天山網訊(記者秦金俐 通訊員趙海嶸攝影報道)“一棵呀小白楊,長在哨所旁。根兒深、干兒壯守望著北疆……”軍旅歌唱家閻維文唱的《小白楊》曾感動無數人,歌中小白楊樹如今已經長成30多米的參天大樹。
“咔嚓、咔嚓……”剪刀在吳俊手中揮動,50根膛枝從白楊樹上被取下。進行保濕處理后存入保鮮盒,這50根膛枝遠赴孫龍珍烈士家鄉江蘇泰州,在江蘇農牧科技職業學院園林園藝學院扦插成活后,移栽至泰州海陵區城西街道引東社區孫龍珍故居旁種植。建成白楊林,弘揚烈士精神,宣傳小白楊戍邊文化。
吳俊是江蘇的園林專家,也是泰州海陵區城西街道赴161團祭奠孫龍珍烈士代表團的成員。6月10日是孫龍珍烈士犧牲50周年,他們專程來到“小白楊哨所”……
她是歌曲《小白楊》的原型
50年前,19歲的孫龍珍響應“支援邊疆、保衛邊疆、建設邊疆”的號召,來到新疆,她在巴爾魯克山腳下的新疆建設兵團第九師161團屯墾戍邊,1969年6月10日,懷孕6個月的她在保衛邊疆的戰斗中犧牲,年僅29歲。遵照孫龍珍家人的要求,戰友們把她的遺體安葬在塔城地區塔斯提河畔。同年8月被授予“革命烈士”稱號。
1983年,塔斯提邊防哨所戰士程富盛回伊犁哈薩克自治州察布查爾錫伯自治縣探親。當一家人其樂融融地團坐在一起吃飯時,他自豪地講述了哨所的光榮歷史以及戰友衛國戍邊的事跡,當他講完孫龍珍烈士的故事時,程富盛的母親感佩不已。哨所炎炎夏日連一棵遮蔭納涼的樹都沒有,使老母親難過萬分。兒子離家歸隊那天,她把自家培育的20株白楊樹苗鄭重交到兒子手中,讓白楊樹陪伴戰士們守衛邊防。
哨所缺水,風沙大,小白楊苗相繼枯死,最終只有一棵活了下來。后來,總政歌舞團創作組到新疆采風,詞作家梁上泉為小白楊的故事和孫龍珍烈士事跡感動,寫下歌曲《小白楊》,隨后歌唱家閻維文把它唱響了祖國大江南北,塔斯提哨所從此更名為“小白楊”哨所。
烈士精神在新疆代代相傳
“龍珍走了,我還記得那天中午,她吃了一碗白菜糊糊,鍋上還熱著晚上要吃的油餅。”曾和她在一個民兵班的吳志賢流淚了,老人親歷了戰友的犧牲。
孫龍珍烈士犧牲后,她所在的班更名為“孫龍珍民兵班”,這個班由清一色的女兵組成,繼續執行著屯墾戍邊任務。半個世紀來,一代代女民兵傳承著孫龍珍熱愛軍墾、扎根邊疆、牢記使命、獻身國防的精神,多次配合邊防官兵完成巡邏執勤任務,先后被評為“全國三八紅旗先進單位”“全國先進女職工集體”等榮譽。
“龍珍”這個名字至今在161團仍無處不在,孫龍珍紀念館、龍珍亭、龍珍路、龍珍公園、龍珍中學等,無不表達了當地人們對英雄的崇敬和深情。
孫龍珍的女兒于敏秀說,父親于志林追隨母親來到這里戍邊,已經在這里生活了57年,“母親走后,父親一直不肯離開這里,就是舍不得離開母親。”于敏秀說,每年清明節,于志林都會帶著女兒來到烈士陵園為愛妻掃墓,再到紀念館瞅瞅愛妻留存的唯一遺像和遺物。
于志林常對女兒說:“你雖然從小就失去了母愛,但你媽媽犧牲得很光榮,黨和政府不但為她樹碑立傳,還以她的名字命名紀念館,這是我們家的驕傲啊!”
于敏秀住在額敏,妹妹在伊犁,姐妹倆多次邀請父親和她們一起生活,但老人始終不肯。就這樣,老人在這里一守就是一輩子。“父親讓我明白了,守護就是最長情的告白。”
小白楊將成泰州紅色精神地標
50年過去了,在中國的一東一西,串聯起一道紅色紐帶,這就是孫龍珍勇于奉獻的戍邊精神。此次探訪,161團石泉社區與泰州城西街道引東社區結成了“黨建結對共建社區”。
“于爹好!”“于爹好!”……當住在161團石泉社區孫龍珍的丈夫于志林老人聽到地道的泰州方言,激動地久久說不出話。他也用泰州方言與家鄉來客熱聊起對家鄉的思念,從老泰州的九龍橋聊到現在的長江大道,從過去的鄭家村聊到現在的引東社區……
代表團給英雄家人帶來了家鄉人的影像資料,以及孩子們給他們寫的信、畫的畫。
孫龍珍的事跡在泰州幾乎家喻戶曉,“課堂上聽了孫龍珍奶奶的故事,心里感慨萬分……”當于志林和于敏秀打開家鄉客人帶來的數十封孩子們的信,兩人被字里行間透出的情感深深打動,“沒想到母親對家鄉孩子們的成長有這么大的影響,我們非常欣慰。”于敏秀說。
一段家鄉親人的影像資料讓于志林熱淚縱橫。影像拍攝于5月31日,泰州海陵區城西街道工作人員到引東社區探訪,聽說他們要去新疆看孫龍珍,鄉親們都聚集了過來。“孫龍珍,我記得,扎兩個辮子。”“孫龍珍,為人非常好。”大家講述著記憶中的那個姑娘,不少人眼睛里含著淚花。孫龍珍仍健在的嫂子(上圖)說起她時仍激動萬分,顫顫巍巍拿出孫龍珍烈士曾獲得的榮譽證書給大家看。
在泰州海陵區城西街道黨工委副書記王倩看來,只有踏上了這片土地才真切體會到什么是守衛邊疆,真正明小白楊精神的意義。“把小白楊精神帶回家是我們期待已久的夙愿。我們要讓這些樹枝變成樹林,成為城西紅色歷史、紅色精神的地標。”王倩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