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當先鋒·心系人民·接續奮斗——五位基層黨支部書記講述抓黨建促脫貧攻堅的故事
新華社北京5月28日電 題:勇當先鋒·心系人民·接續奮斗——五位基層黨支部書記講述抓黨建促脫貧攻堅的故事
新華社記者丁小溪
駐村第一書記要做“黨建的指導員”“產業發展的戰斗員”和“貧困群眾的服務員”;培養好村“兩委”干部,強組織、促民富、抓產業、辦實事;干部對群眾要有“責任心”“誠心”和“包容心”……
5月28日上午,中共中央宣傳部舉行中外記者見面會。五位來自脫貧攻堅一線的基層黨支部書記,圍繞抓黨建促脫貧攻堅的主題,分享切身經驗和感觸。
聚光燈下,他們胸前的黨徽熠熠生輝,一如那脫貧攻堅戰場上始終高高飄揚的鮮紅黨旗。
勇當先鋒
歷時7年,帶領100多名村民向“懸崖絕壁宣戰”,以最原始的方式鑿出一條8公里的“天路”;再用15年,帶領全村走出一條“三色經濟”的產業發展道路,將綠水青山變為金山銀山——
見面會現場,重慶市巫山縣竹賢鄉下莊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毛相林動情講述了當地黨員干部帶領百姓齊心協力修好兩條路的故事。
“當時我們缺資金,經過村黨支部集體研究,動員全村村民,由黨支部和共產黨員帶頭,投資了4000多元,我以個人名義在信用社貸了兩萬元錢,購買了修路物資。”這位62歲的“當代‘愚公’”說。
在脫貧攻堅戰場上沖鋒在前的共產黨員,還有貴州省六盤水市鐘山區大灣鎮海嘎村駐村第一書記、工作隊隊長楊波。
2010年,楊波主動向組織申請,在海拔約2400米的海嘎村擔任駐村第一書記。
11年來,在楊波和全村黨員的帶領下,曾經遍地茅草房的海嘎村,已變成家家戶戶住“洋房”的“花園村落”。
“11年時間,也讓我從一個28歲的青年小伙,成為了一個39歲的中年大叔,從一個駐村伊始的門外漢,成為了一個熟悉農村工作的老書記。”楊波笑著說,這段披荊斬棘戰貧困的經歷,已成為青春歲月中的難忘經歷。
心系人民
“搬遷前有好多人說我傻,但我今天大聲地說,我感到驕傲,老百姓富了,這就是我們作出的成績。”面對媒體鏡頭,甘肅省武威市古浪縣黃花灘生態移民后續產業專業合作社黨委書記胡中山以質樸的口音堅定地說。
當一方水土難養一方人,易地搬遷便成為脫貧致富的有效途徑。
“有群眾不想搬。我給老百姓打了一萬元的欠條,我說老百姓下去發展不起來,砸鍋賣鐵也要把老百姓的錢還上。”胡中山說。
從大山深處搬到黃花灘移民區后,胡中山探索抱團發展,摸出了“互幫互助同致富、一人富了不算富、大家富了才算富”的奮斗目標,成立了“黨組織 專業合作社 農民”的產業鏈組織,村民的日子越過越紅火。
“你跟群眾有多親,群眾就跟你有多近。”秉持著一顆火熱初心,安徽省亳州市利辛縣汝集鎮朱集村駐村第一書記、扶貧工作隊隊長劉雙燕扎根基層,贏得了群眾的廣泛信任和支持。
9年來,她想群眾所想,急群眾所急,將貧困群眾的急難愁盼放在心上,帶領群眾不斷以勤勞雙手創造美好生活。
“這一路走來,我越來越感覺到不是朱集村離不開我,而是我越來越離不開村里這些可敬可愛的鄉親們。”劉雙燕動情地說。
接續奮斗
當被問及對即將走上崗位的駐村第一書記有哪些期望時,楊波總結了三個“一”:
“第一個‘一’就是始終如一,真正能夠沉下身子去,不能做漂在水面上的油;第二個‘一’就是滾一身泥、流一身汗,真正帶領群眾去真抓實干,接續我們的鄉村振興事業。第三個‘一’就是做一粒金子,去哪兒都能造福一方的百姓。”
這是一名“老書記”的切身經驗,更是共產黨員拼搏向上的奮斗精神。
如今,在紅軍戰士當年英勇翻越的夾金山下,一朵朵玫瑰花燦然搖曳,花香四溢。這是四川省阿壩州小金縣達維鎮冒水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陳望慧帶領當地群眾栽種的“脫貧”玫瑰。
從長征路上到脫貧攻堅戰場,從戰火紛飛到和平年代,共產黨員的精神始終如一。
“沒有翻不過的大雪山,也沒有蹚不過去的河。”如今,這位脫貧戰場上的“鏗鏘玫瑰”,正與鄉親們接續奮斗,勇往直前奔向鄉村振興的美好明天。
來源: 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