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大再現“掃地僧”: 246頁手繪畫冊致敬百年黨史(浙大掃地僧教授)
穿過高高的銅牌樓,步入求是大講堂的底層,百年的根基與底色徐徐展開。這里是浙江大學的紅色立基之地——浙江大學黨建館,也是趙喜蘭工作的地方。
作為黨建館的日常管理人員,趙喜蘭聽過上百場黨建主題展的講解,卻能在每一次聆聽中找到新的感動:或許是關于黨從歷史深處走來的櫛風沐雨,或許是年輕一輩接力傳承的紅色血脈……
她拿起筆,用最簡單的黑色線條勾勒出紅船精神主題展與浙江大學黨建工作主題展的全貌。透過速寫,人們可以看見湖心島上那艘木制絲網船的厚重,赤誠青年為積貧積弱民族指出的光明未來,浙大人始終與民族國家同呼吸、共命運。
深受感染提筆“速寫”創作黨建館主題畫冊
在黨建館工作,浸潤在紅色氛圍下,趙阿姨耳濡目染,常常被師生們重溫那堅定不移的誓詞聲所震撼,被留言簿上那熱血沸騰的豪言壯語所感動。
2019年11月,黨建館剛開館不久,一位瘦小的小伙子在參觀完每個展廳后,在留言本上認認真真地寫下了:“我愿成為紅色血脈的傳承者!”還有一對老夫婦相互扶持著參觀完黨建館后緩緩地走到宣誓墻前,用自己最大的力氣重溫入黨誓詞。她還遇見過一位年輕的媽媽,在黨建館參觀學習后徑直走到登記處咨詢她:黨建館雙休日開放嗎?我想帶孩子來這學習,他必須接受這紅色的教育,讓他懂黨史……
去年十一月左右,她開始速寫,希望用畫筆講述黨史,記錄這里發生的動人故事。歷時半年,246頁的黨建館主題手繪畫冊誕生。畫冊在參照紅船精神主題展與浙江大學黨建工作主題展的基礎上,精心挑選經典場景予以再現,借助生動鮮活的圖片速寫,傳遞紅色記憶,既有宏觀視野,也體現了微觀細節。
每天,趙阿姨都會選幾個主題畫,不滿意的還會重畫,有時一不留神就到深夜。每一幅速寫,從起稿到完成,需要花費幾個小時的時間。趙阿姨年紀大了,長時間坐在桌前畫畫對她的頸椎造成了一定負擔,但她一直堅持,還說自己心情還是很興奮,一點不覺得困和累,“閑暇時一點點畫,一張張慢慢磨,這是我從心里想做好的事,就不覺得累!”
南湖紅船,鐫刻著黨的初心
紅軍主力在會寧會師
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
進入新時代
浙大紫金港校區內的竺可楨像
象征和諧、美好、昌盛的求是鼎
求是大講堂,氣宇軒昂,雄偉肅穆,無聲訴說著紅色故事
畫冊的最后,還有趙阿姨對照現場圖片繪制的小彩蛋,是師生們參觀黨建館的速寫記錄,每一張速寫旁邊都配有她的注解。
機械工程學院四十多位大四學生迎來了一堂特殊的思政課。這堂課,既不在教室,也沒有教材,而是到新落成的黨建館進行。
2021年3月7日,一家四代人、三代黨員一起來回顧黨史。好家風承上啟下,代代相傳。
天邊不如身邊,道理不如故事。在這堂特殊的思政課上,“全國優秀教師”、新農村發展研究院的汪自強教授來到同學們中間,為同學們講述自己把學問作在田間地頭,把論文寫在大山深處的初心和使命。
一位90多歲的老奶奶,有著四十幾年的黨齡,她參觀完黨建館后在留言簿上堅定地簽上自己的名字——肖秀蘭。
對她而言,這是一種特別的體驗:“每一張圖片背后,都是一個值得敬仰的故事。每一場講解,都是學生情感的抒發。我每天看,每天聽,感觸特別深,就希望自己也能做點什么。”
趙阿姨表示,今年是建黨100周年,正應該讓年輕人聽聽過去的歷史故事,聽聽先輩們的奮斗歷史,好好感謝黨帶領我們換來這來之不易的美好生活,“我覺得特別榮幸”。
浙大“掃地僧”零基礎學畫,自得其樂
深藏不露的繪畫高手趙阿姨其實是黨建館的日常管理人員,負責來訪人員預約,接待登記,展品管理,紅色放映室和誦讀空間預約管理,也會協助宣講團工作、展覽布置工作等。
畫冊的創作,其實是非常偶然的。趙阿姨最初只是想記錄自己在黨建館的所見所聞,將生動的黨史故事以手繪形式展現出來。漸漸地,畫越來越多,趙阿姨就有了刊印成冊的想法。
但她從入門接觸繪畫,到信筆速寫描繪,其實只用了不到兩年。
她的第一幅作品是寫實型的靜物花卉油畫。趙阿姨當時還不太掌握畫畫的技法,畫不出花卉的紋理,她又不想放棄,就大膽地將餐巾紙團成球、搓成條,“蘸”著顏料就往畫布上點、涂、抹、攤。這其實稱不上是完全的完整的作畫,趙阿姨卻從中發現了樂趣——畫畫讓平凡的日子更生動了!于是她在畫里尋找驚喜與自得,用色彩描繪自然的姿態,畫里有“原生態的美感”和一種野樸的稚趣。
趙阿姨就這么一邊臨摹一邊隨性創作,穩穩地在繪畫這條路上走了下來。
細心 暖心,“俘獲”學生心
趙喜蘭用自己的細心與暖心,俘獲了學生心,也見證了一代代學生講解員的成長。她漸漸成為學生們喜歡的“趙阿姨”,幾乎每個人提起她時,都會夸上幾句:
“我之前第一次試講的時候,有點緊張,阿姨一直陪我聊天,鼓勵我。”
“阿姨在我結束講解之后,帶頭給我鼓掌,還問我有沒有帶水杯,她給我倒一點熱水喝。”
“我不太會用黨建館的小蜜蜂擴音器,阿姨就很耐心地教我,給我示范。”
……
黨建館作為浙江大學的黨建與思政教育基地,開館一年多來已迎來3萬人次參觀,尤其今年作為黨史學習教育的重要學習參觀點,參觀更是一批接著一批,有時候一天需要接待近二十批來訪團隊。
趙阿姨看講解員連軸轉很辛苦,就主動從儲藏室里搬來很久沒用的椅子,仔仔細細地清洗過后擺放在展館入口處以供講解員休息。又備好潤喉糖,讓他們緩解嗓子勞累。
后來,黨建館宣講團的隊伍日益壯大,“椅子軍”從最初的“光桿司令”發展到如今的“小有規模”。趙阿姨也用自己認真負責的工作態度和細致體貼的待人態度,讓學生們和來訪參觀的訪客感到溫暖和欣慰。
她認真傾聽每一位講解員的講解,談起講解員的表現 “如數家珍”:“屠楠楠比較活潑,經常給聽眾拋小問題,和他們互動;張哲比較淡定,不會怯場,偶爾說錯一兩句話就呵呵一笑;姚昕頤講解得比較仔細,會指出很多小亮點……”
她也默默地記著每位講解員的付出。有一次,一個團隊在約定時間過了一個多小時之后,才電話取消。這時,已經離下班時間過去了一個多小時,而一直耐心等待的孔祥思同學毫無怨言。還有一位叫張振濤的同學,每次只要是他帶的團隊,他都會主動到館外去集合隊伍。有一次,一場講解只有四五個人,但他的講解聲音仍然十分洪亮、激昂有力……
在黨建館工作了那么久,趙阿姨的手機里除了幾百張學生講解、參觀的照片外,現在還裝滿了一相冊的情誼故事。有一張是趙阿姨戴著老花鏡,低頭給學生縫衣服的照片。這是學生給她抓拍的。
那天,距離參觀團隊的預約講解時間僅剩十五分鐘的時候,一位學生講解員出了點小狀況,襯衫開了一道小口子。趙阿姨得知情況后,立即拿出自備的針線包,當場給學生縫起了衣服。她左手拿著衣服,右手執針,雙手靈活地上下翻飛,白色的棉線就順利地“堵”上了口子。
在黑白的速寫世界里,趙阿姨將所見所感灌注筆尖,用一位普通工作者的視角,賦予黨建館的點滴以生動和溫度。黨史故事,在展覽里,在畫面里,更鮮活在校園每個角落、每位普通師生員工心里。
內容來源:浙江大學微信公眾號
今日編輯:浙江大學融媒體中心學生記者團 史玉桐
責任編輯:周亦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