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中求變——延津縣農村“三變五合”改革觀察(武陟縣三變五合是什么)
來源:【新鄉日報】
新鄉日報全媒體記者 翟京元
秋收時節,走在延津農村,處處可見農田里農機穿梭,聽到人們的歡聲笑語。這是一年中農民最為期待的時節,伴隨著機器的陣陣轟鳴聲,一壟壟花生從泥土里翻出,一棒棒玉米直接脫稈入倉,從人們相互交談中可以得知,今年是個豐收年。
豐收的圖景中,延津縣通過黨建引領,率先在部分村莊進行“三變五合”改革,深入挖掘農村資源潛力,實現村集體和群眾持續穩定增收,不斷涌現一批批特色產業村。
啥是“三變五合”?“三變”即“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五合”即在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的前提下,因地制宜成立的資產、土地、勞務、旅游、置業等五大股份合作社。
延津縣委書記李澤宙說,產業做大做強、農民持續增收,是實現鄉村振興、推進農業現代化進程必須破解的難題,延津縣將“三變五合”改革作為破題鄉村振興的重要抓手,正在越來越多的村莊落地開花。
記者注意到,在一些村莊,存在集體資源被少數人違法長期占用,拖欠集體資金,以及資源閑置等現象,干部有難處,群眾有怨言。而“三變五合”的核心就是整合閑置或被侵占的集體資產資源,通過“清產核資”“股份量化”等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組建資產股份合作社,村民按股份多少分配收益。完成“三變”工作之后,因地制宜組建的五大股份合作社,以其經營內容不同、收益方式不同,對入股村民進行收益分配。
在農村,很多村莊農戶的田地被分成三四塊甚至六七塊,澆地、種植多有不便,常常是疲于在不同地塊間勞作,顧著這頭顧不上那頭,流轉出去的收益也很低,特別是青壯勞動力多數時間外出務工,傳統的種地方式確實已經落伍了。
“過去,農戶地塊零散,每畝地只能租400元,現在通過土地整合,全村流轉了405畝地租給種糧大戶,每畝可租1000元,每畝增值600元。”9月25日,延津縣石婆固鎮北王莊村黨支部書記胡好禮介紹,該村在外做生意的多,土地流轉不但讓農戶多收益,也為種糧大戶提供了創業空間。
胡好禮給記者算了一筆賬,村里通過成立土地合作社流轉土地405畝,實現每畝55元的“價差”和新增耕地5.1畝的“量差”,村集體年均增收2.5萬元;置業合作社投資建設標準化廠房,出租給網紅達人“小袁麻麻”作直播基地,年租金4萬元;勞務合作社承接小區綠化、道路維修等小型工程,農民不用出遠門,既能照顧家里,又能利用農閑時間打工掙錢,僅此一項2023年就為集體實現增收40萬元。
手中有錢,辦事就有了底氣,北王莊村通過一系列建設,短短兩年就有了大變化:家家門口綠草如茵,果樹飄香;村里道路硬化后,全部裝上路燈,群眾晚上出門亮亮堂堂;扒掉土臺子,上馬大舞臺,老婆婆小媳婦跳起廣場舞,農村的夜生活一點兒不比城里少;村里的老年食堂建好后,80歲以上老人免費就餐,幸福真真切切融進生活里。
在當地,一說到“三變五合”改革,“南秦莊北王莊”已經成為固定組合。南秦莊是“三變五合”的樣板村,胡好禮在工作中遇到難題,經常求教南秦莊黨支部書記秦天周。
南秦莊是從2020年開始推進“三變五合”改革的,在土地整合實現成方連片集中經營工作中,贏得了群眾支持,目前入股群眾每畝土地實現價差550元,村集體實現增收10.6萬元;2019年成立的勞務合作社,可實現年凈收入2萬余元;旅游合作社利用環村排水溝渠發展“池中種藕、蓮下養魚”魚藕混養立體種養殖項目,又整治南分干渠和其他分支河堤,栽種葡萄和其他綠化果樹,打造出一條環村觀光風景線;通過置業合作社建設10余座蔬菜大棚和養殖大棚,租給群眾經營,年實現增收13萬余元。
南秦莊種植戶許敏是種甜瓜的行家里手,她種植的“綠寶”甜瓜甜度高、口感好、上市早,深受消費者青睞,每畝地收入近2萬元,在新鄉和鄭州市場廣受歡迎。和以前種植小麥、玉米等傳統作物相比,收入多了10多倍。
“從去年開始,我們利用村北的荒坡樹林原生資源,打造集采摘和親子游為一體的游樂休閑場項目,已投入資金30余萬元,預計年增加集體收入10余萬元。”秦天周告訴記者,通過“三變五合”改革,村集體經濟由原來的收入不足1萬元,增加到現在的28萬元,群眾從股份分配和福利發放中,實實在在感受到了幸福感和獲得感。
如今,延津縣的“三變五合”改革逐漸積累了實踐基礎、制度基礎、理論基礎和群眾基礎。當地基層干部總結說,土地合作社讓農村土地生金、旅游合作社讓鄉村游客如云、勞務合作社讓農民八方來財、置業合作社讓農村強基固本。
改革帶來的變化不僅有這些,無論是專家調研還是記者采訪,一個共同的感受是,那些實施“三變五合”改革的村莊,黨支部的威信提升了,村風民風向好了,基層治理的良性局面順勢打開。
責任編輯:王藝元
本文來自【新鄉日報】,僅代表作者觀點。全國黨媒信息公共平臺提供信息發布傳播服務。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