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建引領,“網格”織就社區“睦鄰法治”新圖景(睦鄰黨建引領社區治理創新)
在天目西路街道的華康居民區,有三個售后公房小區,分別建成于上世紀70年代末期和90年代中期。近年來,這些小區陸續出現房屋結構變形、設施嚴重老化以及水管頻繁堵塞等問題,給居民生活帶來了諸多不便。有的居民家中墻面發霉、脫落,有的甚至出現漏水和污水倒翻現象,嚴重影響了居民的生活質量及鄰里關系的和諧。
面對這些問題,華康居民區黨總支主動作為,以“領跑善治”項目為契機,將黨建引領與網格化管理相結合,探索出一條“睦鄰法治”的新路徑。
組建“法治”團隊,專業力量解民憂
為了增強社區調解力量,提高服務效率,華康居民區黨總支精心組建了“睦鄰法治”志愿者團隊。
這支團隊匯聚了多位來自本社區的律師,他們利用業余時間,在居民區的法律咨詢室里“坐班”——擔任調解員,以專業的法律知識為居民提供貼心的服務。無論是鄰里糾紛還是家庭矛盾,他們都能迅速介入,以法為尺,以情為媒,化解了一個又一個難題。
開展網格化管理,精準施策促和諧
華康居民區黨總支以黨支部、塊區為數據底座,劃分5個微網格,由黨支部書記和居民區塊長擔任網格長。社區黨員、樓組志愿者走進居民家中,及時發現并化解潛在的鄰里矛盾。針對未能解決的矛盾,網格長會邀請相應社區“睦鄰法治”志愿者參與調解。
在長安小區的一次二次供水改造中,變頻水泵和非機動車充電樁共用一個電源,導致歸屬管理上存在異議。居民區黨總支收到網格長反映后,立即協調安排“睦鄰法治”志愿者參加由業委會、物業公司和上水公司的多方協商共治會議。最終,充分聽取各方意見并確定了整改方案,明確了各方職責,成功化解了矛盾。
聚焦熱點難點,普法講座潤民心
居民區黨總支還帶領“睦鄰法治”志愿者團隊,聚焦居民關心的熱點問題,社區常見的矛盾問題,開展了一系列普法講座。
從家庭成員如何分配遺產到老人如何制定有效的遺囑,這些講座不僅提高了居民的法律意識,更讓他們學會了如何運用法律武器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目前,“睦鄰法治”公益律師志愿者已為社區化解日常矛盾糾紛5次,為社區治理審核、起草有關公約規章2次,提供法律意見和政策指導11次,開展法治課堂和普法講座3次。他們的付出和努力,讓法治的力量在社區里生根發芽,成為維系社區穩定與和諧的堅強后盾。
華康居民區黨總支負責人表示,未來,將繼續深化“楓橋經驗”的本地化實踐,讓專業律師資源更加便捷地惠及廣大居民,滿足群眾日益增長的法律服務需求。他們相信,在黨建的引領下,通過網格化管理的精細運作,“睦鄰法治”將成為社區治理的亮麗名片。
(圖片來源:天目西路街道)
特別聲明:本文經上觀新聞客戶端的“上觀號”入駐單位授權發布,僅代表該入駐單位觀點,“上觀新聞”僅為信息發布平臺,如您認為發布內容侵犯您的相關權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