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是“重慶好人”!(重慶好人是什么)
一群好心人,溫暖一座城。近日,經區縣推薦、資格審核、綜合評定,市委宣傳部、市文明辦發布2021年7-8月“重慶好人”名單。
他們樂善好施、助人為樂
用行動傳遞城市溫度
江津區再生金屬制造有限公司董事長、總經理陳昌龍,熱心公益20余載,用于慈善事業的資金已達200余萬元。
璧山區關工委顧問、名譽主任胡朝木,身患癌癥30年,一直堅守工作崗位。自1994年退休后,擔任璧山區關工委名譽主任,拿出積攢下的10萬元捐獻給區關工委,作為“老同志捐助特困生基金”,還資助了8名困難大學生圓了大學夢。
他們義無反顧、大義凜然
在生死攸關之際挺身而出
重慶可欣餐飲管理有限公司技術培訓主管王小波,發現一家餐飲店有4人煤氣中毒暈倒在地,他一邊警告圍觀群眾保持安全距離,一邊用濕毛巾捂住口鼻沖進店內,將4人拖移到安全處,并關閉了泄漏的煤氣罐,及時救回了4個人的寶貴生命。
重慶三峽民康醫院醫技科科長鐘志國,2019年3月救下一名落水男子,2020年11月又在江中救起一名輕生婦女。
他們履約守信、一諾千金
踐行著誠實守信的傳統美德
兩江新區公安分局禮嘉派出所民警高利華,信守承諾,八年愛心接力,照顧孤女小黃蓉,陪黃蓉一起成長。
萬州區龍寶出租汽車有限公司駕駛員蒲承祥,面對乘客遺落在車上的7萬元現金,毫不心動,第一時間趕回公司上交財物,并主動與失主聯系,乘客在當天就領回了丟失的財物。
他們恪盡職守、甘于奉獻
在平凡的崗位上發光發熱
沙坪壩區公安分局110快處三大隊民警楊德群,7年來,共接處有效警情5000余起,參與抓捕違法犯罪嫌疑人100余人次,為群眾挽回經濟損失500余萬元。
大渡口區新山村街道滬漢社區黨委書記王迪,大學畢業后扎根基層14年,讓老舊社區“舊貌換新顏”,榮獲“全國最美社區人”。
他們孝老愛親、自強不息
用至善詮釋生活真諦
梁平區屏錦鎮腰塘村王傳權,天生沒有雙臂,只有一只腳,妻子劉朝美為盲人,兩人相親相愛,相互成為生命中的“手”和“眼”,相濡以沫地走過了21個春秋。
重慶市美術家協會會員、九龍坡區美術家協會理事黃國富,4歲時失去雙臂,小學畢業后輟學,靠口、足練就了一身繪畫的本領,父親早逝后,拒絕吃低保,靠自己努力撐起整個家。
2021年7-8月“重慶好人”名單
2021年7~8月
“重慶好人”事跡簡介
助人為樂類
江津區再生金屬制造有限公司董事長、總經理。他熱心公益20余載,幫助20余名貧困學生完成學業,慰問留守兒童和空巢老人1000余人次,先后安置200余名貧困殘疾人到企業就業;連續3年為區殘聯捐款20萬元;連續6年 “八一”建軍節慰問當地駐軍;向賈嗣鎮龍山村捐贈11萬元扶貧基金,出資5萬元修建農村公路。目前,陳昌龍用于慈善事業的資金已達200余萬元。
永川區永榮茶廠董事長。田朝樹建有核心標準示范茶園基地2000余畝,幫助農民種茶2000畝,并無償提供良種茶苗400萬株,無償提供各種肥料50多噸,無償提供技術培訓2000多人次。帶動發展茶葉股份合作社5家,茶葉家庭農場10戶,茶葉農戶230戶。2019年以來,幫助全鎮68戶貧困戶通過茶產業戶均增收2000余元以上。2020年被評為重慶市“萬企幫萬村”精準扶貧行動“先進民營企業”稱號。
墊江縣澄溪鎮龍興村村民。從1997年開始,楊鳳連無怨無悔地照顧幾遭病魔摧殘的公公和失去生活自理能力的婆婆。此外,她還照顧有智力障礙的院外五保老人閔云國、閔云良32年直至2018年、2021年這兩位老人相繼離世并出資出力料理后事。
璧山區關工委顧問、名譽主任。胡朝木身患癌癥30年,但他還是一直堅守工作崗位。1994年,胡朝木退休后,擔任璧山關工委名譽主任,他拿出攢下的10萬元捐獻給區關工委,作為“老同志捐助特困生基金”。他還資助8名困難大學生圓了大學夢。
榮昌區老年大學副校長。吳建新退休,不計報酬,全身心放在老年大學的事業上,為學校閱覽室捐書幾百冊,帶領藝術團為烈士軍屬、五保老人慰問演出、捐資捐物,為失獨家庭人員就讀老年大學免收學費,照顧孤寡老人吳順清14年,直至吳老太太94歲壽終,還為農民工雷洪彬無償提供住房6年多。
見義勇為類
重慶三峽民康醫院醫技科科長。2019年3月29日下午,鐘志國發現有人落水,她立即展開救援,連拖帶拉將男子拽住后往岸邊游去,在救生艇抵達后,協助民警將男子托舉到救生艇上,最終男子成功獲救。2020年11月12日早上,鐘志國和泳友們看見一名婦女跳入長江,她馬上和游友張永興游過去,一人一邊抓住該婦女的手臂劃到岸邊并對她進行心理安慰和疏導直到警察到來后才離開。
重慶保安集團涪陵區劍威有限公司保安員。2021年7月2日,張前倫發現一名二十來歲年輕女子跳江輕生,危急關頭,張前倫奮不顧身跳入湍流的江水中,將女子一點一點拉回岸邊,并對跳江女子進行情緒安撫和心理疏導。
重慶可欣餐飲管理有限公司技術培訓主管。7月6日,王小波突然聽到有人呼喊“有人暈倒了”!他趕緊循聲而去,發現一家餐飲店有4人暈倒在地,店內大門緊閉。他初步判斷,店內人員可能遇到了煤氣中毒,隨即他一邊警告圍觀群眾保持安全距離,一邊用濕毛巾捂住口鼻沖進店內將4人拖移到安全處,并關閉了泄漏的煤氣罐,及時救回了4個人的寶貴生命。
誠實守信類
兩江新區公安分局禮嘉派出所民警。9年前,兩江新區居民黃國全病重,臨終托孤,高利華信守承諾,九年愛心接力,照顧孤女小黃蓉。高利華從剛參加工作到已為人母,她與小黃蓉一起成長,一如既往地踐行著對黃國全的承諾,從生活照顧到功課輔導,從節日祝福到心理疏導,她成為派出所里陪伴小黃蓉最多的人。
萬州區龍寶出租汽車有限公司駕駛員。6月4日,面對乘客遺落在車上的7萬元現金時,蒲承祥毫不心動,第一時間趕回公司上交財物,并主動與失主聯系,乘客在當天就領回了丟失的財物。
敬業奉獻類
沙坪壩區公安分局110快處三大隊民警。7年來,楊德群共接處有效警情5000余起,調解鄰里糾紛1000余起,化解夫妻矛盾600余起,疏導未成年人100余人次,幫助走失老人500余人次,幫助走失兒童600余人次,參與抓捕違法犯罪嫌疑人100余人次,整治違法停車5000余起,為群眾挽回經濟損失500余萬元。撰寫學習筆記多達50余本,撰寫理論性文章50多篇。在2020年疫情防控中,捐款5000元支援抗疫。
長壽區川維中學體育老師兼柔道教練。何曉梨作為學校唯一的柔道教練,由5名學員發展到50多名學員。柔道隊建隊四年來,何曉梨帶著學生屢獲驕人成績:市級比賽中共獲得41枚金牌、34枚銀牌、42枚銅牌;培養國家一級運動員10人,國家二級運動員13人,為重慶市專業隊輸送10人。2018年,學校被評為重慶市唯一的“全國柔道特色學校”。
武隆區鳳山街道紅豆社區黨委書記。彭小兵作為一名退役軍人,捐獻參戰紀念物品、軍事物品100余件。組建法律、醫養、護漁等志愿服務隊伍10支,現場阻止非法捕撈等活動20余次。2020年,先后被評為全國“愛國擁軍模范”和“重慶市擁軍優屬模范個人”。疫情期間,他7次住院5次手術,手術未等康復,便奔赴一線。同時,還交納特殊黨費5000元,捐贈6200元為志愿者購買食物。2020年10月,被評為“重慶市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先進個人”。
城口縣明中鄉云燕村生態護林員。2017年至今,黃永健每日徒步巡視山林10公里,仔細排查安全隱患點、風險點,詳細記錄相關情況并及時匯報、采取補救措施。同時,他愛護野生動植物,在巡山過程中拆除捕獸夾、網等設備,解救、喂養受傷動物。除此之外,他還主動學習中藥材、核桃種植技術,在自己的產業有了成效后,他還幫助鄉鄰發展中藥材,帶領村民一起致富。今年3月,他被評為全國“最美生態護林員”。
大渡口區新山村街道滬漢社區黨委書記。王迪大學畢業后成為一名西部計劃志愿者,2007年被推選為新一社區黨委書記。14年來,始終扎根基層,開展“最美五棵樹”“惜福”等服務項目,被新華社、中央電視臺等中央媒體宣傳報道。在成為一名公務員后,放棄機關工作,選擇到條件艱苦的滬漢社區,以黨建引領社區治理。榮獲“全國最美社區人”。
重慶摩方精密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賀曉寧組建的摩方精密把創新能力提升擺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實現了“從0到1”的突破,成為目前全球唯一能夠制造生產打印精度達2微米,并投入實際工業應用的,超高精密3D打印系統制造商,解決了3D打印技術的進口替代問題,代表中國精密制造水平的先進性。他帶領團隊研發的二代產品microArch S240榮獲2021年度全球光電科技領域最高獎“棱鏡獎(Prism Award)”和“制造業”類別大獎,這是中國企業第一次憑借本土原創精密制造技術的領先性獲得此獎項。
孝老愛親類
奉節縣紅土鄉九臺村村民。2004年,陳宜瓊丈夫鄒隆全在務工時被意外掉落的設備砸中脊柱后無法靠自己行走。當時兒子正讀小學,她既要照顧中風的婆婆,又要照顧丈夫,藥費、生活費、學費全壓在她一個人身上。17年過去,陳宜瓊不離不棄,她用樂觀的心態、堅韌的擔當書寫了孝老、愛親、教子的佳話。
南川區東城街道長亭社區居民。1987年10月丈夫去世,留下一個女兒、兩個兒子,其中二兒子張勇重度腦癱。婁必琳向親戚朋友租借了一些地,靠賣菜為生,獨自一人支撐起殘缺的家庭。44年如一日,婁必琳對腦癱兒子張勇不離不棄,陪伴他漸漸成長,張勇也自學成才,靠寫作賺取稿費補貼家用。
自強不息類
重慶市美術家協會會員、九龍坡區美術家協會理事。4歲時,因遭受高壓電擊,失去雙臂。12歲才有機會入學讀書開始學習用腳畫畫,13歲進入美術班學習國畫,18歲拜四川美術學院教授白德松為師。同年,黃國富的父親患病離世。他拒絕吃低保,靠賣畫補貼家用,獨自撐起這個家。2018年,黃國富成立工作室,作品賣向全國各地。不僅如此,他的學生也是遍布全國,小至5歲,高至70歲,殘疾學生他還不收學費。
梁平區屏錦鎮腰塘村人。王傳權天生沒有雙臂,只有一只腳,妻子劉朝美為盲人,兩人相親相愛,相互成為生命中的手和眼,相濡以沫地走過了21個春秋。夫妻倆身殘志堅,自力更生,靠賣字畫、賣藝賺錢,不但養活兩個女兒,還改建了新房,幫助孤兒完成學業。
來源:重慶發布 文明重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