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旗高揚譜新篇 凝心聚力促發展——黨的十八大以來海西州基層黨建工作綜述
青海新聞網訊 在海西州經濟社會突飛猛進的發展里程中,黨的建設始終是一面高揚的旗幟。黨的十八大以來的五年,是海西州發展進程中極不平凡的五年。“十二五”規劃圓滿完成、“十三五”規劃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四個轉變”“四個扎扎實實”“四個走在全省前列”重大要求落地生根。這五年,也是海西州基層黨建工作科學化水平全面提升的重要階段。“黨建更強、發展更強”已經凝聚成全州各級黨組織的共識。在州委的正確領導下,全州各級黨組織和全體黨員著眼于新的形勢任務,堅持圍繞中心、服務大局,有效發揮戰斗保壘和先鋒模范作用,為海西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建成富裕文明和諧幸福的現代化強州提供了堅強的組織保障和政治保證。
落實主體責任堅持邊抓邊改基層黨建工作長效機制基本形成
只有責任到位,管黨才是真管,治黨才能真嚴。
黨的十八大以來,海西州將中央、省委加強基層黨建工作的部署要求予以系統化落實、持久性推進,形成了責任明確、領導有力、運轉有序、保障到位的責任體系,把基層黨建工作各項任
務緊緊抓在手上、落到實處。
——強化黨建領導責任。牢固樹立“抓好黨建是最大的政績”理念,每年至少召開2次常委會議,研究部署基層黨建工作。瞄準“基層黨建重點工作走在全省前列,亮點工作走在西部地區前列,特色工作走在全國自治州前列”的奮斗目標,定期召開工作推進會、情況通報會、現場觀摩會、經驗交流會,增大黨建工作在目標責任考核和干部選拔任用工作中的權重,充分體現“黨建導向”。對不認真履行抓基層黨建工作職責,造成不良影響和嚴重后果的黨(工)委負責人,實行“一票否決”制。各級黨組織圍繞中心工作謀劃黨建、部署黨建,同步推進、同向發力,實現了抓黨建和促發展的有機融合、互促共贏。
——優化述職評議機制。從2012年全面實施州縣鄉“三級聯述聯評聯考”制度,初步構建了述職體系后,2013年將述職延伸到各基層黨委和最基層的村(社區)黨組織,形成“四級聯述聯評聯考”制度,到2015、2016年連續在全委會高規格開展。在不斷的探索和改革中,全面構建了述前調研、述中評議、述后整改相互銜接、配套有序的綜合性黨建責任述職體系。
——深化黨建思路引導。制定《深入推進“三基”建設工作打造海西黨建升級版實施意見》,以“強責任、強班子、強功能、強實力、強規范”為抓手,立足組織設置、基礎工作、黨建責任、黨建投入等11項具體工作,力爭用3年時間,全面推進各領域基層黨建提質升級,為推動基層黨組織建設全面進步、全面過硬明確了方向,為基層黨組織和黨組織書記抓實黨建工作提供了遵循。
——細化項目管理思路。將項目化管理方法引入基層黨建工作,制定出臺《關于推進項目化黨建工作的實施意見》,按照“解決問題、推動工作、搭建載體、培育典型”的思路,采取“書記破難點、部長抓重點”領辦黨建項目的方式,引導各級黨組織以黨建工作項目化為抓手,著力在健全工作制度、完善工作機制、拓展工作領域上求突破。黨建項目的落地,有效破解了黨建工作虛化、弱化問題。《黨建工作“四個精準發力”助力海西打造國家循環經濟示范區》有效解決黨建工作在推動循環經濟發展和融入循環經濟產業方面存在的問題,推進了黨的政治優勢、組織優勢轉化為循環經濟的發展優勢;《藏區基層“1 4”大組織體系》,有效解決基層各類組織單打獨斗的零散局面,實現基層各類組織同軸共轉、同頻共振。
——固化日常考核考評。制定《海西州基層黨建工作積分制管理制度》,對基層黨建工作實行月積分的“動態化實時考評、日常化督促檢查”,注重日常、過程管理,把黨建工作任務細化分解,采取日常工作評定和實地抽查評定相結合的方式,以累計分數的高低,適時評價基層黨建工作責任制的落實和工作實績。同時,強化結果運用,每月對積分評定結果予以通報公示,將積分評定結果作為綜合評價基層黨建工作的重要依據之一。
拓寬載體搭平臺強化服務聚合力基層服務型黨組織建設有序推進
只有通過服務才能貼近群眾、團結群眾、引導群眾、贏得群眾。
黨的十八大以來,海西州圍繞服務型黨組織建設,積極轉變工作方式,不斷創新黨建工作載體,各級黨員干部把為民服務作為自覺追求和基本責任,注重需求對接、貼心服務,以服務贏民心促發展。
——全力構建干部服務群眾體系。在全省率先推行村干部坐班制和村(居)民事務代辦制,在實現村級綜合辦公服務中心“門常開”的基礎上,印發《關于進一步加強基層服務型黨組織建設的實施意見》,確保黨組織的“最優服務”成為自覺行動。嚴格執行“即辦件”當場辦、“承諾件”限時辦、“聯辦件”牽頭辦、“急辦件”快速辦等制度,以“一個窗口對外、一站式辦公、一條龍服務”的工作模式,簡化辦事程序。在社區黨組織推行“黨建 ”工作模式,將黨建工作與社區建設、物業管理、文化培育、民主議事、聯系群眾、信訪化解等工作有機結合,統籌推進社區各項工作。探索推行矛盾糾紛化解公開聽證制度,變“背對背”調查為“面對面”質詢,從根本上解決信訪隱患。借力現代網絡信息技術,通過微信平臺實現在職黨員社區“微進駐”、社區黨員居民“微參與”,及時掌握社區動態、居民動態,有的放矢開展社區工作。
——大力推行聯系服務群眾機制。全面推行黨員領導干部聯系督導基層制度,縣處級以上黨員領導干部帶頭聯系基層,每人聯系1個鄉鎮、1-2個農村基層黨組織,每季度一次到聯系點指導基層黨建,重點工作隨時督導,發現問題及時糾正解決,以點帶面示范推動基層黨建工作。推行縣委書記、組織部長走遍所有村社,鄉鎮黨委書記走遍所有農牧戶,村黨組織書記每年與轄區內每戶農牧戶談心談話兩次以上的干部聯系基層制度,推動廣大干部沉下身子抓落實。同時,認真落實“雙幫”機制,目前,524個單位5914名在職干部職工結對貧困戶2729戶,派出單位和干部累計慰問資金580.17萬元,捐助物資490.74萬元,協調發展項目及資金13446.75萬元。
——廣泛開展各類服務群眾活動。常態開展“黨員亮身份、立崗做貢獻”“點亮微心愿、匯聚正能量”“黨內關懷、幫扶暖心”“黨員奉獻日”等活動。截止目前,4000余名在職機關黨員到社區認領“微心愿”1216個,參與率達到96%,完成率達98%以上。深入推進在職黨員進社區活動,在組織形式上,每月確定1天為“集中服務日”,在活動內容上,按照“社區所需、居民所急、自己所能”的原則,在社區設立公共服務崗位,鼓勵支持有專業特長的黨員開展“專長式”服務;有幫扶能力的在職黨員開展“結對式”服務;通過認領群眾“微心愿”開展“菜單式”服務;通過成立志愿者服務隊開展“團隊式”服務;有效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并結合居民服務需求開展“網絡式”服務。創新開展“軍地共建”活動,在連續多年榮獲“全國雙擁模范城”榮譽稱號的格爾木市、德令哈市確定5個軍民共建黨建示范點,帶動形成軍愛民、民擁軍、軍民一家親的良好風尚。
——建立服務群眾紀實評價制度。黨員干部服務群眾工作全面推行“常態服務 扶弱幫困”“雙推進”服務模式,并對兩種服務形式實行指標量化。將服務群眾過程“全紀實”,把服務群眾工作作為黨員干部日常監督管理的一項重要內容,進行“痕跡化”管理,統一印制《海西州黨員干部服務群眾紀實簿》,明確服務時間地點、服務類別等9個方面紀實內容。此外,采取“服務對象 黨員干部所在單位”的“雙評價”形式,單位評價落實“月查、季評、年考”機制,對每名黨員干部作出優秀、合格、不合格三個等次的服務評價。
堅持問題導向狠抓素質提升黨員隊伍戰斗力顯著增強
只有基層黨組織堅強有力,黨員發揮應有作用,黨的根基才能牢固,黨才能有戰斗力。
黨的十八大以來,海西州把加強黨員隊伍建設作為增強黨的戰斗力的中心環節,從選拔培養、素質提升、發揮作用、凝心聚力、規范管理等方面著力,黨員隊伍不斷煥發活力。
——抓書記、強班子。通過選優配強村社區“兩委”班子、培養鍛煉村級后備干部、選派優秀機關干部到村擔任“第一書記”、選聘高校畢業生到村任職服務、選派優秀黨員干部到非公企業擔任黨建指導員等舉措,全面加強基層黨組織負責人隊伍建設。2014年,換屆新當選的村(社區)“兩委”班子中,高中以上文化程度357人,占22.58%,較上屆增加27人;35歲以下451人,占28.53%,較上屆增加161人;婦女干部342人,占21.63%,較上屆增加40人;婦代會主任和團組織書記進入村“兩委”班子成員比例達100%和65.54%。
——抓隊伍、優結構。積極穩妥地對發展黨員數量和結構調控,全面推行發展黨員“雙推雙選”制度,建立健全發展黨員全程公開紀實工作制度和入黨積極分子近親屬報告制度,有效解決農牧區發展黨員中存在的“近期繁殖”“派系化”“家族化”等問題。五年來,全州新發展黨員2149名,其中少數民族黨員673名、占31.32%,女黨員803名、占37.37%。35歲以下黨員、初中學歷以上黨員比例不同程度增長,黨員隊伍結構不斷改善。深入開展“評星定級”“設崗定責”、黨員先鋒指數考評工作,穩妥慎重處置不合格黨員188名,有效提升了民族地區黨員隊伍先進性純潔性。
——抓教育、提素質。從深入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到推進“兩學一做”學習教育常態化制度化建設,各級黨組織有序開展、有效推進,取得了豐富的實踐成果、制度成果和理論成果。按照“黨組織全面兼顧、黨支部書記全員覆蓋”的原則,區分州廳級黨員領導干部、縣處級和鄉科級黨員領導干部、全體黨員三個層級,緊緊圍繞中心工作、黨的建設,建立完善集中講黨課、專題學習研討、黨員自學等制度,全面實施“基層黨員干部素質提升”工程,黨員培訓面達到98%。
——抓執行、促規范。弘揚黨內政治生活的優良傳統,推行“固定黨日”“主題黨日”“黨員奉獻日”等有效做法,建立“三會一課”定期機制、預安排制度,明確學習時間、內容、完成時限等,確保了“三會一課”在數量上落實、程序上規范。對海西黨員領導干部等“關鍵少數”提出“四不”的政治要求,為全州廣大黨員更好的履職盡責做出了表率。“萬場黨課萬人講、人人爭當主講人”“一名黨員一面旗”主題活動使廣大黨員干部理解和把握了“不忘初心、繼續前進”的深刻內涵。“組織部長‘下基層支部、過組織生活’”的深入開展,形成了“下到支部、直面問題、限時解決”為內容的“基層一線工作法”,切實幫助基層支部解決自身存在的矛盾問題。目前,各級黨員領導干部共講黨課1122場次,參學18156人次,組織部長下基層支部參加基層組織生活417次,切實把學習貫徹中央《關于新形勢下黨內政治生活的若干準則》落到實處。
——抓整頓、補短板。建立常態化軟弱渙散黨組織整頓機制,研究制定《后進村(社區)整頓工作實施方案》《各領域基層黨組織分類定級辦法》《海西州關于建立軟弱渙散村退出機制的意見》,及時補齊基層組織建設“短板”。截止目前,全州已有81個軟弱渙散基層黨組織得到轉化,采取撤銷并建方式重新優化設置黨組織6個,派駐整頓工作組11個,調換黨組織書記11名,培養村(社區)后備干部40名,約談軟弱渙散黨組織班子成員45名,修訂制度109項,新建制度65項。
——抓機制、重管理。制定《海西州加強村干部隊伍建設的實施意見》和《海西州加強社區干部隊伍建設的實施意見》,分別從優化結構、提升能力、加強考核等方面明確了加強基層干部隊伍建設的具體措施。建立黨組織“堡壘指數”和黨員“先鋒指數”“雙指數”考評管理體系,制定《海西州基層黨組織“堡壘指數”和黨員“先鋒指數”考評管理辦法》,區分農村、社區、機關、事業單位、非公企業、社會組織六個領域,細化黨組織6項指數和黨員4項指數,為基層黨組織和廣大黨員搭建橫向對比平臺,實現了黨組織和黨員從粗放式管理向精細化管理的轉變。
優秀人才充實基層真金白銀投入基層基層黨組織發展后勁不斷強化
只有把目光投向基層、力量沉到基層、指導下到基層、資源傾斜到基層,才能切實增強基層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
黨的十八大以來,海西州改變以往“各自為戰”“撒芝麻鹽”的工作模式,將各類資源統一配置,并堅持以政府投入為主導、多元投資為補充,努力撬動社會資金向基層傾斜。真正形成了心向基層、深入基層、服務基層的鮮明導向。
——引導各類人才集聚基層。結合“萬名干部下基層”活動,先后選派819名干部赴35個鄉鎮、37個村開展幫扶;將抓基層黨建和精準扶貧工作相結合,向77個村、11個社區選派286名干部組成的扶貧(駐村)工作隊赴后進村(社區)、貧困村、維穩重點村開展幫扶工作;連續選聘20名黨建工作指導員入駐非公企業和社會組織,擔任專職黨務工作者,選聘125名黨建指導員及時派駐非公企業指導黨建工作。
——加大黨建經費投入力度。全州村(居)工作經費和“兩委”成員工資報酬全面提標,黨組織書記每年發放1000元“履行主體責任工作津貼”,將村、社區工作經費提高至每年6萬、10萬元;全面實施以獎代補經費支持機制,建立每年200萬元州委州政府直接獎補金制度,每年按照20%的比例對各地考核為優秀的村、社區領導班子發放3至5萬元的考核獎金;投入200萬元,實施非公經濟、社會組織黨員活動陣地標準化建設工程;繼續加強對“黨員中心戶”的經費補助,按照每年每戶500元的標準向全州350個黨員活動中心戶撥付補助經費;州、縣(市)兩級下達177個非貧困村每村21.75萬元產業發展資金共3849.75萬元,用于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按年度為建黨前入黨的老黨員和城鎮未享受退休待遇的老黨員發放生活補貼,每年從黨費中撥付專款走訪慰問生活困難黨員和老黨員。
——推進各類場所提標升級。大力實施基層辦公用房建設和改造工程,加快鄉鎮“八有工程”建設力度,共完成建設項目165個。繼續推進村(社區)綜合辦公服務中心改擴建工程,五年來,新建、改擴建村級綜合服務中心78個,社區綜合服務中心27個;投入800萬元資金,按照每個黨組織10萬元標準實施非公經濟、社會組織黨員活動陣地標準化建設工程,為43個“四類安置點”配備了桌椅、辦公用品、報刊雜志和相關文體設施,全州黨員干部現代遠程教育站點達到390個。
對標定位求突破探索創新顯特色全力打造海西黨建品牌
只有以新的理念、新的思路和新的載體,進一步加強和改進黨的建設,才能使黨建工作始終體現時代性,把握規律性,富于創造性。
黨的十八大以來,海西州各級黨組織深刻認識和把握新形勢下基層黨組織建設的特點和規律,在鞏固提升黨員二次管理、機關黨員星級管理、黨員活動中心戶等老品牌的基礎上,打造了一批具有海西特色的黨建工作品牌,以點帶面推動全州黨建工作均衡發展。
——圍繞服務因地制宜創品牌。以提高為民服務水平著手,從大局著眼,依托“三線”(青藏鐵路、國道109線青藏公路、國道315線青新公路)“四區”(格爾木、德令哈、大柴旦、烏蘭四個工業園),立足“七個服務”(即:服務改革、服務發展、服務民生、服務群眾、服務黨員、服務穩定、服務生態),全力推進“線、區”內的各級黨組織爭創黨建示范點,抓“點”延“線”拓“面”,打造海西基層黨建“品牌群”。從小處著手,村(居)民事務代辦制、村“三委”班子坐班制、建立黨員干部紀實服務評價制度等做法,得到了黨員群眾的廣泛認可;社區“菜單式”“點單式”便民服務工作法,“13511”“1686”“八彩服務”等品牌,“黨員奉獻日”“點亮微心愿、匯聚正能量”等活動為群眾提供了便利,帶來了實惠;機關企事業單位黨組織中“崗位創星”黨員管理模式、“六大專項”行動等,提升了機關企事業單位在職黨員的服務質量和效率。
——創新模式富民強村謀發展。將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作為提高基層黨組織戰斗力的重要抓手,形成了“都蘭縣哈西娃模式”“烏蘭縣柯柯鎮中村能人經濟協會”“德令哈市東山村‘一帶四聯雙贏’模式”等,產生了梅隴、塞納等一批集體經濟強村。各地區積極籌劃發展村集體經濟的路子,格爾木市制定《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實施意見》,市財政籌措資金200萬元,用于支持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烏蘭縣探索建立村集體經濟七種模式,著力破解村集體經濟“空殼”難題,努力提高農牧區基層組織有錢辦事的能力。截止當前,全州295個行政村,村集體經濟總收入為5086.13萬元。有村集體經濟的225個,占76.27%。
——拓寬渠道保障權利促民主。全面強化村(居)務監督委員會建設,率先在全省范圍內將村(居)務監督委員會工作經費和人員報酬納入財政保障范圍。在黨代會常任制試點工作基礎上,深入推進黨代會年會制試點工作。制定出臺《海西州村級民主議事規則》,推行“四會一聯”制度,采取“四議兩公開”議事程序。此外,德令哈“黨建協同通信”平臺、烏蘭縣黨建手機報、都蘭縣“鄉村大喇叭”、各地黨建公眾微信平臺、鄉鎮覆蓋村社主要負責人微信群、村級覆蓋全體村民微信群、德令哈市濱河路社區創辦的月刊《濱河之窗》等做法,為溝通社情民意、輿論引導、保障民主權利開辟了“新通道”。
——著力打牢基礎工作抓規范。向基層黨組織制定印發了《海西州鄉鎮(街道)工作規范》《海西州農村(牧區)、社區工作規范》(蒙藏文版)《海西州鄉鎮(街道)、農村(社區)服務群眾工作手冊》《黨委(黨組)書記黨建責任清單》《基層黨組織服務清單》《基層黨組織制度清單》。在各級黨組織中建立了《基層黨組織標準化工作臺賬》,明確40項基層黨建工作資料整理主要參考目錄及有關基礎表格樣式,提高了基層黨支部黨建工作規范化水平。
黨的十八大以來,海西有力推進基層黨建各項重點任務落地,基層黨建工作取得了應有成效。當前,海西經濟發展正處于爬坡過坎、勠力前行的關鍵期,全州各族黨員干部群眾將堅持以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特別是“四個扎扎實實”精神為指導,堅定發展信心,砥礪擔當精神,以攻堅克難的決心和滾石上山的魄力,推動基層建設全面進步、全面過硬,為把海西建設的更加美麗和諧的目標提供強大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