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把鑰匙”解鎖鄉村振興“共富密碼” ——監利市以黨建引領賦能村級集體經濟高質量發展
江漢風報道:春日好“豐”景,監利農村迸發出勃勃生機——
網市鎮劉王村蔬菜大棚里,螺絲椒長勢喜人,村民正在采摘裝貨打包上車;
周老嘴鎮魯橋村魯喬電子商務有限公司內,工人正用金燦燦的麥穗裝飾精美賀卡,呈現出產銷兩旺的喜人場景;
新溝鎮向陽社區,干部群眾圍坐在一起,談發展、話民生,共商集體經濟發展新策;
……
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是強村富民的重要舉措,是實現鄉村全面振興的必由之路。監利市堅持以黨建引領,用好能人引領、創新發展、盤活家底“三把鑰匙”,解鎖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共富密碼”,推動村級集體經濟駛入快車道、跑出加速度、走向高質量。2023年,監利市村集體經濟發展經營性收入共13227.22萬元,同期增幅11.5%。集體經濟收入10萬元以上的村302個,占比86.8%。
夯實基礎
堅持能人引領
鍛造鄉村振興“主心骨”
“瞧,這是剛成熟的辣椒,一個個綠油油的。”2023年11月下旬,監利市新溝鎮雙興村黨總支書記胡祖華鉆進大棚基地,看到果蔬長勢后,喜出望外。
鄉村振興,關鍵在人。近年來,胡祖華帶領村“兩委”大力調整產業結構,通過土地流轉,建設12座溫室大棚,種植辣椒、西紅柿、茄子、草莓等蔬菜水果,產品主要銷往縣域各大商超,年產能135噸,收入達120萬元。
胡祖華并不滿足于此。他帶領村“兩委”以打造特色院落、提升村容村貌、發展特色產業等項目為切入點,積極籌劃推進農家樂、民宿旅游等項目,為農戶拓寬致富路,力爭實現“不出家門就能掙錢”。
暖陽下,雙興村游客一波接著一波,散發出鄉村旅游“清新范兒”,成為東荊河畔又一處打卡地。
群眾富不富,關鍵在支部;支部強不強,要看“領頭羊”。
監利持續開展村“兩委”干部資格聯審、學歷提升、教育培訓、履職能力等工作,從本村在外企業家、專家、學者和發展能人中選聘榮譽書記和村級發展顧問“上崗”,激活“頭雁領航、群雁高飛、雛燕振翅”的雁陣效應。
龍年春節前夕,監利魯喬電子商務有限公司直播間帶貨火熱。公司總經理熊虎在貨倉清點賀卡訂單,工人正忙著給新年生肖主題紅包進行加工、組裝、打包,一派繁忙景象。
自從回鄉創業后,熊虎在魯橋村成立魯喬電子商務有限公司,利用鄉村野花、野草做原材料,加工制作精美賀卡。得知許多村民還沒有固定工作時,熊虎便吸納本村閑置勞動力,提供大量工作崗位。
能人帶頭,致富不愁。熊虎被大家推薦為“發展顧問”。目前,該公司已吸納近300名村民,為魯橋村集體經濟收入增收約10萬元。
“榮譽書記”“發展顧問”的故事不勝枚舉——
程集鎮永興橋村“榮譽書記”宋敦硯幫助村集體創辦無花果種植專業合作社,實現村集體經濟收入一年內翻一番;
大垸管理區楊洲社區“榮譽書記”吳先國自費邀請河南駐馬店花生種植基地專家為農戶傳授種植方法,帶動30戶農民種植花生,每畝增收1000元;
朱河鎮墨齋村“發展顧問”朱華平無償分享20年藜蒿種植技術,帶領62戶村民種植600畝藜蒿,年產值總計達300萬元;
……
作為鄉村發展“智囊團”,目前監利市選聘1223名“榮譽書記”和“發展顧問”,帶頭領辦民生實事137件,幫助解決基礎設施問題120個,為村級治理和村級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提質增效
創新發展模式
鼓起集體經濟“錢袋子”
1月24日上午9時,在監利市尺八鎮毛沙塘村委會廣場上,尚禾農業專業合作社的工作人員為尺八鎮559戶村民、42名社員、26個村集體分紅526萬元。大家數著手里的“紅票子”,個個笑得合不攏嘴。
成功“秘訣”,從“3010”分配模式說起。
尚禾農業專業合作社理事長歐陽斌經過十余年摸索,研究出“3010”分配模式“土辦法”:村“兩委”為聯結主體,合作社為服務主體,村民為發展主體,對社會化服務利潤實行“30%返利給村集體,合作社分紅30%,利潤的30%返利給農戶,10%獎勵為村集體經濟發展作貢獻的人”分配模式。該模式推行后,每年為村集體年增收5萬元至20萬元。
同時,尚禾合作社通過“合作社 村集體 農戶 基地”模式,采取土地流轉、入股分紅等方式,為村民提供水稻集中育秧、農機綜合服務、農產品電商營銷等“一條龍”服務,讓共富的“種子”生根發芽。
毛沙塘村不是第一個與尚禾農業“牽手”的村莊。去年,尚禾農業推廣“3010”分配模式,與5個鄉鎮的26個村開展農業合作,服務面積6.8萬畝,為村集體分紅179.6萬元,為農戶分紅346.4萬元。
“一村富了不算富,全域富裕才是富”。如今,在尚禾合作社的發展地圖上,服務范圍迅速擴大,短短兩年多已覆蓋監利市135個村莊。
從1個到135個,“一社聯百村”發展模式不斷迭代升級、擴大輻射范圍,但其內核和方向始終未變:緊緊依靠縣鄉村三級黨組織,始終把合作社、村集體、村民的利益緊緊擰在一起,共建共擔、共享共富,真正實現企業做大、村集體增收、群眾致富“三方共贏”。
如何讓村民捧著“金飯碗”不再到處“要飯吃”?
監利市積極鼓勵薄弱村創新發展模式,對建檔立卡貧困村投入100萬元項目資金,入股本市重資產投資項目,實現村集體經濟從無到有,年收益穩定在5萬元以上。同時,在經濟基礎較好、交通區位較優的村,實施大型產業項目35個,投入銜接資金5994萬元,為村集體經濟增加收益約600萬元。
網市鎮劉王村蔬菜大棚種植產業項目,統籌財政銜接資金推進鄉村振興補助資金355萬元,建設200個標準大棚,采取“公司 合作社 農戶”模式種植螺絲椒,一季產量達到50萬斤,純收入100萬元,每年增加村級集體經濟收入30余萬元。
毛市鎮陳趙村草莓采摘園項目,爭取財政銜接推進鄉村振興資金260萬元,建設高標準化溫室大棚69個,主要采取草莓、西瓜輪作模式,為村集體經濟增收20余萬元。
村莊“蝶變”展新顏。如今,監利市通過整合優勢資源、共謀發展思路、給予政策傾斜,引導軟弱渙散村黨組織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產業,積極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實現從“輸血式”到“造血式”轉變。
擴容增量
多方盤活家底
跑出鄉村振興“加速度”
走進監利市新溝鎮向陽社區,這里廠房林立、樓群整齊、商鋪熙攘、百姓樂居……一幅充滿現代氣息的新農村圖景。
殊不知,25年前,向陽村還是一個“爛攤子”。村集體欠外債300余萬元、欠電費20余萬元,村里經常停電停水,村企倒閉,道路破爛不堪,村民怨聲載道。
面對發展困境,村“兩委”班子和村民集思廣益,最終確定“產業富村”發展思路。
關閉多年的向陽磚廠,是個“燙手山芋”,怎么處理?村干部邀請村民來“說事”。大家一致決定——盤活存量。隨即,村干部托人找來外地客商轉包經營,為村子賺到“第一桶金”。
為盤活向陽商場,村“兩委”班子派出招商人員45人次,引進外資1000余萬元。這一舉措,打破了村資金瓶頸,整合了匱乏資源。隨后,辦起商務城、酒店、賓館、娛樂城、家具城、家電城等16家企業,修建門店93個,為村集體收入培植了財源,為村民致富奔小康作了鋪墊。
如今,向陽社區成為遠近聞名的“全國文明村(社區)”。集體擁有固定資產1.5億元,集體經濟積累3000余萬元,實現村集體年經營性收入350余萬元。
無獨有偶。監利市紅城鄉復興村也是盤活“沉睡”資產、激發“造血”功能的典型村。
“訂單聯營讓咱村的‘撂荒地’變成‘希望田’?!比ツ杲鹎飼r節,紅城鄉復興村的蝦稻田喜獲豐收,連片稻田翻騰起金色細浪,讓村民樂開了花。
“一年多前,這里還是一片‘望天收’的荒田,高低不平、雜草叢生。”復興村負責人說,去年,村里對撂荒田進行連片開發,統一流轉給合作社,讓昔日“沉睡”的荒田煥發生機。
由“散”變“聚”的土地誰來種?在監利市農業農村局和紅城鄉黨委的支持下,紅城鄉復興村通過土地托管服務發展模式,集并農戶1240畝耕地;通過公開招標競價,引進3家市場主體和種植大戶。
“散田變整田,小田變大田,讓村民得到了實實在在的收益?!贝甯刹扛嬖V記者,現在全村已集中流轉荒地,400多戶農戶增加收入,同時村集體也增收托管服務及管理費50余萬元。
窮家難當,一直是農村發展“瓶頸”。近年來,監利市堅持把農村“三資”清理作為村級集體經濟擴容增量的有效途徑,多措并舉廢止違規合同,對村集體所有的土地、房屋、門面等資產資源,采取公開競拍、承包租賃等方式,實現集體資產資源增值增效。
監利市委組織部相關負責人介紹,2022年以來,該市共清理出問題合同1530份,口頭協議769個,通過解除、變更、追繳承包費等措施,為村集體增收1029.31萬元。
喜看沃野織錦繡,鄉村振興正當時。監利市結合自身實際,夯實產業之基、探尋善治之策、拓展共富之路,讓集體經濟成為鄉村振興的“金鑰匙”,繪就出一幅鄉村振興黨旗紅、生態宜居產業興、治理有效民風淳的新圖景。
(記者:李天然 夏雨彬/編輯:王向明/一審:唐杰/二審:王桃芳/三審:江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