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萬張警民聯系卡,連著平安連著心(民警聯系卡圖片)
在柳州市公安局柳東派出所的黨建室陳列展柜里,擺放著一張張不同年代的警民聯系卡,一面是24小時為民服務的承諾,一面是語重心長的叮嚀。
這小小的警民聯系卡,柳東派出所的民警們一發就是20多年,總共發了16萬張。20多年來,一代代的民警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初心使命,為民解決各種急難愁盼事。16萬張小卡片背后,是一個個愛民為民的故事。
發黃小卡片牽出愛民往事
12月6日,柳州市民黃阿姨要辦理戶口遷移手續,小心翼翼地從錢包里取出一張發黃的小卡片,撥打了上面的電話:“小吳警官,你好。我是柳東村的黃阿姨,你可能不記得我了,但你的聯系卡我一直留著……”接電話的是柳東派出所民警吳玉華。
20年前,黃阿姨從外地落戶柳州市城中區,因為提供的申報信息與原戶口本上的信息不一致,導致辦理戶口遷移時“卡殼”。吳玉華利用休息時間到黃阿姨原戶籍所在地派出所了解情況,查閱戶籍底卡,收集相關證明材料,幫助黃阿姨順利完成戶口遷移。事后,吳玉華給了黃阿姨一張印有自己聯系方式的警民聯系卡,并對她說:“有事可隨時打電話找我。”
今年10月,黃阿姨買了新房,要將戶口從柳東村遷移到新房地址,于是打電話給吳玉華,詢問該如何辦理。20年間,對于這樣幫助群眾的事,吳玉華做了很多,他的電話號碼一直沒變,為的就是讓群眾第一時間找到他。
“你把群眾的事放在心上,群眾就把你放在心上。”當了20多年社區民警的吳玉華感慨,“警民聯系卡是聯系群眾、服務群眾的一個很好的載體。”
與時俱進的警民聯系卡
21世紀初,柳東派出所開始印制警民聯系卡,20多年間,這張小小的卡片隨著時代的發展已經過多次改版,但民警服務群眾、聯系群眾的核心內容,永遠沒變。
2002年,柳東派出所印制了白色背景、純黑字體的第一代警民聯系卡。卡片上印著民警單位、姓名、職務、聯系方式和工作地址等信息。
隨著社區警務工作的全面鋪開,2006年伊始,警民聯系卡首次升級換代,背景變為淡藍色。結合轄區當時“兩搶兩盜”侵財案件頻發的情況,柳東派出所將“門窗加固、注意關鎖;車輛回家、存放入庫;財物箱包、不離手眼”等財產安全防范提示語印在聯系卡上,并通過社區民警發放到千家萬戶。
2012年,隨著互聯網的快速發展,警民聯系卡內容與時俱進,背面印上“網上公安局”和“網上警務室”的網址,讓群眾足不出戶就能及時了解公安工作和相關政策,咨詢和辦理各項公安業務,全面實現警民零距離互動。
2022年初,柳州市公安局在全國獨創“螺警官”的 IP形象,可愛生動的卡通形象深受群眾喜愛。于是,最新一代的警民聯系卡上便多了這個極具柳州公安元素的“小家伙”。隨著微信的廣泛使用,最新一代的聯系卡上,民警還把微信二維碼印在聯系卡上,方便群眾添加。針對近年來電信網絡詐騙犯罪的高發態勢,聯系卡的背面還印制了反詐宣傳提示語,時刻提醒群眾保持警惕,守住自己的“錢袋子”。
小卡片搭起警民“連心橋”
斗轉星移,日月更替。隨著城市化建設的發展,柳東派出所由原來管轄不足1萬名常住人口的鄉鎮派出所,逐步成為如今日均人流量超過20萬的城市中心派出所。
“雖然時代在變,但是柳東派出所愛民為民的初心不改,警民聯系卡也依然是我們聯系和服務群眾的重要手段。”柳東派出所所長張自強說,“20多年來,我們發放警民聯系卡約16萬張。”
這16萬張小卡片背后,演繹著一個個人民警察愛民為民的故事。
11月28日,市民李女士來到柳東派出所,給社區民警廖彩裕送來一封感謝信。原來,李女士在讀高中的兒子小張近期染上網癮,成績一落千丈,前幾天與家長吵架后離家出走。事發后,李女士通過警民聯系卡上的電話,向社區民警廖彩裕求助。
接到李女士的求助電話后,廖彩裕立即調閱監控視頻查找,并在小張家附近走訪,3個多小時后,終于在其家附近的一間奶茶店找到了小張。在廖彩裕耐心勸導下,小張同意回家,但不愿回學校上課。廖彩裕聯系公益心理咨詢師,對小張及其家人,就小張的心理狀態、家庭親子關系等問題多次進行干預疏導,最終解開了小張心里的“疙瘩”。小張表示一定會戒掉網癮,回校繼續讀書。
社區民警王偉亞負責的區域有很多村屯,他每天做得最多的事就是走村串戶收集情況信息、掌握社情民意、化解矛盾糾紛并發放警民聯系卡。時間久了,幾乎每個村民手中都有他的聯系卡,有什么情況都喜歡打電話向他咨詢、求助或傾訴,他的電話號碼成為村民心中的“110”。
這一張張看似不起眼卻發揮大作用的小卡片,訴說著一件件暖心的故事,在警民之間架起了一座座堅不可摧的“連心橋”,也助力柳東派出所贏得了“全國楓橋式公安派出所”“全國公安機關愛民模范集體”“全國公安機關執法示范單位”“全國工人先鋒號”等榮譽。
來源丨廣西法治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