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產業拓寬鄉村振興之路——柳林縣薛村鎮推進鄉村振興工作紀實
黃河東岸的柳林縣薛村鎮,鎮域面積88.86平方公里,由原軍渡鄉、薛村鎮合并而成,三川河穿流而過,西臨陜西省吳堡縣城,307國道、離軍高速公路、沿黃旅游公路以及太中銀鐵路、中南出海通道全部穿境而過,利用獨特的區位、便利的交通,依托腐竹、木耳、小雜糧基地等特色農業,籌建了省級鄉村振興示范村建設項目以及晉西商貿倉儲物流示范園等多個產業,探索走出一條特色農業與鄉村文化旅游融合發展的鄉村振興之路。
特色農業推動提質增效
鄉村要振興,產業是支撐。薛村鎮黨委書記王開貴介紹,薛村鎮小雜糧基地由柳林縣天王農產品農民專業合作社承載,該合作社創建于2008年4月,是一家集紅棗、小米、雜糧、核桃等農副產品種植、加工、銷售為一體的實體經濟組織。該組織以推進資源型縣域經濟轉型升級為目標,與山西中醫藥大學聯合開發了“食藥同源”功能性產品“黃芪黨參雜糧餅干”。該產品的成功開發上市不僅為消費者提供了方便食用的健康養生食品,而且還有效帶動了紅棗、核桃、小雜糧、中藥材等農業主導產業深度融合發展,使上聯基地農戶下聯市場的能力更加突出,產生了更為可觀的農產品附加值,有效帶動了農民中藥材種植和雜糧產業的發展,在鄉村振興戰略中做出了有益探索。
薛村鎮以“腐竹、木耳”項目、小雜糧基地為重點發展特色農業,以發展“進口提子”(葡萄)采摘延伸產業鏈,吸納村民就業,增加村民收入。薛村鎮高紅村的腐竹廠年產2萬噸,帶動周邊村民117人就業。今年40多歲的高紅村婦女張艷,因尚未學會制作腐竹手藝,目前只能在廠里擔任清潔工,月收入2000余元。張艷說,在離家近的地方打工,不僅能補貼家用,還能照顧一家老小。她正在現任崗位上慢慢學習腐竹制作手藝,學會以后月收入可以翻倍。
文旅融合打造美麗鄉村
薛村鎮深挖自身文旅資源,全力打造省級鄉村振興示范村。踏上充滿鄉土氣息、黃白相間的石階,就來到薛村鎮高紅村村史展覽中心。該村以“商代遺址”為龍頭,以黃河旅游沿線為依托,以“民宿”改造為重點,把舊村打造成陳列村史、追憶村貌的“村史館”,對破落閑置的“土窯洞”進行重新修繕,追思鄉村記憶,讓人們能夠記得住鄉愁。
借助緊靠黃河的地理優勢,高紅村打造了水上漂流、游樂園項目。高紅村由村集體經濟牽頭,帶動20余戶村民自愿入股,投資50余萬元,建成游樂園、漂流碼頭,吸引周邊民眾體驗“鄉村一日游”。薛村鎮黨委書記王開貴介紹說,“我鎮把黨建引領作為推進鄉村振興的第一引擎,為基層治理精準賦能。以軍渡村為示范,多措并舉做好基層治理這篇大文章。咱們軍渡村以‘三大革命’(也就是廁所革命、污水治理、垃圾分類)推動科技示范覆蓋全村,制定‘一軸四區’基本工作思路,一軸為產業發展,四區為古村旅游發展區、旅游配套服務區、民宿文化展示區、自然生態保護區,實現‘黨建引領、科技示范、產業帶動、文旅融合、生態創優、多元治理’的發展道路,為全鎮樹起了標桿,做出了樣板。”
商貿園區優化產業結構
薛村鎮精心打造的高紅村省級鄉村振興示范村建設項目,由7項申報創建項目和5項村級自主建設項目結合而成。王開貴介紹,“我們薛村鎮大力實施高紅、薛村一體化發展戰略,打造了晉西商貿倉儲物流示范園,我們把舊村改造提升成為陳列村史、追憶村貌的鄉土產業。同時帶動了木耳、提子采摘和黃花菜種植等新業態,激發農村改革發展新動力,探索出具有高紅村特色的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的新路子。目前,前期手續已經全部辦理,招投標也已完成,所有項目全部開工建設。總體工程建設中我們吸納了脫貧戶和普通勞動力100余人,人均月工資突破近萬元。”
據悉,薛村鎮建設的晉西商貿倉儲物流中心占地總面積13余畝,打造帶動農產品、新型工業、電商等融合發展的新引擎。目前,薛村鎮晉西商貿一條街投入運營和農貿冷鏈物流集散市場主體已建成,拓展了產品銷售市場,增強了農民發展特色農業的信心。高紅村用村民入股的形式成立了薛村鎮高紅村泉股份經濟合作社,利用閑置土地,借助政府相關扶持政策大力發展黑木耳種植產業,現在建成21個棚。合作社負責人李彥光介紹,一個棚(能掛)2萬棒,一個棚下來就是兩千多斤,按去年的市場價一斤30塊錢計算,合計六萬來塊錢,21個棚估計就能達到120多萬元。(實習記者 王衛斌)
呂梁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