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域昆侖黨旗紅——西藏阿里地委組織部打造“藏西先鋒·紅色阿里”黨建品牌紀事
阿里,是一塊恢宏壯美的土地,同時又是一塊高寒缺氧、條件艱苦而著稱的高原。
近年來,阿里地委組織部秉承初心和使命,追尋著共產黨人李狄三、孔繁森、丁德福等在阿里高原奮斗的足跡,充分挖掘當地特有的紅色資源,以基層黨建為基點,傾力打造藏西先鋒·紅色阿里黨建品牌,使“黨建之花”在喀喇昆侖精彩綻放。
“事業只有干出來的精彩,沒有等出來的輝煌。”阿里地委委員、組織部長何興茂說,阿里地區各級基層黨組織肩負著團結帶領群眾加快發展、興邊富民、強邊固防的責任擔當,提高基層黨組織建設質量尤為重要,我們就是要傳承紅色基因 ,黨建引領發展,把不忘初心忠誠奉獻的種子播撒在廣大黨員干部的心田,激勵他們忠誠固邊興邊、激情干事創業,樹立“扛著紅旗不放、站在排頭不讓”的先鋒形象,努力推動阿里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
筑牢紅色初心,3050余萬元構建起藏西邊關“精神高地”
“什么是共產黨員?共產黨員就是在黨最困難的時候,向黨要副擔子挑在肩上的人。”這是當年進藏英雄先遣連的黨代表、一等功臣李狄三的臨終遺言。
電影《先遣連》再現了當年的情景,1950年8月1日,進藏英雄先遣連136名官兵面對給養斷絕,疾病纏身的艱難境地,靠射獵充饑,用獸皮御寒,全連以犧牲63人的代價完成了“挺進西藏,解放阿里”的神圣使命。
為了把這些獨特的紅色資源利用好,地委組織部聚焦“尋根·筑魂”主題主線,積極籌措資金,在地區財政的大力支持下,先后投入3050余萬元建成進藏先遣連紀念館、直庫遺址紀念館,維修改造中共阿里分工委舊址、獅泉河烈士陵園、普蘭縣先遣連營地遺址等紅色遺跡,著力打造藏西“精神高地”。
挖掘本地革命故事,開展紅色活動,地委組織部緊盯當地革命、建設、改革各個時期歷史脈搏,堅持地縣聯動,采取請上來、走下去相結合,邀請黨校專家學者和了解阿里歷史的老干部、老同志召開專題座談會,組織專門力量收集大量革命事跡、紅色故事、紅色物件、文藝作品,研究編寫阿里革命歷史教材。 制作推廣《崗莎村牦牛運輸隊三重奏》《“西藏阿里電商第一村”從轉型中謀求發展》等基層黨組織典型事跡 。
同時,他們依托紅色教育基地、黨內組織生活,采取“實踐體驗、理論學習、座談交流”三種模式,廣泛組織開展紅色資源“三進”“重走先遣路,弘揚阿里魂”等紅色教育活動,全地區1.7萬名黨員干部接受紅色洗禮。引導黨員干部在固本強邊、興邊富民、穩邊建疆的具體實踐中勇于擔當、彰顯本色、踐行使命。
革吉縣革獅公安檢查站黨員示范崗工作人員正在進行檢測登記。
紅色活動場所已經成為黨員干部和人民群眾常去、愛去的好地方。“進藏先遣連紀念館承載著地區珍貴的革命歷史記憶,是‘阿里精神’的發源地,我們經常組織村里黨員重溫入黨誓詞,組織村民到這里參觀,這樣的方式讓大家的精神面貌煥然一新。”改則縣物瑪鄉搶古村黨支部書記尼瑪頓珠說。
凝聚紅色力量,120個黨員崗位爭創天上阿里“時代先鋒”
“遠征西涯整十年,苦樂桑梓在高原。只為萬家能團圓,九天云外有青山。”這是“領導干部的楷模”原阿里地委書記孔繁森生前留下的壯麗詩篇,生動概括了他在高原的工作狀態。
學有榜樣,行有示范。地委組織部及時教化育人,以“圍繞中心、服務大局,在平凡工作崗位上建功立業,做人民滿意的公務員”為切入點,以爭做“神圣國土守護者、幸福家園建設者”為核心,在各黨團組織中開展“學習孔繁森精神,做孔繁森式好干部”主題實踐活動,引導廣大黨員團員立足崗位當先鋒、深入群眾做模范、從嚴管理塑形象,打造一支守信念、講奉獻、當先鋒、做表率的時代先鋒模范隊伍。
為了使活動載體具體化,他們還深入開展以“亮身份、比貢獻、爭先鋒、促發展”為主要內容的“萬名黨員爭做八大先鋒”活動,積極打造維護穩定的先鋒、脫貧致富的先鋒、愛國團結的先鋒、興業發展的先鋒、守邊固邊的先鋒、科技強阿的先鋒、服務群眾的先鋒、教書育人的先鋒。共設立等8類120個模范黨員先鋒崗,進一步量化、細化《模范黨員先鋒崗考核評選標準》,并把評選出來的“模范黨員”的照片和先進事跡公布在墻上,從而增強黨員的榮譽感和自豪感,激發了全體黨員發揚“白 黑”、“5 2”,舍小家、顧大家的精神,使廣大黨員在全面建成小康阿里平安的生動實踐中人人挑重任、人人有擔當。
基層黨建工作者一線風采。
今年以來,阿里地區先后發生18地震,其中最大震級為里氏5.1級。受南支槽影響,地區連續遭受8次強降雪。地區應急管理局黨員干部全天候全時段應急值守,及時、準確、全面報送信息,緊急調動帳篷980頂,運送物資50余噸,成功抗擊地地震和強降雪等自然災害,使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得到有效保障,最大限度地減少了災害損失。
強化紅色引領,630個基層支部筑牢穩固根基“戰斗堡壘”
無論是在海拔5000多米的219國道泉水湖、多瑪執勤卡點,還是返程高峰的昆莎機場和嚴防輸入的邊境普蘭口岸。在今年疫情防控的關鍵時候,這些重要部位建立了16支臨時黨組織、12支黨員志愿服務隊,筑成了疫情防線“戰斗堡壘”。
為切實把黨組織的戰斗堡壘建在防控工作最前沿,他們選配政治素養好、組織勇于擔當,敢于奉獻的同志擔任各支部負責人,承擔疫情知識科普、政策宣傳、測體溫、消毒、登記服務、志愿服務等各項工作。
基層黨支部是落實黨全部工作和發揮戰斗力的基礎。地委組織部樹牢“一切工作到支部”的鮮明導向,進一步強化邊境地區黨員干部“黨的恩情照邊疆、阿里人民心向黨”的政治意識,以基層黨組織標準化建設為抓手,實施內涵提升、示范引領、紅色引擎三大工程,切實發揮示范引導、輻射帶動作用,促進基層組織全面進步、全面過硬。
同時,他們對照村(居)黨組織“八個陣地”“十大功能區”和機關黨組織“十五有”標準,按照“先試先行、樹立標桿,強化基礎、打造精品,帶動全面、惠及長遠”的思路,以打造“學習型”“堡壘型”“效能型”“服務型”“攻堅型”“創先型”“清廉型”“聯創型”等“八型”黨組織和推進典角村守邊固邊第一村等“十三個第一村”內涵提升工程為典型引領,實現村(居)組織活動場所和地直行業系統黨組織活動場所標準化“雙覆蓋”;實施“三三制”項目領域黨建工作模式,選派164名黨群、黨建指導員,整頓升級軟弱渙散基層黨組織15個,提升基層黨組織政治功能、服務功能和戰斗功能。
目前,前哨精神、流動黨員驛站、夯實固邊堡壘爭做守邊先鋒、邊境黨建紅色長廊工程等黨建品牌已經成為邊境地區最“湯金名片”。他們還推行抵邊放牧、沿邊生產、貼邊生活模式,組建群眾信息員、護邊員、治安聯防員隊伍650個,把紅色黨建引領深度融入到守邊固邊的重大實踐中。(伍芬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