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建引領網格化 – 沒有圍墻的超大社區如何蝶變宜居宜業家園?(社區網格建設)
0.35平方公里容納5萬人
沒有圍墻的超大社區如何蝶變宜居宜業家園?
金水區豐產路街道姚砦社區,這是一張全市獨一無二的“社區名片”: 0.35平方公里的轄區里居然容納了5萬人,是鄭州市主城區唯一一個沒有圍墻、24個出入口、24小時開放,商住一體的超大城市綜合體。
社區治,街道安。豐產路街道不走尋常路,社區“兩委”突破傳統的平面管理方式,踐行黨建引領網格化基層治理新思路,走出了一條“一核四化三有”的新時代超大型開放式社區治理新路徑,交出了一份宜居宜業的優秀答卷——社區治安案件由原來月發案50余起降為偶發案、零發案;4棟商務樓出租率由88%提高到92%以上,上半年新增市場主體1201戶,入駐市場主體多達4000家,新增就業崗位3260個,2023年完成稅收8650萬元,今年力爭突破億元;社區居民住房出租率達96%以上,商鋪出租率近100%,居民滿意度達到96%。
這些巨變來自“一核四化三有”這一“核心”原動力,它像神奇的“杠桿”,撬動了超大社區的一切
“一核”
以社區黨總支為核心,構建大黨建聯盟。調動一切可以匯集的力量,構建起包括姚砦村黨總支、紅色物業黨支部以及轄區“雙報到”黨員在內的姚砦社區“紅帆船”黨建聯盟。
“四化”
——分類施策,推進管理網格化。針對回遷安置區村民多、出租戶多的特點,他們充分挖掘農村傳統村落“熟人社會”優勢,創造性探索建立了社區(二級網格)—村干部(三級網格)—房東(微網格)—租戶的分散式網格體系,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村民進網格、房東管租戶的管理體系。同時發揮紅色物業強的優勢,推動網格管理與物業服務相互融合。
——突破壁壘,推進“警格”“網格”融合化。姚砦社區首創性將社區警務融入網格化治理,把警務室搬進社區黨群服務中心,社區民警兼職社區副書記,“局外人變身“自家人”,“網格長 民輔警”雙向互補、雙向發力,促進糾紛類警情和非警務事件雙向推送渠道順暢高效。
——匯聚合力,推進辦公協同化。建設全市首個社區級網格化治理中心,實現了社區工作人員、社區民警、物業人員一體化“門診式”辦公。
——科技賦能,推進治理數智化。姚砦社區獨有的“大中小”三屏聯動數字治理體系,有看點、出亮點:小屏(手機終端)上報、簽收問題,中屏(電腦端)研判、處置問題,大屏(大屏幕)構筑社區治理、治安、組織信息一張網,實現事件線上閉環處置,打通服務群眾的“最后一步”。數字化管理助推居民群眾幸福滿格,2300多個監控探頭陸續接入社區網格化治理中心,實現了一屏觀全域。
“三有”
安全有保證。“警網融合”實施后,網格力量與社區民警“形影不離”,真正做到了小事不出網格,大事不出社區。
經濟有活力。設立企業服務專屬網格員(紅色物業專屬管家),企業“吹哨”將小微事件上報網格員。截至目前,網格員共為企業提供咨詢服務600余次,通過網格化平臺協同處理問題463個。服務引流,活力滿滿,小小社區相繼成功引進企業16家。
居民有幸福。社區聚力打造的2000平方米的黨群服務中心集黨務、政務、服務為一體,一站式、去柜臺的親民化服務使得居民辦事兒如同逛超市,來去自由,各取所需;“15分鐘生活圈”,養老托老托幼藥店商超等等公共服務滿格,讓居民足不出戶坐享其成。
記者 黨賀喜 通訊員 肖磊
《鄭州晚報》版面截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