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平強黨建、建網格、抓隊伍、育人才、搭平臺,全力推動江門市委全會精神落地見效
為全面貫徹落實江門市委十四屆三次全會精神,5月18日,江門市召開“貫徹落實江門市委十四屆三次全會精神”系列新聞發布會(第三場)。恩平市委副書記、市長賴惠鎮參加發布會并介紹了恩平市學習貫徹江門市委十四屆三次全會精神的有關情況。
恩平市委副書記、市長賴惠鎮
介紹恩平市學習貫徹江門市委十四屆三次全會精神的有關情況
江門市委十四屆三次全會報告提出,推進黨建引領基層治理和人才工作,為構建新時代僑都高質量發展新格局提供堅強政治保證。恩平市迅速掀起學習熱潮,把全會精神傳達到每個黨組織、每名黨員干部,弘揚偉大建黨精神,踔厲奮發、篤行不怠,全力推動全會精神在恩平落地見效。
一、在基層治理方面,恩平市圍繞“提升黨建引領基層治理效能”主題,成立領導小組,作為“書記工程”,完善體制機制,推動基層治理工作走深走實,以高質量黨建引領基層治理高質量發展
一是織密智慧網格。將黨建與綜治、信訪等各類網格統一成“一張網”,把174個村(社區)劃分為318個網格,并將黨組織建在網格上,實現網格黨建全覆蓋。按照“1個網格1名網格長1名專職網格員”要求,配備網格長318名、專職網格員318名、兼職網格員4600名,筑牢基層紅色堡壘,建立起平戰轉換的工作機制。同時,結合“中心 網格化 信息化”工作,織密社會治安監控“天網”,各村(社區)主要出入口和重點部位視頻監控覆蓋率達到100%。目前,“黨建 N”綜合網格讓基層治理不斷煥發新活力。
二是突出示范引領。開展干部“背包住村”聽民意試點工作,解決村民群眾“疫苗接種不方便”等“微小事”150多件,進一步密切黨群、干群關系。相關工作獲“學習強國”推廣報道。大力推進平安村(社區)創建工作,打造出恩城“黨群議事會”、大槐“槐事有解”等一批基層社會治理新亮點。
三是鍛造基層鐵軍。堅持黨建引領,賦能基層治理,讓黨旗在基層一線高高飄揚。成立恩城街道幸福名都疫情防控臨時黨支部、團組織,成立高速口便民服務點等臨時黨支部18個,推動各級黨員干部下沉基層,全力打好疫情防控攻堅戰。目前,每天參與常態化疫情防控的黨員干部有600多名。推行“信訪超市 外送服務”,組建以黨員為主的“紅色幫辦”信訪專業訴求服務人才隊伍,大力推行“吹哨報到、接訴即辦”,著力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問題。今年以來,群眾對信訪工作的評價滿意率均為100%。
四是打造惠僑品牌。堅持黨建帶僑建,打造江門地區首家“邑僑通”涉僑法律服務站,在海外恩平籍華僑相對集中的國家和地區設立分站點。今年4月,成功調解了一宗跨國涉僑案件,中國僑網和國務院僑辦官網對該案件進行轉載報道。
二、在人才工作方面,恩平市堅持打好“三張牌”,全方位做好人才“引育留用”工作,全力推進“人才倍增”
一是打好“引育牌”。圍繞產業鏈布局人才鏈,加強與深圳人才集團合作,精準引育一批適應恩平市產業發展的急需緊缺人才。今年以來,新增技能人才1400多人,高級技能人才270多人。深入實施鎮(街)“人才強基”工程,新增“粵菜師傅”“廣東技工”“南粵家政”人才1355人,完成申報“鄉村工匠”56人。積極實施基礎教育高質量發展專項行動和“新強師工程”,支持589名教師提升學歷。深化“醫共體”建設,定向培養衛生人才23人,引進高端衛生人才12人(副高級以上5人、研究生7人),全面提升恩平市醫療服務水平。
二是打好“平臺牌”。充分發揮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省級重點實驗室和全國博士后創新(江門)示范中心恩平分中心等平臺的輻射帶動作用,建成一批集聚人才的“科創源”“孵化地”。成立江門市首個“園區技校”——恩平智造學院,開設了3個具有恩平產業特色的智能制造類專業。加強與五邑大學、江職院、江門技師學院、賀州學院等高校的合作,加快推進職教園區、馮如產業學院建設。目前,恩平市正在對接省內西部院校,力爭年內新增1個人才供給基地。
三是打好“感情牌”。常態化推行領導干部聯系服務高層次人才制度,定期問候、問情、問需、問策,營造“尊才、愛才、用才”的濃厚氛圍。實施“僑鄉人才卡”制度,打造9大人才服務驛站,為高層次人才提供醫療保健、健身休閑等13項優惠便利服務。真金白銀、真心實意落實高層次人才待遇保障,年內計劃安排資金超800萬元,為1000多名優秀人才發放生活、安家補貼。
接下來,恩平市將深入貫徹落實江門市委全會精神,抓好強黨建、建網格、抓隊伍、育人才、搭平臺等工作,堅持以高質量黨建推動高效能基層治理,不斷引入高水平人才,為江門市構建新時代僑都高質量發展新格局貢獻恩平力量。
答記者問
鳳凰網記者
最近,我分別在學習強國、南方日報、江門日報等媒體平臺看到關于恩平市正在探索“背包住村”基層治理新模式的新聞報道,話題的熱度很高,請賴市長再介紹一下該模式的有關情況。
恩平市委副書記、市長賴惠鎮:
今年年初,恩平市在牛江鎮試點干部“背包住村”聽民意工作模式,并得到了各個媒體的爭相報道。
實行“背包住村”聽民意工作模式,主要是通過主動進村入戶,進一步密切黨群、干群關系,核心在于“三聽、三談、三落實”。“三聽”就是聽村民“說煩惱、講訴求、提希望”,“三談”就是同村干部“談學習、談工作、談發展”,“三落實”就是住村干部回到工作崗位后重點圍繞住村時了解的情況,落實政策、落實措施、落實責任。
實行“背包住村”聽民意工作模式,關鍵是要用好“一早一晚”兩個關鍵時間段。“一早一晚”是指緊緊把握村民早起耕作與傍晚遛彎的“黃金時段”,主動融入村民生活,解決群眾口中的“難事”。
譬如,今年馬鈴薯種植戶遭遇“賣薯難”問題,住村干部得知情況后迅速聯系相關商家召開產銷對接會,促進馬鈴薯銷售,為69戶種植大戶解決了3377畝馬鈴薯銷售問題。又如,在獲悉社康人員馮某因有吸毒史而無法進行銀行融資后,住村干部積極與銀行溝通協調,最終幫助馮某貸款了5萬多元,購置了一臺農耕機,讓馮某有了改過自新、自主創業的機會……通過“背包住村”的工作模式,恩平市牛江鎮第一季度群眾上訪率同比下降21.4%,警情同比降低40%,行政案件同比減少60%,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不斷提升。
當前,恩平市正在積極總結“背包住村”聽民意試點工作經驗,逐步在全市范圍內推廣。同時,正在探索更多行之有效的基層治理新路子,做到“試點一批、成熟一批、推廣一批”,歡迎大家繼續關注關心恩平。
★
來源:恩平市融媒體中心(恩平廣播電視臺)
編輯/譚遠妍
運營:恩平市融媒體中心(恩平廣播電視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