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之典 民之慶——紀念中國共產(chǎn)黨成立95周年
95年砥礪前行,造就了一個堅強而團結的政黨。你,身負中華復興之重擔,籌謀13億人的美好夢想。盛典此刻!慶祝、沉思、積蓄、起航,開創(chuàng)一片新的輝煌!
井岡山老館長的“紅軍路”
頂著炎炎烈日,一位年近90歲的老人站在井岡山革命烈士陵園前,向前來瞻仰的人們講述著老紅軍們的革命故事,擲地有聲。他就是毛秉華,被譽為“井岡山精神第一宣傳員”。從老區(qū)講到了特區(qū),從部隊講到了校園,認識他的人都說他是井岡山的“活字典”。
用一生講述王二小
閻富華(少年英雄王二小的原型)遇害已經(jīng)75年,但他對兒時玩伴史林山的影響卻是一輩子。每隔十天半月,史林山都會到他的墓前,陪他說說話。雖已86歲高齡,這個習慣仍未改變。從1960年河北平山滾龍溝村建起村史館,史林山便成為義務講解員。
共和國升旗手是如何煉成的
接旗、轉(zhuǎn)體、安旗、解旗、按鈕、展旗、立正、敬禮,35秒,8個動作,行云流水,一氣呵成。作為國旗護衛(wèi)隊的升旗手,每一個黎明,楊博都會迎著朝霞將鮮艷的五星紅旗撒向空中,目視著這面國家的旗幟緩緩地升上天安門的上空。
延安的小小解說員:讓紅色基因代代相傳
在革命圣地延安,小小解說員們的身影從上個世紀90年代開始活躍至今,成為紅色景區(qū)里的一道風景。這些小學生們在完成解說的同時,不僅提高了個人素質(zhì),對紅色故事的講解也讓她們對延安精神的認識和理解更加具象,使紅色基因代代相傳。
給國產(chǎn)車一副“硬身板兒”
“我其實就是一個打鐵的。”大一寒假,王利回答父親對自己所學專業(yè)的疑問時,如是說。然而短短10多年時間,金屬材料與熱處理專業(yè)畢業(yè)的他,就讓“打鐵”的聲響震動了世界,他給了汽車一副硬而輕的“身板兒”,把外國人提出的先進理念,在中國變成了現(xiàn)實。
美麗鄉(xiāng)村的“甜蜜”事業(yè)
隨身帶著一個高高的玻璃茶杯,徐利軍走到哪,洪亮的聲音就飄到哪。在浙江嘉興南湖區(qū)鳳橋鎮(zhèn)三星村委會工作了20年的他,從2013年起任村黨總支書記。他一方面著手改善農(nóng)村環(huán)境,建設美麗鄉(xiāng)村;一方面發(fā)展水蜜桃等特色農(nóng)業(yè)產(chǎn)業(yè),帶領鄉(xiāng)親致富。
守望無聲的世界
6月13日早上8點,南昌三聯(lián)特殊教育學校的操場上響起了雄壯的國歌聲,幾十名特殊的孩子們在校長何興武的帶領下,用一個個鏗鏘有力且富有意義的手勢“唱”起了國歌,用這樣的方式表達對祖國的崇敬之情。
赤水青山 蛙聲里藏著幸福事兒
八十年前,紅軍四渡赤水,一河兩岸名揚中外。今日,丹霞染紅的赤水河依舊迸涌直下,兩岸青山、蛙聲陣陣,赤水市丙安鎮(zhèn)的唐尚秋一家聽來倒是無盡幸福。唐尚秋兩年前告別城市,帶一家五口重返山林養(yǎng)蛙種草,描繪起自己“歸園田居”的恬淡生活。
“大包干”帶頭人的小崗夢
“38年前,為了吃飽肚子,帶了一次頭,現(xiàn)在,為了中國夢、小崗夢,為了生活過得更好,我愿意再帶一次頭。”說這話的,是安徽省鳳陽縣小崗村73歲的老人嚴金昌,他是當年18位“大包干”帶頭人之一。
黨旗下成長的“鉆石達人”
已經(jīng)55歲的聶文彪,就像深圳這座城市一樣,自信、陽光,渾身充滿了活力。他曾在政府機關端過“鐵飯碗”,45歲創(chuàng)業(yè),成就了自己的網(wǎng)絡鉆石銷售王國。這位愛讀《毛澤東選集》、看《資本論》的“鉆石達人”,遇到困難,喜歡到紅色文化中尋找動力。
更多精彩內(nèi)容進入《黨之典 民之慶》專題:http://news.cctv.com/yuanchuang/dzdmzq/index.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