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建引領賦能創新發展——龍佰集團黨委以高質量黨建推動高質量發展綜述
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陳學樺 通訊員 焦春麗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必須堅持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
如何發揮黨建引領作用,培養“既紅又專”的科技人才,助力中國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推進新型工業化?看龍佰集團黨建高質量發展進程中涌動的紅色元素。
11月18日,46歲的龍佰集團研發副總裁、云南國鈦公司董事長陳建立掀開了政治生涯的嶄新一頁:當天,集團黨委批復了“將陳建立同志確定為中共預備黨員”的請示報告。
“我終于圓夢了!”陳建立興奮地說。
談及入黨的心路歷程,陳建立滿懷深情地說:“我能如愿加入中國共產黨,源于身邊優秀黨員的堅定信仰和擔當奉獻的感召,更得益于集團公司黨建氛圍的耳濡目染和集團黨委的正確引導!
集團董事長許剛對科研人員提出思想政治工作新要求
龍佰集團始終堅持把科技創新和科研人員的培養作為集團發展的“一體兩翼”。集團董事長許剛多次在大會上強調:“科研人員不僅要提升自身創新能力,也要不斷加強個人政治品質培養,要做企業‘既紅又專’的技術帶頭人,只有這樣,才能確保集團在創新發展的道路上更加行穩致遠。”
向黨而行礪初心
堅持把技術骨干培養成黨員,把優秀黨員培養成技術骨干,激發人才發展活力,持續為集團高質量發展提供人才保障。
“兩個培養”是龍佰集團黨委始終堅持的黨管人才原則,陳建立光榮入黨,就是其中最為生動的例子。
2000年7月,陳建立走出“象牙塔”入職龍佰。20多年間,他堅守龍佰這片熱土,充分發揮專業優勢,帶領科研團隊走在創新前沿,從公司產品結構布局、品質提升和環保理念結合點出發,以最大化、最優化思路考量鈦行業可持續發展道路,先后主持參與公司30余項重大科研項目的研究開發及國際領先技術的引進轉化,成功開發出20余種鈦及鈦全產業鏈新產品,為公司創造超百億元經濟效益。
大河報記者采訪集團研發副總裁、云南國鈦金屬公司董事長陳建立
在創新的道路一路走來,集團的“黨建紅”深深吸引了他。
“讓我更加堅定入黨信念的,是來自于2019年進駐云南新立鈦業的那次復產經歷。”回想初到云南的感受,陳建立不禁心潮澎湃:“停產近兩年,這里雜草叢生、設備破舊、人心不穩……但在這里,我還看到了什么才是真正的共產黨員,也常常被身邊這一股股‘紅色力量’深深地感動著。”
2019年5月,龍佰集團收購云南新立鈦業,該項目復產既事關集團氯化法鈦白事業的發展壯大,又事關集團“十三五”戰略目標的實現。許剛帶領公司領導班子兩次召開新立復產專題會議并強調:“必須克服一切困難,用最短時間實現新立鈦業的復產工作。”
重任在肩,黨員干部勇擔當。
2019年5月27日,擔任新立復產工作領導小組組長的集團黨委副書記和奔流,親自帶領技改復產組、資金組、經營組、人事行政組和綜合服務組五個小組從焦作奔赴云南,全面打響一場不講任何條件,堅決打贏新立鈦業復產的“戰斗”……
“我是黨員,我先上!”
“有困難不可怕,只要方向對,思路對,大家善于拼搏協作攻關,我們就能突破難關。”
……
在現場,共產黨員個個奮勇爭先,重活累活搶著干。哪里有困難,就最先沖向哪里。
60多歲的集團董事、共產黨員楊民樂在炎炎夏日下,和年輕人一樣每天奔波在復產檢修的現場,制訂檢修計劃,現場指導盯進度。新立公司黨總支書記李建軍以廠為家,駐企辦公,全天候奔赴在生產一線,解難答疑。
為了搶時間,趕工期,黨員同志們都是搶著加班加點。每天傍晚,廠區內燈火通明,緊張有序,“廢寢忘食忙檢修,通宵達旦趕進度”,這就是新立復產進程中黨員干部的最真、最美的寫照。
功夫不負有心人,在全體黨員干部和廣大員工的攜手拼搏下,云南新立復產工作進展迅速,創下行業“奇跡”:當年10月5日,1萬噸/年海綿鈦生產線順利產出首爐海綿鈦,隨后產量持續提升,連創新高。此項目的高效實現達標達產,為公司打通“鈦精礦—氯化鈦渣—氯化法鈦白粉—海綿鈦—鈦合金”全產業鏈流程開創出一片新天地。
如今的云南國鈦,月產海綿鈦產量已突破4000余噸,并快速形成5萬噸/年產能規模,雄居國內第一;云南國鈦和甘肅國鈦兩大海綿鈦生產基地順利通過“航空航天”管理體系認證和武器裝備質量管理體系認證,為進軍高端鈦金屬產業、更好地發展中國“航天”事業奠定了堅實基礎。尤為值得一提的是,今年5月,云南國鈦成功產出中國首爐可達轉子級標準的海綿鈦,可應用于飛機發動機轉子,成功破解了國內轉子級海綿鈦生產的“卡脖子”難題,實現3萬噸/年轉子級海綿鈦生產目標由“從無到有”向“從有到多、從有到優”的轉變,可為航空、航天、航海等下游應用領域提供優質產品。
黨建引領,賦能科技創新。在龍佰集團黨委指導下,在公司各條科研戰線和項目建設戰線上,一批又一批像陳建立一樣吃苦耐勞、敢拼敢搏的黨員干部攻堅克難,以實際行動拼出了龍佰科技加速度,共同唱響了龍佰集團科研創新和項目建設的奮進之歌。
黨建引領筑根本
陳建立的入黨故事和成長經歷,是龍佰集團“黨建紅”的最美縮影,也是集團黨建文化成果的具體體現。
龍佰黨建文化陣地
龍佰黨建文化有何特色?又有怎樣的精彩之處?
黨建領航,企業揚帆。該集團黨委書記張剛說:“我們以‘圍繞經濟抓黨建,抓好黨建促發展’為工作目標,致力于實現黨建、經濟‘雙引擎’發展模式,扎實開展黨員干部思想教育活動,不斷完善集團黨建文化陣地,積極探索黨建工作與企業中心工作深入融合,有力推動了基層黨組織戰斗堡壘作用和黨員干部的先鋒模范作用的發揮,凝心聚力,克難攻堅,為集團的高質量發展激發了活力,增添了動力。”
近年來,龍佰集團先后榮獲全國模范職工之家、全國工人先鋒號、河南省優秀非公有制企業等榮譽稱號,集團黨委也多次榮獲焦作市先進基層黨組織、焦作市黨員教育先進單位。
在龍佰的黨建文化建設中,集團黨委著力做好“三個堅持”,干出了成效。
濃厚的黨建文化氛圍
堅持營造“兩個氛圍”:營造黨員充分陷陣、勇于奉獻的擔當文化氛圍;營造創新發展、永爭第一的創新企業文化。
集團大力開展“月度黨員之星”、“爭創優秀黨員”、“爭創崗位能手”、“爭創黨員示范崗”等評比活動,以點帶面,發揮示范帶動作用,為企業發展添正氣,聚合力。其中,集團黨委以氯化鈦白分公司黨支部為標桿,廣泛開展的“一名黨員 一面旗幟”黨員示范崗創建工作成效顯著。目前,公司黨委共評出焦作基地鈦一間歇酸解崗位、水處理車間新系統中和崗位、新材料富鈦料分公司冶煉車間二號爐前崗、氯化鈦白分公司CP主控、武定公司熔煉車間、液氯二甲醚車間等黨員示范崗50余個,實現了“豎起一面旗、帶動一大片”的黨員模范帶動作用。
堅持做好“兩個培養:把技術骨干培養成黨員;把黨員培養成技術骨干。
龍佰集團黨委始終堅持加強人才培養的引導,深入實施創新驅動戰略,完善創新體系,提升科技工作者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充分調動科技工作者的示范帶動作用,提升黨組織凝聚力和創新活力。楊民樂、陳建立、劉紅星等黨員領導干部,就是集團技術創新和項目建設的帶頭人,他們培養出了一批又一批技術骨干人才和管理干部,形成了集團技術創新的強大力量,為集團的產業創新、項目建設和綠色發展作出了突出貢獻。
堅持推進“兩個創新”:積極推進技術創新,實現技術引領產業發展;積極推進項目創新,實現項目為王,助力集團產業鏈集體發力。
陳建立和他的技術團隊相繼完成了航空用轉子級海綿鈦關鍵技術、硫氯耦合綠色制造技術創新工作、省重點項目20萬噸氯化法鈦白粉項目等,尤其是獨創的硫氯耦合綠色制造技術對推動硫酸法鈦白粉工藝的可持續發展有著深遠意義。
在集團30萬噸/年氯化法項目一期竣工投產的緊張試車投產進程中,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斗的精神在氯化法黨員身上得以精彩展現。負責集團氯化法項目的領導干部帶領廣大黨員干部和技術骨干緊跟現場,24小時吃住在工地,并向集團立下了軍令狀:“氯化法試車不成功,領導干部不回家。”最終,氯化法一期終于試車成功,并于2016年順利實現達標達產,產品質量達國際先進水平。2019年5月,氯化法二期項目也相繼建成并投入運行。在氯化法項目建設和生產進程中,還涌現出了一大批優秀共產黨員、技術骨干和實操能手。
黨建工作沒有終點,科技創新永無止境。“作為河南省上市公司標桿企業,我們將牢記使命,不忘初心,帶領廣大干部員工認真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報告精神,篤行不殆,創新不止,做強鈦白粉,做精海綿鈦,以科技創新引領產業發展,讓龍佰‘黨建紅’熏陶每位員工,為建設河南創新高地、實現國家經濟的高質量發展貢獻力量。”許剛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