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原紅”鋪就高質量發展底色(平原項目)
5月初,“平原紅”黨建品牌上線發布,這是平原縣首個區域黨建品牌。“黨建品牌由旗幟、黨徽、初心、漢字紅、鴿子五個元素組成,以黨建品牌創建為引領,擦亮平原好干部品牌,引導廣大黨員干部扛紅旗、上趕爭的干事創業導向。”平原縣委常委、組織部長楊登雷介紹。
紅色平原是農村黨支部書記星級動態管理的發源地,先后探索實施“陽光報告會”、“五整治一規范”、黨支部領辦合作社等創新性做法。“一星四化”黨建引領鄉村治理新模式,被確定為全國鄉村治理典型案例。
在平原縣委書記王玉東看來,與時俱進、改革創新,已經融入了平原黨建的血脈。今年作為“平原紅”黨建品牌創建年,平原上下將牢固樹立抓黨建是最大政績的理念,以沸騰的狀態全力打贏九大攻堅戰,叫響善創新、敢擔當、有作為的平原好干部品牌,全面建成新時代現代化幸福新平原。
紅鏈賦能——
紅色CGO“優一接二連三”
酒香也怕巷子深。啤酒產業是平原縣恩城鎮一大特色優勢產業,產業以森力啤酒飲料有限公司、雪帝啤酒有限公司、漢德酒業有限公司為引領。去年,這3家企業總資產超30億元,年生產啤酒能力超70萬噸。
過去三家企業一直是三足鼎立的局面,但隨著森力啤酒祭出啤酒音樂節的先手棋,打破了平衡態勢也暴露出新的問題。“啤酒音樂節連續舉辦三年,森力啤酒遭遇場地和接待能力的瓶頸,面臨越辦越小的尷尬;周邊酒企則眼紅心熱參與不進來。立足問題導向,我們實施紅鏈賦能工程,完善‘啤酒 文旅’產業鏈,推動產業向‘微笑曲線’兩極延伸,將原有企業啤酒節升級為區域性地方啤酒節,鼓勵當地酒企全面參與,適時推出公共品牌,擦亮山東啤酒特色小鎮品牌。”平原縣恩城鎮黨委副書記常健介紹。
啤酒產業技術含量不高,產業鏈企業難免存在同業競爭、浪費資源、重復建設的行為。為此,恩城鎮立足“資源互補、互惠互贏”理念,打造了產業鏈黨群服務中心,選派熟悉民營經濟的負責人擔任“紅色CGO”,重塑啤酒產業鏈3家啤酒包裝企業和啤酒生產企業鏈條,年可為3家啤酒生產企業節省啤酒包裝運輸費用約1200萬元。同時,通過產業鏈聯合黨委協調,引進德國“克朗斯”全自動灌裝生產線,預計全鎮啤酒產能將超過100萬噸,加快打造“啤酒小鎮2.0”。
紅鏈賦能“優一接二連三”。平原縣德原街道蔬菜種植戶2000余戶,種植面積近3萬畝。今年年初,受疫情影響,蔬菜面臨滯銷難題。
平原縣坊欣蔬菜產業鏈聯合黨委充分發揮黨建引領作用,與紅色幫辦團一起主動靠上指導,積極對接聯系縣農業農村局、蔬菜中心、交通局等有關部門,協調辦理蔬菜運輸車輛“綠色通行證”100余個,每天60萬斤蔬菜實現了實產實銷,菜農利益得到有效保障。同時,集結13家種植合作社、上千戶種植戶的西葫蘆、甘藍、西紅柿等蔬菜,對接京東、郵政配送等網絡銷售平臺,為上海等疫情嚴重的地區配送蔬菜,累計銷售蔬菜550余噸,讓平原菜品走進上海灘,提高蔬菜產業鏈含金量。
紅鏈賦能同樣讓平原畜牧產業有了紅色“主心骨”。依托90余家畜牧企業和上千家養殖場戶,平原建立騰飛畜牧產業鏈聯合黨委,開發APP公共服務平臺。目前,平臺入駐飼料企業20余家、養殖場戶600余家、服務企業10余家、屠宰加工企業8家及食品銷售門店100余家,先后邀請畜牧專家直播培訓30余場次,線上交易3000余次,打通了產供銷“最后一公里”。
紅色引擎——
24個品牌黨建聯合體上臺“打擂”
5月19日,平原縣農村區域黨建聯合體推進會議暨集中揭牌儀式,打響了24個品牌黨建聯合體競相發展的“擂臺賽”,“紅色引擎”凝聚最大發展合力,在全縣上下形成了抓黨建促振興的濃厚氛圍。
王玉東與龍門街道倉廩實黨建聯合體黨組織書記曹新民共同為倉廩實黨建聯合體揭牌,作為書記幫包的黨建聯合體,曹新民對今后發展充滿信心。“倉廩實黨建聯合體下轄軍倉、林莊等4個行政村,區域內共有企業21家、規模以上養殖廠2家,目前已流轉土地5000余畝,我們今后將結合‘秸稈綜合利用項目’發展種養循環農業,預計畝均增產10%以上,率先完成‘噸半糧’創建任務。”曹新民說。
24個聯合體,涉及產業驅動、以強帶弱、村企共建等多個類型,覆蓋197個重點村。腰站鎮富美腰站區域黨建聯合體屬于樣板示范共建型,下轄3個村,以鍋培口村糧食產業、康乃馨種植和黃瓜育種為引領, 做優“農業 ”文章;桃園街道“紅滿倉”糧食安全產業聯合體屬于資源循環型,下轄19個行政村,56個黨支部領辦合作社、42家家庭農場,整合土地6萬余畝對接魯望集團,探索創新了“211”種植模式,為全縣噸半糧創建提供了樣板示范;恩城鎮紅鏈興農區域黨建聯合體屬于產業抱團型,聯合體下轄耿莊、高莊等5個行政村,目前已流轉土地近3000畝,集中對接山東建忠食品發展水果玉米特色種植,畝均增收500元以上;王杲鋪鎮甜上甜黨建聯合體屬于產業帶動型,對接益海嘉里、宜瑞安等農業龍頭企業,發展甜南、甜中、甜北等8個行政村糯玉米訂單種植1300余畝,畝均增收可達500元以上;王廟鎮張官店區域黨建聯合體屬于村落建設型,以張官店古縣城為主體,對接專業文旅策劃公司,打造“古村落 田園綜合體”,探索打造融合經濟新業態。
黨建聯合體外有品牌,內有機制。每個品牌黨建聯合體由幫包縣領導、鄉鎮黨委書記、聯合體書記、村支書四級共建,每個聯合體每年至少回引10名在外能人,至少配備1名大學生,至少對接1家企業及企業主要負責人,簽訂結對幫扶協議。每月開展1次聯合體擂臺比武,每季度開展1次有影響力的活動。各鄉鎮(街道)全部成立鄉村發展運營公司,服務于聯合體合作社發展,引入1家企業,嵌入聯合體產業發展,帶動聯合體提質增效。
儀式現場,24個品牌黨建聯合體明確了12項創建規定動作,涵蓋組織引領、力量充實、工作制度、為民服務、擴權賦能、結對幫扶、產業共建、公司運營、服務優化、區域公約、金融支持、整體提升等各方面,確保黨建聯合體干有抓手、做有方向、奔有目標。目前,平原縣共打造聯合體62個,覆蓋行政村424個,覆蓋率100%。
紅色新風——
紅馬甲遍布城鄉 新風基金惠萬家
5月初,平原縣在城區范圍內開展了“向煙頭宣戰”主題實踐活動,全縣千余名志愿者走上街頭撿拾煙頭,制止不文明行為。
眼下,“平原紅”黨員志愿服務遍布城鄉。去年10月,迎秋收戰秋汛,平原開展“萬名干部下農村幫秋收”,2萬多名黨員干部第一時間到分配鄉鎮“報到”,與群眾齊心協力奮戰搶收工作,確保了糧食顆粒歸倉。11月以來,先后組織廣大黨員干部參與到清冰除雪、清掃落葉等工作中。縣人大老干部張友國有感于黨員干部志愿服務活動,創作詩歌《火樣的馬甲紅》。
在王玉東看來,強化黨建引領,推行“人人參與、全民共享”的治理模式,讓黨旗紅和志愿紅成為城市管理的底色,能夠彰顯平原美的品位、高的顏值、暖的表情,打造有底蘊、有深度、有品位的平原城市品牌。
具體工作中,平原縣以車輛、樹木、市政設施等城市要素為抓手,開展要素、秩序、景觀、文化四提升行動,打造全民共建、共管、共享的城市管理模式。地標建筑縣聯通公司樓頂鐘表停擺11年,只用了11天便重新整修完成,悠揚的報時聲重新響徹縣城;疫情期間,實施井蓋“找平”行動,對城區主干道200多個下陷井篦子進行提升維修;根據城區不同街道、不同樹種枝下高修剪為2米半到3米半左右;組織城區示范街道商戶“門前五包”比武活動,向首批20家“五星級商鋪”頒發榮譽獎牌。分級分類監管商戶,星級高的日常檢查“無事不擾”,星級低的“重點照顧”;縣工信局對全縣134家企業進行精細化管理評定,13家被授予“五星級”工業企業;縣住建局設置建筑工地管理紅黑榜,曝光督促增動力;根據市民需求在桃園大道設置2平方米公交站牌候車區,城區主干道路垃圾箱后退0.5平方米,便于車輛啟停。聯合商務局,組織商超企業開展行業停車觀摩活動,全縣各街道、企業車輛停放整齊,統一朝向,“車頭向前、蓄勢待發”車輛停放理念深入人心。
紅馬甲遍布城鄉,紅色新風城鄉勁吹。立足改善人民生活、增進人民福祉、實現共同富裕,平原縣在鄉村創新設立“平原好人”新風公益基金,凝聚社會資源,解決村集體收入不到位帶來的工作缺位問題。
2021年11月19日,王廟鎮后杠子李村先行先試,200余名村民參與活動,群眾參與率達到95%,僅此一個村就募集11.6萬元。截至目前,平原縣640個村莊啟動募集,參與率達到74.85%,籌措基金1131萬余元;山東國瑞能源集團捐資1000萬元注入“新風基金”。新風公益基金有效破解了村級黨組織沒錢辦事、缺錢辦事問題,全縣累計舉辦“新風公益基金”典型表彰、孝老愛親、困難家庭救助活動300場次,受益群眾7000余人,黨組織服務群眾能力、村莊凝聚力、向心力明顯增強。
(大眾報業·大眾日報客戶端通訊員 張大偉 嵇磊 記者 張海峰 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