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層黨建亮點匯丨榮成:做實區域化黨建 全面激發鄉村振興活力(以黨建引領鄉村片區化發展)
奮進新征程、建功新時代。2022年,大眾日報·山東黨建云平臺全新啟動“紅星耀齊魯”大型融媒報道活動,推出齊魯黨員星力量、基層黨建亮點匯、第一書記風采錄、高校黨建品牌展四個單元板塊。其中,“基層黨建亮點匯”主要面向基層黨組織(重點為農村、社區基層黨組織),征集展示黨建領航的優秀做法、亮點經驗(征稿郵箱dzrb1939@qq.com)。以下為本期推薦案例。
近年來,榮成市把區域化黨建作為落實“抓鎮促村、整鎮推進”機制的重要抓手,以組織創新為基礎,將區域內各類資源充分高效配置利用,實現組織建設由“孤立”向“聯動”轉變、鄉村治理由“封閉”向“融合”轉變、產業發展由“單打”向“抱團”轉變,有效促進鄉村振興、共同富裕。
健全五項機制,因地制宜推動組織融合
榮成市打破“就村抓村”的路徑依賴,通過以先進村或龍頭企業牽頭的強村(企)帶動型、以產業相近村企黨組織聚集的產業聯動型、以單個項目為依托的項目拉動型三種模式,把同一區域內的村莊、企業等整合起來,成立區域黨組織,健全完善工作機制,促進組織融合,為抓治理、抓發展奠定基礎。圍繞基層黨建、產業發展、鄉村治理等,建立區域黨組織任務清單,明確8大項33小項具體職責,賦予統籌調配權限,讓區域黨組織管事干事“有章可循”。
為了保證片區黨總支高效運轉、發揮實效作用,實行分工負責機制,區域黨組織書記由鎮街班子成員或優秀村企黨組織書記擔任,其余村企負責人擔任委員,逐一明確職責分工,分頭負責基層黨建、經濟發展、訴求辦理等工作,實現干部資源集約化使用。同時,借助中心村或企業資源建立黨群服務中心,區域黨組織班子成員輪流坐班,按照“誰受理、誰處置、誰反饋”原則,實行首問負責制,第一時間解決黨員群眾急難愁盼問題,增強區域黨組織的向心力吸引力。
在片區黨總支內部,建立了定期例會機制,由區域黨組織書記牽頭,每周召開一次碰頭會、每月召開一次工作例會、每季度進行一次專題研究、每半年進行一次集中觀摩,及時解決遇到的梗阻,保證工作高質量落實。
“工作中遇到的難點問題通過工作例會,其他村支部書記一點撥就想明白了,以片為單位開展的集中觀摩,不僅讓我們明白了差距和短板,也讓我們學到了鄰村的先進經驗和做法。”崖西鎮東雙頂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王永剛這樣說道。
榮成市以鎮街為單位,研究制定區域黨組織考核辦法,每月考評一次,整體考核結果與轄屬村黨支部書記考核掛鉤,“一榮俱榮、一損俱損”,市級層面設立100萬元“資金池”,對成效明顯的區域黨組織進行獎勵,激勵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現在支部書記們普遍反映“不光自己要干的好,還要帶動片上所有村都干的好。”
深化四聯共建,協同聯動推動治理融合
針對農村人員類別較為單一、訴求也基本趨同這一實際,改變原來村與村之間條塊分割、互不銜接的治理方式,由區域黨組織統籌鄉村治理,實現資源整合、效能提升,增強黨員群眾幸福感獲得感。實行黨員聯管,堅持黨建資源同分享、組織生活同開展,區域黨組織每季度至少開展一次黨員集中活動。依托區域黨組織成立鄉村后備力量培育中心,統籌設立矛盾化解、便民服務等責任區、示范崗,535名入黨積極分子、678名后備力量在區域鍛煉培養,實現關系在支部、貢獻在區域。
榮成市通過實行志愿聯管,把原來每個村“什么都要干”的志愿隊進行拆分重組,組建醫療義診、矛盾化解、家政服務等專業服務隊伍,區域內哪里有需要就到哪里去服務,需要哪支隊伍就由哪支隊伍去服務,實現農村志愿服務專業化項目化運作。同時,區域黨組織牽頭與城區專業團隊進行共建,吸引12支專業志愿隊伍“服務下鄉”,常態化開展扶貧助弱等18項服務,提升農村志愿服務水平。同時,全面推行信用聯建,榮成市對村規民約、考評機制、獎懲辦法、信用基金等進行統一,將以村為單位開展的信用考評調整為以區域黨組織為單位進行,每季度召開一次集中表彰大會,進行“聯合獎、聯合懲”,并設立便民修理點、義務理發室等服務場所,群眾在享受更多“守信福利”中提高參與信用建設的積極性。
為了提高群眾滿意度,實行訴求聯辦機制,把由鎮街負責的民生訴求、社會治理等職能下沉,區域黨組織每月開展村情民情聯合研判,既治“已病”更抓“未病”。以區域黨組織為單位,組建“老黨員幫幫團”“老干部調解室”等,對涉及面廣、情況復雜的訴求,全部進行統籌聯辦,在一件件難題化解中提高黨員群眾滿意度。
“現在村里沒法解決的事,黨總支調動片區內老黨員、老干部幫我們解決,很長時間沒有化解的問題都能得到解決,真好使。”夏莊鎮北山冷家村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徐傲這樣說道。
堅持三個整合,系統集成推動發展融合
通過區域黨組織對資產資源、扶持政策、生產要素等的整合,將黨組織的政治優勢轉變為發展優勢,促進產業興旺,不斷做大共同富裕“蛋糕”。
為了推動區域內資源整合,結合黨支部領辦合作社規模種糧,由區域黨組織牽頭組建合作社聯盟或聯合社,發展農業社會化服務,統一開展資料供應、技術指導、田間管理等,并對外提供種植托管服務,實現規模擴大、成本降低、效益增加。2020年以來,全市依托合作社聯盟、聯合社流轉土地11萬余畝,發展起15家專業化社會服務組織,覆蓋379個村。崖西鎮西藏、大疃鎮雙石董家、上莊鎮大李家等村聯合周邊村成立聯合社發展規模種糧,面積最少的1100畝、最多的達到5000多畝,畝均增收50%以上。
在推動資源整合的基礎上,統籌第一書記、退休干部等資源,逐個區域黨組織選派“鄉村振興指導員”。出臺鄉村產業振興扶持政策,每年拿出5000萬元扶持區域黨組織發展產業項目,改變以往“一個單位幫包一個村”的模式,安排23個職能強的涉農部門對6個區域黨組織整體幫包,整合各種力量推動區域內整體提升。
對特色產業集中的區域,由區域黨組織牽頭,整合龍頭企業、個體散戶等,完善整體發展規劃、打通上下鏈條、聯合對外營銷,形成完整產業鏈,實現一二三產融合發展。埠柳鎮利用甘薯種植面積大、品質好的優勢,成立甘薯產業黨總支,把甘薯育苗、種植、加工、銷售等整個產業鏈條上的資源要素都聚集起來,發展起地瓜干、特色冰薯等深加工產業,帶動村集體增收200多萬元。
策劃:蘭傳斌
統籌:吳永功
通訊員:武長飛
(大眾日報 山東黨建云平臺 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