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域聯動 共富同行——海鹽縣召開黨建引領“共富工坊”建設現場推進會
一方工坊,共富一方。為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認真落實全省黨建引領“共富工坊”建設現場推進會工作部署,全面深化黨群創業共富工程和“共富工坊”建設,12月6日,海鹽縣舉辦“全域聯動共富同行”——黨建引領“共富工坊”建設現場推進會,海鹽縣委常委、組織部部長劉蘆葦參加會議并致辭。
會議開始前,與會人員現場參觀考察了沈蕩“聚·創”黨群創業共富工坊帶,切身感受黨群創業共富工程“源發地”沈蕩鎮在共富工坊建設中的先行探索。
圍繞“全域聯動助共富”,現場發布了海鹽縣直機關黨組織“揭榜掛帥”機制、“五聯五共”校地黨建聯建機制等,并與浙江工業大學、杭州電子科技大學、浙江科技大學、嘉興職業技術學院海鹽學院等高校簽訂黨建聯建協議。最后,還聘請了首批來自高校、機關等領域的9名“共富指導員”,共同奏響共富奮進曲。會上,沈蕩鎮黨委分享了“聚·創”黨群創業共富工坊帶做法,沈蕩釀造黨支部從“兩新”企業助力共同富裕角度作了“五個帶頭”承諾。
2006年,海鹽縣為解決農村黨員“創業缺項目、致富缺技術、發展缺資金”等難題,創新開展黨員創業扶助工程。2008年,時任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書記處書記習近平同志批示:“‘扶助黨員創業活動’可在面上推開”。十多年來,海鹽縣始終牢記囑托、接續探索,注重把深化黨群創業共富工程與強村富民、強社惠民等共富抓手結合起來,不斷賦予新內涵。特別是在黨建引領“共富工坊”建設中,兩年間,全縣成功打造133個共富工坊,吸納就業人數超過5200余人,人均年增收超3.6萬元,走出了一條具有海鹽特色的共建共治共享共同富裕之路。
政策賦能有“力度”。海鹽縣充分發揮黨群創業共富工程先行優勢,實施“初創項目—帶創工坊—泉涌抱團”培育計劃,針對性出臺《海鹽縣深化黨群創業共富工程三年行動計劃(2023年—2025年)》,將“共富工坊”項目培育納入黨群創業共富工程重點工作。制定完善《鹽邑共富工坊規范化運行制度》《鹽邑共富工坊暖心六條》等制度文件,加強工坊生產、存儲、銷售、除險保安等維度管理,促進工坊降本增效、規范有序。此外,還研究出臺“聚創十條”共富新政,以“一站式”助創體系、“一條龍”資金保障、“一體化”平臺支撐等10條實實在在的具體措施,為黨群創業共富工坊帶建設提供強有力的政策支撐。
服務添力有“溫度”。在服務方面,海鹽縣堅持整體聯動,建立鎮級服務中心、村(社區)服務驛站、網格服務點的“中心—站—點”三級黨群創業服務陣地,構建“一崗三員多聯”服務架構,即在服務驛站大廳設置黨群創業服務崗,各級陣地配備黨群創業指導員、特派員、連心員,打造多個空間聯絡站鏈接群團力量,共同為有創業、就業需求的黨員群眾提供指導服務。海鹽縣還堅持需求導向,建立健全黨建聯建、黨員干部直聯、“五度”評價等5項服務機制,制定包含項目推薦、紅色代辦、政策咨詢等7方面內容的“服務項目清單”,并根據實際情況定期延伸服務項目,以“標準化 個性化”服務保障黨員群眾創業就業和共富工坊建設,為共同繪好“共富美景”添能助力。
試點先行有“準度”。海鹽縣將沈蕩鎮作為縣級試點,找準與共富工坊的結合點和著力點,先行探索黨群創業共富工程4.0版。聚焦服務初創主體、帶動群眾就業、培育多元人才三大工作重點方向,以“聚·創沈蕩”黨建品牌為牽引,串聯打造以谷倉黨群創業孵化園區“谷倉青創共富工坊”、老街東市至文化藝術中心區塊“釀造文創共富工坊”、黨群創業共富街區“賁湖眾創共富工坊”為核心的“聚·創”黨群創業共富工坊帶,聚力抓創業保就業、搭平臺留人才、強融合優產業,不斷拓寬黨群共富發展新路徑,持續放大帶富創富致富效應。
海鹽縣探索的“共富工坊 黨群創業工程”模式,不僅為黨群創業共富工程的迭代升級提供了寶貴經驗,也為實現共同富裕目標注入了新的動力。通過試點先行,海鹽縣正逐步打造更多多類型、多業態融合的“綜合性工坊”,為全市乃至更廣泛地區的共富發展提供可借鑒、可復制的經驗。
記者:肖嬋 通訊員:陳仙樂
編輯:肖嬋
責編:施安南
編審:陳紅艷
主編:章先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