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40周年|黨旗飄揚風帆勁~(改革開放四十周年黨課講稿)
黨旗飄揚風帆勁
—— 改革開放40年全州黨建工作綜述
黔西南日報記者 朱 維 羅 康
回首過去,一面面鮮紅的黨旗在全州大地迎風招展,為改革發展指明了方向;一枚枚閃亮的黨徽熠熠生輝,引領廣大干部群眾團結奮進、后發趕超;一項項創新舉措扎實有力,讓基層戰斗堡壘更加堅固……
改革開放40年來,全州各級黨組織認真落實全面從嚴治黨政治責任,堅定不移加強黨的建設,在加強思想建設、從嚴管理干部、夯實基層黨組織、抓黨建促脫貧等方面持續用力、久久為功,為決戰脫貧攻堅、決勝同步小康提供堅強保證。
建設精神高地
從嚴擰緊思想“總開關”
貞豐縣白層鎮利用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學習宣傳黨的十九大精神
“習近平總書記在報告中指出,要保持土地承包關系穩定并長久不變,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長30年。”2017年11月1日,在冊亨縣丫他鎮坪位村黨員活動室里,第一書記陸貞相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及時向黨員和群眾宣講黨的十九大精神,贏得大家稱贊。
黨的十九大閉幕后,我州把學習宣傳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納入“兩學一做”學習教育重要內容,從嚴督促各級黨組織利用“三會一課”、新時代農民(市民)講習所等方式強化學習,并開展了“組織帶動學、領導帶頭學、黨員率先學”“立體化宣傳、多層面宣講、全覆蓋培訓”“遍訪貧困戶、宣講十九大、精準再識別”三大主題宣傳教育等活動,迅速在全州掀起學習宣傳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熱潮。
思想建黨是全面從嚴治黨的精神根基。全州各級黨組織始終堅持理論武裝頭腦,凝聚推動發展的磅礴力量,扎實開展了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三嚴三實”專題教育和“兩學一做”學習教育,推動學習教育從“關鍵少數”向全體黨員拓展、從集中性教育向經常性教育延伸,著力用好思想建黨“傳家寶”,牢牢擰緊黨員干部理想信念“總開關”。
積極踐行群眾路線。全州黨員干部按照“照鏡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總要求,堅持“嚴”字當頭,聚焦“四風”,“向惰政宣戰、向惰政問責”,引導廣大黨員干部爭當“為民、務實、清廉”的好榜樣。
認真恪守“三嚴三實”。我州先行先試,創新實施干部召回管理制度,以“黨建約談·行動培訓”為抓手,深入治理“惰政”“躲政”“為官不為”等作風之弊、行為之垢,推動干部能上能下、能進能出。
扎實開展“兩學一做”學習教育。我州以系列競賽活動等為載體,促進深入“學”;開展脫貧攻堅“五比五抓”等活動,認真落實“做”;組建10個黨建調研指導組常態化開展督導,推動持續“改”,推進“兩學一做”學習教育常態化制度化。
通過思想的滌蕩,全州黨員干部干事創業精氣神煥然一新。全州3330多名領導干部輪流走上講臺上黨課,5000多名青年組成“學習習近平總書記系列講話行動小組”;98個縣級以上黨委(黨組)和領導干部共查找出“修身、律己、用權”等不嚴不實問題3543個,制定整改措施10221條,整改落實問題3000余個;掛牌成立“新時代市民講習所”146個,“新時代農民講習所”1426個,建立州、縣、鄉講習隊伍1424個,開展了12800余場次講習活動,受益人數近40萬人次。
深化“四位一體”機制
激活干部隊伍管理一池春水
“把‘獎’的路子打通,將好干部選拔進領導班子;把‘罰’的路子做實,對不勝任現職的干部及時調整。”2016年縣鄉領導班子換屆中,我州把深化“四位一體”機制與換屆工作深度融合,對領導干部進行綜合分析,運用激勵和約束機制,推動干部能上能下,樹立鮮明用人導向,得到干部群眾認可,組織提名的換屆人選均滿票或高票當選,換屆紀律知曉正確率和換屆風氣很好率均為100%。
制度治黨為全面從嚴治黨夯實基礎。為貫徹落實全面從嚴治黨要求,我州積極探索從嚴管理干部的新路子,在干部召回管理的基礎上,不斷深化完善,率先在全省建立了工作目標、崗位責任、正向激勵保障、負向懲戒約束的“四位一體”從嚴管理干部機制,并充分運用于縣鄉集中換屆、脫貧攻堅等工作中,激活了干部隊伍管理一池春水。
聚焦脫貧攻堅用好干部。研究出臺在脫貧攻堅一線從嚴管理干部的意見等措施,將全州各級干部全部納入脫貧攻堅一線干部從嚴管理范圍,并充分運用“黔西南智慧黨建云”平臺和專項督查、專項考核等手段,督促和幫助干部在脫貧攻堅一線更好履職盡責。
聚焦嚴管厚愛管好干部。研究出臺《黔西南州推行容錯免責機制實施辦法(試行)》等機制,制定召回提醒曝光、教育轉化、行動培訓、經濟處罰、調整崗位、促下促退“六大約束措施”和選拔任用、經濟待遇、基層導向、學習提升、精神榮譽、人文關懷“六大激勵機制”,讓干得差的干部受警醒,干得好的干部有奔頭。
聚焦事業發展帶好干部。州委主要領導親自掛帥,每個季度分別到各縣、市(新區)開展“黨建約談、行動培訓”,推動各級黨委(黨組)特別是“一把手”真正把從嚴治黨主體責任落到行動上。
一套套從嚴管理干部的“組合拳”,打出了威力、打出了成效。
近年來,全州運用“四位一體”機制提拔縣處級干部207人,提拔鄉科級干部2069人;從基層共遴選112名優秀干部到州直機關工作,2402名基層干部獲得職級晉升;開展8輪約談,約談單位“一把手”7558人(次),幫助基層查擺突出問題3225個,提出意見建議和辦法措施5212條;表彰優秀共產黨員等1743人。涌現出了姜仕坤、李來建、鐘晶等一大批基層黨員干部先進典型。其中,鐘晶當選十九大代表,使我州基層黨員當選全國黨代表實現了零的突破。今年6月27日,姜仕坤同志被中共中央追授為“全國優秀共產黨員”。
固本強基筑堡壘
基層黨建上臺階
貞豐縣首屆易地扶貧搬遷戶迎春文化聯歡會在者相鎮茶林社區舉行
今年2月12日,貞豐縣者相鎮茶林易地扶貧搬遷居住區舉行了首次新春佳節聯歡會,社區搬遷群眾齊聚一堂,歡歡喜喜過大年。該社區黨支部自成立以來,充分發揮引領作用,通過打造“老人幸福樂園”留住老人心、發展“土布”工藝品留住婦女心、搭建創業就業平臺留住青年心、營造“沉香”文化園留住孩子心、經營“美食文化”留住游客心的“五心”創建,帶動了搬遷群眾就業創業近3000人,實現了搬遷群眾安居樂業。去年底,茶林社區被國家民委命名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創建示范區(單位)”。
這是我州基層黨組織帶領群眾脫貧致富,過上美好生活的一個生動縮影。
基層組織是黨的全部工作和戰斗力的基礎。我州始終堅持以提升組織力為重點,突出政治功能,著力把基層黨組織建設成為宣傳黨的主張、貫徹黨的決定、領導基層治理、團結動員群眾、推動改革發展的堅強戰斗堡壘。
近年來,為加強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州委在認真落實省委要求的基礎上,組織開展“百鄉千村萬戶行”遍訪調研活動,對全州包括165個深度貧困村在內的629個貧困村進行全覆蓋走訪調研,進一步選優配強了貧困村黨組織書記。構建了“縣領導 組織部門 鄉(鎮)黨委 第一書記”四級幫扶網絡,通過“一村一策”抓實后進村黨組織排查整頓,切實增強了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
在決戰深度貧困地區脫貧攻堅中,我州創新機制,研究出臺《黔西南州新市民計劃(試行)》,推動搬遷群眾實現“搬得出、穩得住、快融入、能致富”。與此同時,研究制定《黔西南州新市民社區黨建工作實施方案》,明確優化組織設置、配強班子隊伍、突出政治功能等10條具體措施,積極發揮黨建在易地扶貧搬遷工作中的引領作用,推動搬遷群眾樂居新家園、共享新生活。
在推動其他領域基層黨組織建設方面,以政治建設為統領,各部門黨組(黨委)認真履行黨建主體責任,帶頭做到“兩個堅決維護”;成立2個黨的建設工作領導小組,對州國有企業和教育系統落實黨建工作情況進行了專項調研督導;全面實施教師黨支部書記“雙帶頭人”培育工程,促進高校黨建“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落實;開展對標自查、整改提升,加大督察問責力度,切實把公立醫院等事業單位黨建工作抓實抓好;開展新一輪黨組織集中組建工作,加強非公企業和社會組織黨的組織和黨的工作覆蓋。
目前,在已搬遷入住的29個居住區均已建立黨組織(其中,黨工委1個、黨總支5個、黨支部30個、黨小組24個、流動黨支部3個),帶動團委、婦聯、工會等群團組織建立基層組織54個。共明確629名縣處級以上干部對全州629個貧困村脫貧攻堅工作“一對一”分別進行包保,選派3200名干部組成629個工作組全覆蓋開展貧困村同步小康駐村工作。全州72個后進村黨組織全部實現轉化提升,其中68個進入先進行列。全州1428家非公企業,單獨建立黨組織210個,聯合建立黨支部186個,覆蓋非公企業798家;納入黨建工作范疇的社會組織341家,單獨組建黨組織189個,聯合建立黨支部58個,覆蓋社會組織117家……
萬峰叢中十里坪
2013年,新坪村黨支部以興義鴻鑫農業發展有限公司進駐該村十里坪建設“農業示范觀光園區”為契機,組建村平臺公司,將100萬元村集體資金、10畝土地和1個小型水庫入股鴻鑫公司,同時引導村民流轉2300畝土地到公司,并在基地務工。現在,該村每年從公司分紅20萬元,村民流轉土地每畝每年增收1000多元,在基地務工,每月還能拿到2000多元工資。新坪村發生的可喜變化正是我州大力推進“五共四化”黨建扶貧示范村建設的一個縮影。
唯有抓黨建激活力,才能驅動脫貧攻堅的“強引擎”。
為搭建黨建扶貧載體,我州充分借鑒“三變”改革經驗和“塘約經驗”,探索“村社合一”,相繼出臺了創建“五共”“四化”黨建扶貧示范村實施意見等系列文件,積極推進村支平臺化、村莊公司化、村民股東化、村務社會化,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帶動貧困群眾脫貧致富。
示范創建點以黨建為引領,整合、盤活資源資產資金“三資”,發展培育新型經營組織,立足本地資源和比較優勢條件謀劃產業,按照適度規模化和嚴格標準化發展產業,遵循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的市場化方式經營產業,盤活了閑置的“三資”,激發了“三農”活力,有效促進了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繁榮。
目前,在2017年3月命名授牌44個示范村的基礎上,又于今年2月13日對達到創建標準的56個村進行命名授牌。至此,全州已涌現出100個“五共四化”黨建扶貧示范村,并帶動全州每個行政村至少建立1個村級合作經濟組織,大力發展村級集體經濟。
經過近年的探索和實踐,“五共四化”黨建扶貧示范村創建取得了階段性明顯成效。100個黨建扶貧示范村覆蓋27913戶農戶107755名群眾(其中貧困戶6098戶21353人),農民入股分紅1084.81萬元,村集體經濟積累增加977.84萬元。同時,在抓黨建促脫貧攻堅中,各基層黨組織從自身實際出發,重點圍繞“組織發動、產銷對接、利益聯結”等方面,探索創新出安龍縣“1210”脫貧模式、興仁縣真武山街道“一分三統”扶貧模式、貞豐魯容鄉板繞村“136”產業發展模式等一批成功實踐的好經驗、好做法,為全州基層黨組織提供了可學、可鑒、可復制、可推廣的工作模式。截至目前,全州1226個村(社區)村級集體經濟均達到3萬元以上,5萬元以上的達到681個。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今年是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開局之年,是脫貧攻堅關鍵之年。全面發起總攻,奮力奪取全勝的號角已經吹響,全州4670個黨組織、107311名黨員高揚黨的旗幟,強化“干就是講政治,不干就是不講政治”的紀律要求,學先進、趕先進、當先進,堅決奪取脫貧攻堅戰全面勝利。(圖片來源于黔西南日報圖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