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18個村的村級黨建資金,“跨村聯建”蔬菜大棚圓茄產銷旺(村黨建項目)
村民將茄子裝上電動車,準備運出大棚。
3月15日上午,廣饒縣稻莊鎮西家村外,稻莊鎮高效生態農業示范園里,一座座連片的現代化大棚蔚為壯觀。
記者隨示范園負責人徐軍江鉆進一座大棚,只見油綠的葉子下,深紫的藤蔓上,一個個油亮、碩大、紫紅的圓茄長勢喜人。工人們正忙著挑選個大、光滑的圓茄采摘下來,裝桶銷售。
“我們種植了18個大棚的‘天津快圓’圓茄,目前每天能采摘八九千斤,一直采摘到6月份。眼下我們的茄子根本不愁銷,光一個德州老客戶,每天就從我們這里批發走四五千斤。其余的茄子,都銷售到了本地和天津、濱州等市場。”稻莊鎮高效生態農業示范園負責人徐軍江說道。
西家村所在地域,土壤偏鹽堿,水位也較高,這樣的條件,恰好是圓茄生長所需的,產出的茄子不光口感好,還耐儲運。
正在大棚里駕駛軌道電動車往外運茄子的村民馮文國今年60出頭了,兩個兒子都結婚后,閑下來沒多久的他,選擇在家門口打工。他說:“在棚里干活不怕刮風下雨,一天能掙140元,離家這么近,可比去外頭掙錢強多了。”
村民在采摘茄子。
村民將茄子挑選、包裝、裝箱,準備銷售。
蔬菜產銷旺,技術和管理是關鍵。示范園安裝了物聯網系統控制的智能放風、智能水肥一體機等設備,無論是澆水、施肥還是光照、通風,都可以通過傳感器和網絡來控制,實現精準化管理。
“我們每個大棚占地十六七畝,是稻莊鎮最大的蔬菜大棚,采用了智能化設備以后,放風施肥可以在手機上一鍵同步,每個大棚能減少至少一個人的用工,既降低了管理成本,還提高了蔬菜產量質量。”徐軍江說道。
作為稻莊鎮的“共富項目”,稻莊鎮高效生態農業示范園集中整合了鎮域18個村的村級黨建資金,探索實施“跨村聯建”,重點發展特色果蔬、優質糧食、體閑旅游、農產品初加工、科研教學、智慧農業等6大板塊內容,以“黨組織 合作社 種植大戶 農戶”的模式運作,帶動村集體增收和村民致富。
“我們村將上級撥給村里的40萬元黨建資金全部入股園區,園區每年返還村集體5萬元。目前這批資金已經到賬,將用于改善村莊基礎設施建設,提高村民居住環境。”稻二村黨支部書記孫海濱說,“村民不但獲得了土地流轉費用,還實現了‘家門口就業’”。
近年來,廣饒縣堅持以黨建聯建為抓手,通過建機制、搭平臺、優服務,打造各具特色的“共富工坊”,推動項目到村、就業到戶、技能到人,走出一條黨建引領、產業為基、村企聯動、多方共贏的共富鄉村建設路徑。目前,全縣培育建設“共富工坊”76家,吸納農村勞動力就業2600余人,人均年增收2萬余元,真正推動村級工作由“單打獨斗”轉向“抱團發展”,共同“跨”出鄉村共富之路。
大眾報業·農村大眾記者 唐峰 通訊員 譚芳 燕華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