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色領航風帆勁 賦能發展啟新程——魯泰控股集團2022年黨建工作綜述
旗幟引領方向,先鋒凝聚力量。
魯泰控股集團黨委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堅持以黨建為統領、促發展,推進黨的二十大精神落地生根,取得顯著成效。2022年,集團公司各項經營指標均創歷史最好水平。先后獲評山東省企業黨建文化典范單位、新時代黨建 企業文化示范單位;集團公司“紅色領航、賦能發展”黨建品牌獲評全國企業黨建優秀品牌,“四全四化”黨建工作體系、“1331”思想政治工作體系分別獲評全國企業黨建創新優秀案例、企業黨建實踐創新成果一等獎;張利國作為市國資系統唯一代表當選省第十二次黨代會代表。
強引領,政治航向更加明晰
認真貫徹《中共中央關于加強黨的政治建設的意見》,嚴明黨的政治紀律和政治規矩,引導黨員干部職工旗幟鮮明講政治。堅持把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納入黨委理論學習中心組學習會議內容,作為黨委會“第一議題”,衷心擁護“兩個確立”、忠誠踐行“兩個維護”。
聚焦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實,嚴格執行重大問題黨委前置研究討論程序,今年以來召開53次黨委會,對事關企業發展的265個重大問題進行把關定向。
育人才,隊伍建設更加有力
堅持黨管人才原則,大力實施人才倍增“三大工程”,推進人才庫建設。舉辦集團公司中高層管理人員合規性培訓班;組織開展鉗工高級工、技師、高級技師三個級別共154人的職業技能人才自主評價工作;加大招才引智力度,新招大學畢業生97人;開展崗位練兵、技能競賽,評選“魯泰工匠”9名;推進精準培訓工程,開展精準培訓99期,培訓各類人員2284人次;發揮集團公司“市級高技能人才培養基地”“魯泰職業技能提升培訓平臺”平臺作用,開展各類職業技能提升培訓12期,培訓各類人員413人。落實集團人才支持政策,積極兌現2021年度集團公司引進人才津貼和職稱補貼376.3萬元。
加強產業工人隊伍建設,狠抓技能人才開發培養,集團公司擁有各類初級及以上技術職稱1133人,其中高級技術職稱人員112人;擁有高級技師126人、技師372人,中級工及以上技能人才占比達到78%,為推動集團公司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能人才支撐。
鑄基石,基層堡壘更加鞏固
嚴格落實《黨建工作責任制實施辦法》,組織開展黨建工作季度評比、半年考核和黨組織書記抓黨建述職評議考核,推動黨建責任落實落地。
扎實開展過硬黨支部365工程建設,常態化開展基層黨建工作集體“會診”和星級黨支部驗收,持續夯實黨建工作基礎。20個黨支部獲評濟寧市國資委五星級支部。創新實施“1 5 N”黨員教育培訓新模式,舉辦培訓班6期,培訓黨員280人次。組織896名黨員接受黨性教育,進行黨性體檢。
積極推進黨建與中心工作深度融合,圍繞重大項目、重點工程和生產經營中心任務,持續開展黨員責任區、示范崗創建活動,命名黨員責任區15個、黨員示范崗21個;推行“黨建 項目建設”工作模式,把支部建在項目上、黨旗插在施工現場,指導新疆明基白楊河煤礦項目建設單位、施工單位、監理單位等共同成立白楊河煤礦建設項目聯合黨支部,使黨建引領成為推動項目建設的“助推器”“穩定器”。
知敬畏,正風肅紀更加深入
制定下發《黨風廉政建設考核細則》,把紀檢監察工作納入集團公司“1 N”工作考核體系,把日常監督與集中考核結合起來,把量化考核與民主測評結合起來,突出結果運用與責任追究,考核結果與薪酬分配掛鉤,督促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落實落細、落地見效。全力做好審計常態化“經濟體檢”,全年開展8項審計檢查,切實保障企業依法合規經營。
鍥而不舍貫徹落實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制定實施《職工違紀違規處罰規定(試行)》,常態化開展“微腐敗”專項治理,對頂風違規違紀的一律從嚴從重問責到位,讓廣大黨員干部知敬畏、存戒懼、守底線。
2022年12月份,集團公司紀委印發《關于進一步強化領導干部工作紀律和作風建設禁止飲酒有關規定的通知》,堅持以嚴的基調強化正風肅紀,持續鞏固發展風清氣正的政治生態。
興文化,發展氛圍更加濃厚
集團公司黨委通過開設專欄、舉辦講座等形式,積極開展黨的二十大精神宣講活動。圍繞集團公司年度目標和階段工作任務,開展“六比六爭”,編印學習資料《身邊的榜樣》,倡樹“扛紅旗、爭一流、奪第一”鮮明導向。嚴格落實意識形態工作責任制,建成集團公司思想政治工作示范長廊;大力推進“六必訪七必談”品牌,精準做好一人一事的思想政治工作,集團公司黨委榮獲濟寧市思想政治工作優秀企業稱號。
用心用情增進民生福祉,隨著企業效益增加穩步提高職工工資,集團公司在崗員工人均工資水平突破10萬元,年增幅達到7.15%。常態化開展“我為職工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企業年金計劃全面實施,繼續為全體在崗員工建立團體補充醫療保險,向177名職工子女發放獎學金、助學金46.8萬元,不斷增強職工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科學精準做好常態化疫情防控,把疫情影響降到了最低限度。
■本報通訊員 張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