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親不如近鄰 黨建引領“陌鄰”變“睦鄰” 湘江新區長華社區“三長制”暢通基層治理“最后一米”
長沙晚報全媒體記者 李金
“遠親不如近鄰”——這是湘江新區長華社區老百姓說得最多的一句話。干凈整潔的小區環境、精美雅致的文化紅墻、其樂融融的鄰里關系,走進長華社區轄內的水木蘭庭和七一六小區,感受不到城市鋼筋水泥禁錮下鄰里間的陌生、疏遠,反而人情味滿滿、親如一家!一個個溫暖的鄰里故事,每天都在社區發生著,勾勒出美好家園的溫情底色,完美解決了基層治理難題。長華社區也先后榮獲全省社區黨建和社區建設先進單位、省級和諧示范社區、全國最美志愿服務社區、全國文明單位等榮譽稱號。7月2日,記者走進該社區,探究其治理之道。
黨建聚“鄰力”,黨員當好樓棟大管家
“我們樓棟14戶,有9家的鑰匙長期放在我這。”家住水木蘭庭小區的鐘美龍端著滿滿一盒子鑰匙笑呵呵告訴記者。她是樓棟大管家,鄰居出差、逛街都不用擔心房子回潮、下雨收衣服等問題,她都會及時照看好。
今年44歲的鐘美龍,專職在家帶崽,是鄰里眼中的“后勤保障”,作為一名黨員,她“話很多”,小區里逢人就熱情打招呼,沒事就串串門,問問老人家有沒有跑腿的活兒,看看小朋友需不需要幫忙照看。
“在我們社區像鐘美龍這樣熱心腸的黨員還有很多!”長華社區黨委書記王愛萍介紹,社區有中共黨員394人,設8個支部。面對基層治理難題,她的訣竅便是——始終堅持黨建引領,充分發揮基層黨支部和黨員的“兩個作用”,將黨建工作同“三長制”有機融合起來,切實將黨的組織優勢轉化為社區治理效能,將黨的先進性要求轉化為真抓實干的工作實踐。
一個支部一座堡壘,一位黨員一面旗幟。今年80歲、擁有50年黨齡的范民杰便是長華社區熱心腸的典型代表。會木工手藝的他,一有空就幫鄰居免費修理桌椅板凳。
“退休不退崗,黨員本色永不變。我在單位里面干過工會,積極為職工做好服務,退休后我就想著要為鄰居也做好服務。”精神抖擻的范民杰平時沒事就會主動拿起掃把到小區打掃衛生,檢查公共區域的安全。在他的帶領下,越來越多的居民加入小區自治志愿隊,共同破解車輛停放、房屋維修、公物維護等難題。
記者了解到,長華社區充分發揮基層黨支部的戰斗堡壘作用,深入開展“一支部一特色一品牌”創建活動,建立起涵蓋社區所有支部的八大黨建特色“先鋒”品牌。作為“自治先鋒”的716小區離退休第二黨支部,凝聚社區自治合力,定期組織片長、組長、鄰長和居民面對面召開居民議事會,暢言家長里短,傾聽居民心聲,共議社區大事;作為“比鄰先鋒”的水木蘭庭小區黨支部,組織鄰長們深入各家各戶宣傳生態文明理念,開展生態文明家庭評選活動,鼓勵居民參與垃圾分類、節能減排等環保實踐,共同營造綠色宜居的生活環境。
共建共助,鄰長牽線和諧“鄰距離”
6月29日,一場別開生面的表彰座談會在長華社區召開。一份花生、幾盤水果,60多名身著紅色“志愿者”馬甲的鄰長們圍桌而坐,聽優秀鄰長講述自己的“睦鄰”工作心得。
“我是水木蘭庭13棟的鄰長楊春梅,今天我是帶著雙胞胎女兒來跟各位優秀鄰長學習取經的。”秀秀氣氣的瘦臉蛋、干凈利索的高馬尾,站在發言臺上的楊春梅略顯緊張,她跟大家分享了自己從去年10月份被選為鄰長后的心路歷程。
楊春梅的隔壁鄰居是一對年輕夫妻,剛買房到小區不久,妻子就懷孕了,但樓上小朋友喜歡蹦蹦跳跳發出噪音。得知情況后,楊春梅立馬與樓上家長進行溝通,讓其站在對方角度,多多理解孕婦需要休息,最后和和氣氣解決了問題。
“他們剛搬來小區,跟樓上鄰居還不熟悉,由我出面協商更好溝通。”楊春梅表示,鄰里之間有了小矛盾、小摩擦,誰來調和調解呢?遠親不如近鄰,鄰長就是“睦鄰和事佬”。
言傳不如身教,楊美春11歲的雙胞胎女兒也在她的帶領下,加入了社區自治志愿隊,成為“小鄰長”。
據悉,長華社區常住人口6800余人,流動人口3500余人,光靠十幾號社區工作人員肯定不夠!怎么辦?——積極探索推行“三長制”,建立“片—組—鄰”架構,設立片長、組長、鄰長,發揮好作為鄰長的居民代表作用。
當居民遇見居家小麻煩時,鄰長總能迅速響應,輕松解決大家的燃眉之急。
“水木蘭庭有69名鄰長,七一六小區有55個鄰長。”王愛萍介紹,每個單元一個鄰長,一棟樓一個組長,一個小區兩個片長,以“組團式”服務編織“零距離”為民服務網絡,實現基層社會治理一張網“兜”住居民心上事。她自己則擔任了總片長,總兜底!
如何激勵鄰長工作積極性?長華社區按照“樹典型、評先進”的思路,量化評價機制,建立了“鄰長”履職積分臺賬,按季度匯總統計積分與排名,評選出“季度之星”“年度之星”,表彰在工作中表現突出、群眾稱贊的星級“鄰長”。該激勵措施,不僅有效提升了鄰長們的工作積極性與主動性,還正向促進了社區治理效能與居民生活的幸福感,實現了“小積分帶動大治理,個體努力匯聚集體力量”的美好愿景。
提質增效,聯系服務群眾“碼上辦”
“七一六小區樓道燈壞了。”
“水木蘭庭這里的水管漏水。”
……
在長華社區,活躍的微信群成為了連接居民與“三長”的橋梁。每當居民發現公共設施損壞等問題,如樓道燈泡故障、水管漏損,只需將問題拍照上傳至群里,鄰長便會在第一時間響應居民的報修信息,聯系專業的維修工處理問題。
“住在我們小區辦事效率特別快。”社區工作人員鄭菲租住在七一六小區,她特別點贊社區的“線上辦”舉措,不僅簡化了報修流程,更大大縮短了問題解決的時間,做到了真正的“小事不過夜,大事不過周”。
同時,為進一步暢通居民反饋渠道,常態化聯系服務群眾,長華社區還創新性地推出了“民情哨 碼上辦”服務。在每一棟樓的樓道口,張貼“三長”聯系方式及二維碼,居民只需掃碼即可反映訴求,全社區124名鄰長點對點實時聯系樓棟。這一智能化的操作方式,顯著提升了社區治理的現代化水平,實現了“數據多跑路,群眾少跑腿”。
為引導居民共同構建一個和諧宜居的社區環境,增進鄰里感情,長華社區還制定了文明公約。“家庭和睦,鄰里守望;公共環境,共同維護”,鄰長發動居民們自主清掃樓道,并參與到樓道文化墻的建設當中來。影像、書畫、剪紙……一幅幅藝術作品將原本單調的樓道打造成記錄社區故事、展示鄰里風采的特色空間,每當居民們駐足欣賞時,心中總會有一種幸福感油然而生。
“小區環境好,老人家有跳廣場的地方,年輕人有打籃球的地方,小孩子有玩耍的游樂場,鄰里關系相當融洽,一見面就熱情打招呼。”鄭菲說,租住在這歸屬感很強,都不想搬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