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旗在基層一線高高飄揚】打造黨建“新陣地” 架起黨群“連心橋”——武山縣著力打造黨群服務新矩陣
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 安 東 通訊員 甄 赟
一大早,武山縣城關鎮陽光社區迎來了不少“小居民”,他們在黨群服務中心下象棋、打籃球、彈古箏、吹葫蘆絲……
這是武山縣村(社)黨群中心服務群眾的縮影。
近年來,武山縣以管好用好村(社)黨群服務中心為抓手,全力推動村社陣地建設標準化、管理規范化、使用經常化、服務多元化,著力打造“陣地有用、服務實用、群眾愛用”的黨群服務新矩陣,讓廣大群眾享受更多優質、貼心服務。
整合資源建陣地
武山縣南關社區黨群服務中心面積狹小,位置偏僻,功能室設置不全,群眾辦事不便。
今年以來,武山縣著眼解決南關社區陣地“老舊小”、服務承載力不足等問題,從縣直機關辦公用房中調配1000平方米,精心打造集便民服務、民主議事、公益活動、文化娛樂、文明實踐于一體的服務陣地。
“今年,我們對全縣357個村(社)辦公場所開展全覆蓋摸排,逐一收集建設年度、建筑面積、房屋結構等信息,建立檔案信息圖庫。根據各村(社)實際,制定全縣村(社)黨群服務中心提升計劃,明確建筑面積、建筑風貌和內飾布置等,分年度逐村(社)推動實施。積極向省市爭取資金,整合縣管黨費、基層黨建工作經費,對37個存在安全隱患、陣地功能不全、房屋破損老舊的村(社)黨群服務中心進行維修和改擴建,為服務群眾打牢了基礎。”武山縣委組織部相關人員介紹。
武山縣以推動村(社)黨群服務中心迭代升級為抓手,采取功能疊加、空間整合、綜合設置、錯時利用等方式,精簡整合村(社)辦公空間,壓減辦公用房,將更多空間用于服務黨員群眾、開展集體活動,做到“辦公場所最小化、服務區域最大化”。
規范有序抓治理
在武山縣四門鎮堯兒村黨群服務中心外,整齊懸掛著村黨組織、村民委員會、村集體經濟組織、村務監督委員會標牌和黨群服務中心、新時代文明實踐站標識。
武山縣以破解基層治理“小馬拉大車”問題為重點,集中精力對村(社)辦公陣地掛牌和制度上墻“多”“亂”“雜”等問題進行專項整治,對工作性質相似、涵蓋內容相近、服務對象相同的功能室進行整合,對上墻的制度進行規范懸掛,確保陣地總體整潔、有序。同時,依托基層調研,經常性對黨群服務中心環境衛生、陣地標牌標識、整體氛圍營造等進行實地指導,幫助村(社)對照黨組織活動場所標準化規范化要求建設及運行規范,健全村(社)干部坐班值班、黨員示范崗等制度,提升黨群服務中心規范化水平。
“專項整治后,我們利用村級活動場所,在村里舉辦了‘村晚’‘社火’等群眾喜聞樂見的公益文體活動,還創建了鄉村書畫館,開設麥稈畫、書法繪畫、手工制作等體驗項目,村級陣地服務群眾的作用得到充分發揮。”武山縣龍臺鎮董莊村黨組織書記陳曉軍介紹。
拓展功能優服務
在武山縣高樓鎮斗底村黨群服務中心,寬敞的綜合服務大廳中辦公區域占比不到30%,圖書閱覽區、居民休閑區、婦女兒童區等公共服務空間的設立,改變了以往行政化、辦公化風格。
“今年暑假,村里的黨群服務中心較以往發生了很大變化,農家書屋、會議室成了孩子們暑期公益班的活動場所,就連黨群服務中心的院子都成了農作物晾曬場。”在山丹鎮任門村黨群服務中心,正在給孩子們輔導作業的本村大學生志愿者周慧潔說。
如何打造開放式服務陣地,推動黨群服務中心向親民化方向轉變,實現“面對面”“心貼心”服務?
武山縣針對黨群服務中心空間布局不合理、功能設置不完整、服務群眾形式單一等問題,結合群眾實際需求和黨群服務中心區位特點,因地制宜進行“一村(社)一特色”改造提升,不斷增強黨群陣地聯系服務黨員群眾的“向心力”。聚焦黨群服務中心精細化、服務化、便民化,開展“黨群連心·助糧歸倉”活動,開設形式多樣的公益班,推進村(社)黨群服務中心工作日延時服務、節假日錯時預約等,切實把黨群服務中心建設成服務黨員群眾、密切黨群關系的重要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