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學黨委:以一流黨建引領高校科技創新高質量發展(南京大學一流學科建設)
當前,科技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日益凸顯。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對構建支持全面創新體制機制作出專章部署,把深化科技體制改革擺到重要位置。今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進一步強調“要統籌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一體推進教育發展、科技創新、人才培養”,充分體現了黨中央對新時代科技創新的高度重視和殷切期望。南京大學黨委以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發展的系列重要論述作為前進方向和根本遵循,牢記習近平總書記對我校“在堅持立德樹人、推動科技自立自強上再創佳績”的期待囑托,始終堅持以黨的建設為統領,不斷推動科技創新高質量發展,為加快建設科技強國貢獻高校力量。
一、突出政治引領,以高質量黨建向心力錨定科技創新目標方向
在新時代科技事業發展實踐中,黨和國家不斷深化規律性認識,積累了許多重要經驗。其中最重要的一條,就是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加強黨對科技工作的集中統一領導,觀大勢、謀全局、抓根本,保證科技事業發展始終沿著正確方向前進。南京大學黨委堅持突出政治引領,總攬全局、協調各方,努力構建特色鮮明、創新引領的黨建工作新格局,確保將黨的建設貫穿到科技創新事業發展的各方面各環節。
(一)堅持舉旗定向,做好謀篇布局
高校黨委承擔管黨治黨、辦學治校主體責任,堅持黨的領導能夠為科技創新事業健康發展提供堅強保障。南京大學黨委認真落實理論學習中心組學習和黨委常委會“第一議題”制度,深刻領會“中國式現代化關鍵在科技現代化”“我們能不能如期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關鍵看科技自立自強”的政治內涵,進一步增強學校黨委對科技創新工作的統籌協調作用,確保科技創新沿著正確方向向縱深推進。學校黨委立足“國家對科技日益迫切的需求和學校科技供給能力不足”這一現階段學校主要矛盾的基本判斷,堅持將國家所需、地方所需與南大所有、南大所長相結合,謀篇布局啟動實施“奮進行動”。尤其是在新一輪科技革命深入發展的背景下,學校黨委深刻認識到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的重要性與緊迫性,研究制定“加強有組織科研行動方案”“提升服務國家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能力行動方案”等專項方案,不斷提升服務國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使命感和行動力。
(二)聚焦思想建設,著力價值塑造
推動政治理論學習與科技創新緊密結合,用黨的創新理論為新時代科技現代化明確政治方向、政治要求,并將其中的精神信念、人民立場、歷史擔當融入實踐,以此激發科技創新的活力。南京大學黨委引導師生不斷強化“四個面向”的戰略導向,切實把理論學習成果運用到增強政治擔當、干好本職工作、推動科技自立自強上來,努力把理論學習成果轉化為科研工作的思想自覺、行動自覺。學校黨委為各類人才量身定制專題教育培訓,組建“南雍師道”講師團,每年舉辦“心系國家事,肩扛國家責”國情研修班、弘揚教育家精神專題報告會等,引導專任教師、中青年人才等群體緊扣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建設重大戰略部署,開闊格局視野、鍛造戰略思維、強化協同意識、提升專業能力。同時,深入宣傳有組織科研典型案例和先進事跡,樹立領軍人才團隊“敢擔大任、勇攀高峰”典型,形成尊重知識、崇尚創新、尊重人才、熱愛科學、獻身科學的濃厚氛圍。做大“科學報國”精神育人品牌,組織院士領航講授“科學之光”系列通識課,培育成立“李四光留學報國精神宣講團”“博士生講師團”,創作“大學生講大先生”科學家精神傳承系列微視頻課程10期,原創“大先生”系列大師劇,引導青年講好老一輩科學家故事。
(三)壓實政治責任,擔當時代使命
作為科技創新、科技成果的重要供給側,高校應充分發揮基礎研究的主力軍和重大科技突破的生力軍作用,賦能科技成果源源不斷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為更好支撐服務地方高質量發展,南京大學黨委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江蘇考察時提出的“四個走在前”重要指示精神,緊緊圍繞“在科技自立自強上走在前”重大任務,專門制定并啟動實施“全面支撐中國式現代化江蘇新實踐行動方案”,著力推進“大力加強基礎研究前瞻布局,支撐江蘇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等29項重點任務,著力打造支撐江蘇高質量發展的高端人才引育的“主陣地”、重大科技突破的“策源地”、自主創新的“聚集地”、重大成果轉化運用的“發源地”,以“南大式奮進”賦能新質生產力發展,努力在牢記囑托、感恩奮進、奮力譜寫“強富美高”新江蘇現代化建設新篇章中走在前、做示范。
二、推動組織優化,以高質量黨建支撐力提升科技創新供給能力
高校各級黨組織是推動我國科技事業發展的重要終端,必須從確保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和決策部署貫徹落實的高度,從加強黨建工作與科技創新事業融合發展的角度,引導帶領科研工作者以強烈的宗旨意識和責任意識投身到國家科技創新事業中來,促使科技創新能力快速提升。為此,南京大學黨委進一步筑牢、建強基層黨組織,推動黨建與科技創新工作有機融合,為學校科技創新工作提供堅強政治保證和組織保證。
(一)構建融合體系,推進有組織科研
面對新形勢新任務新要求,高校必須推動黨的建設與科技創新工作相融合,著力將黨組織的政治優勢、組織優勢轉化為科技創新發展的動能優勢,以扎實的黨建工作成效為精準實施有組織科研保駕護航。近年來,南京大學黨委堅持“黨建引領科技創新”發展戰略,探索構建校院兩級科研管理黨建服務體系,打造形成上下聯動、協同發展的“黨建 科技”融合發展新格局,為學校科技工作高效開展注入強大動力。同時,進一步暢通部門與學院聯動的科研管理路徑,建立科研院長例會制度,增強部門與學院聯動,推動各部門各學院主動融入學校科技創新發展,有效打破自發松散、散而無序的科研氛圍。
(二)發揮堡壘作用,集中優勢攻關
作為高校黨的組織體系建設中的“神經末梢”,教師黨支部是科技創新工作的戰斗力基礎。南京大學黨委瞄準國家重大戰略需求與任務,堅持將教師黨支部建在學科上、建在關鍵核心技術攻關任務上、建在科技成果轉化項目上,貫通黨對科技工作統一領導的“最后一公里”。學校組織部門聯動科技部門,全力做好國家重點實驗室優化重組,在此基礎上建強黨支部、選優配強支部班子,進一步突出服務國家戰略目標定位,明確關鍵核心技術攻關任務。著力抓好教師黨支部建設,在教師黨支部書記“雙帶頭人”全覆蓋的基礎上,組織開展校級“雙帶頭人”教師黨支部書記工作室建設工作,立足“小切口”解決“大問題”,引導教師黨支部穩扎穩打、循序漸進,著力推動黨建工作和學術科研工作融合提升。
(三)開展聯學聯建,發揮輻射帶動作用
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是高校科技創新工作的作為所在、形象所在,高校匯聚的教育、科技、人才綜合優勢能夠為高質量發展貢獻智慧與力量。南京大學黨委堅持把服務社會作為檢驗黨建與科技創新融合發展的“試金石”,積極開展校校之間、校地之間以及校內部門與科研平臺之間的共建聯建,推動“黨建 成果轉化”。以國家重大戰略和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為牽引,設立“揭榜掛帥”項目,推動學院主動強化與各級政府、科研院所、行業企業的對接會商,共同組建攻關團隊、組織重大攻關任務、形成重大項目。比如,全力推進蘇州校區新工科建設,積極推動與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的深度合作,共同圍繞國家重大需求開展聯合攻關,支撐江蘇科技創新高地建設;先后與華為、中國移動等科技領軍企業共建多家聯合實驗室,系牢校企高效互信合作紐帶,發揮校企協同優勢。同時,以“黨旗領航奮進路,科教報國創一流”為核心理念,傾力打造特色鮮明的黨建品牌,創建“中外院士前沿科技論壇”“仙林論壇”等平臺,營造濃厚的科研創新氛圍,引領帶動全體師生成為地方和學校科技創新的積極參與者和推動者。
三、釋放人才效能,以高質量黨建聚合力激發科技創新內生動力
推進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不僅要重視科技作為生產力要素的首要作用,更要有機集合科技創新發展過程中人才的支撐效能和核心作用,把各方面優秀人才集聚到事業發展中來,有效打造引才聚才的“強磁場”。高校作為教育、科技、人才的交匯點,更是承擔著人才培養的重要使命,要將加強科教人才隊伍建設擺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上。基于此,南京大學黨委堅持黨管人才、黨興人才、黨聚人才,充分發揮黨組織凝心聚力作用,綜合施策、統籌推進人才工作。
(一)加強黨管人才,完善工作機制
堅持黨對人才工作的全面領導,是我黨的重要經驗,也是做好人才工作的根本保證。南京大學黨委全面加強黨對人才工作的領導,遵循科技工作需求和人才發展規律,完善黨管人才體制機制。充分發揮學校人才工作領導小組在人才工作中的決策作用,黨委常委會定期聽取人才工作匯報,加強對全校人才工作的宏觀指導和統籌規劃。層層壓實黨管人才責任,建立健全學校黨委、學院黨組織、教師黨支部三級聯動的工作機制,加強黨委教師工作部建設,定期召開全校人才工作會議,制定會議精神落實方案,形成黨委領導、部門協同、上下聯動的人才工作格局。不斷強化黨管人才意識,充分把握人才工作正確方向,積極應對外部環境變化,妥善處理人才安全問題。
(二)搭建成長平臺,豐富培育舉措
高效、開放、協同的發展平臺是人才干事創業、施展才華的重要依托,也是新形勢下加強人才隊伍建設的現實要求。南京大學黨委持續完善人才隊伍規劃、優化人才隊伍結構,把建設國家戰略人才力量作為學校人才隊伍規劃的重中之重,制定人才隊伍五年規劃指導意見。做好多渠道引才和重點引才工作,緊密對接國家重大發展戰略需求,進一步探索團隊引進模式,以平臺聚才的新模式提升人才隊伍質量。以建設人才大團隊、搭建科研大平臺為抓手,堅持學術人才掛帥、科研“頂天”“立地”,持續培育和組建高水平跨學科、跨領域的科研團隊,變“單兵作戰”為“團隊作戰”,促“單項冠軍”為“全能冠軍”,推進戰略科技人才、科技領軍人才、青年科技人才以及高水平創新團隊的全面培養。成立青年人才發展促進會,深入調研把握青年教師需求,圍繞晉升發展、學科交叉、政策培訓等主題開展青年對話、大咖指導等活動,全方位、多角度為促進青年人才成長搭建平臺。
(三)優化評價體系,釋放創新活力
科技創新事業高質量發展需要良好的制度環境,尤其是要樹立促進科研成果轉化的目標導向。為此,南京大學黨委著力深化人才隊伍評價機制改革,創新建立符合南大特色和時代要求的多元考核評價機制,鼓勵科研成果轉化、持續長期研究以及交叉學科研究,激發面向科學前沿和解決“卡脖子”問題的原創性科研。按照“分類管理、科學設崗、明確職責、規范考核”的指導思想,深入推進分類評價改革,針對需要長期積累的學科探索長周期綜合評價,針對小眾冷門學科因地制宜制定“小學科中長期隊伍建設規劃”,并針對國家急需緊缺專業加大政策傾斜。積極完善評價體系全流程建設,將評價結果體現在后續崗位聘用和薪酬待遇調整上,通過激勵效應帶動隊伍活力。正是得益于一體推進教育、科技、人才的系列“組合拳”,南京大學近年來在服務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方面成效顯著,新增4個國家級平臺,構建集成電路領域創新集群,培育原子極限微制造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在鈣鈦礦太陽能電池、引力子激發、“羲和號”太陽探測、工業廢水治理等領域取得原創性成果,發表Nature、Science正刊論文30余篇,學術引領力不斷增強、科研成果獲得廣泛認可、服務經濟發展創造新篇章。
新時代新征程上,南京大學將始終心懷“國之大者”,圍繞加快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南大奮斗目標,持續將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給南京大學留學歸國青年學者重要回信精神貫穿于學校管黨治黨各領域、辦學治校全過程,全面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和全國教育大會精神,以一流黨建為引領,努力在堅持立德樹人、推動科技自立自強上再創佳績,為加快建設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貢獻南大智慧和力量。(南京大學黨委)
作者:南京大學黨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