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動黨建高質量發展 賦能思政工作開展(推動黨建高質量發展 賦能思政工作開展)
云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以下簡稱“學院”),始終牢記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堅持以黨建高質量發展賦能思想政治工作開展。
抓實課堂主陣地 強化黨建賦能的影響力
學院聯合主辦“新時代紅色文化育人理論與實踐研討會”,與來自國內眾多知名高校、學術期刊、媒體等單位的百余名專家學者共同探討紅色文化育人及其實踐路徑,共同推動深耕紅色文化資源時代價值、挖掘紅色文化資源育人內涵、創新紅色文化資源育人路徑;組織教師開展中共黨史黨建學科師資研修活動,進一步了解中共黨史黨建學科建設進展情況,努力學習先進經驗;圍繞學習貫徹黨的創新理論等主題,先后主辦“全國高校思政課教師青椒論壇”等全國、全省思政課集體備課16次;邀請全國馬克思主義理論、黨建等相關學科的著名專家學者開展紅色教育、舉辦系列學術講座,活躍學院的學術氣氛,激發師生的學術興趣,開闊師生的學術視野,增強師生的學科認同。
學院率先面向本科生開設“新中國史”等多門思政類選擇性必修課程,建成16門本碩博思政課課程群,其中省級一流課程2門。打造課程思政公開課“越劇賞析”,以“尋找劉國志:《紅巖》到越劇《紅色浪漫》”為主題,帶領學生們走進劉國志的世界,感受革命先輩堅定的理想信念和不屈不撓的精神,重新審視和思考當代青年的責任與擔當,在追尋歷史的過程中找到前行的動力;開展“傳承紅色基因 賡續紅色血脈”等不同主題的黨課學習,加強交流、凝聚共識、堅定信仰,實現紅色文化的有效傳播。
用好課外大平臺 強化黨建賦能的價值意蘊
學院著力打造“艾思奇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紅色文化品牌矩陣,通過建設“艾思奇廣場”“艾思奇與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展廳”,成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研究會”“艾思奇大講堂”,開創了獨具特色的紅色文化傳播路徑。
學院積極搭建“馬克思主義傳播基地”“中華傳統文化傳習基地”等研究平臺,將理論與實踐緊密地結合起來,緊跟時代步伐,回應時代關切,發出時代聲音,進一步彰顯傳播紅色文化的價值與意義,使思政教育不斷煥發生機與活力,服務社會發展。
學院著力打造“第二課堂”思政育人新高地,落實思政教育實踐教學,依托“云南大學歷史博物館”“云南大學革命烈士紀念碑”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建成“課堂-校內-社會”多維一體的育人體系,在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中提升思政教育的親和力和感染力,活化思政教育、實踐教育傳播紅色文化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學院創辦“馬克思主義經典導讀課程”品牌課程,先后舉辦讀書會200余期;舉辦大學生講思政課比賽,以賽促學、以賽促知,讓學生在實踐中受教育、長才干、作貢獻,堅定不移聽黨話、跟黨走。
發揮網絡價值作用 拓展黨建賦能的傳播領域
黨建引領、網絡聚力,為黨建和思政工作探尋了新思路、新方向和新做法。學院積極打造網絡黨建教育平臺和陣地,強化網絡黨建宣傳教育工作,營造健康、向上向善的網絡環境,網絡黨建賦能思政工作成效明顯。
學院扎實開展虛擬仿真實驗教學思政課建設工作,圍繞邊疆民族特色搜集、篩選歷史資料,設計打造“紅軍長征過云南”虛擬仿真教學課程,運用科技手段助力紅色文化傳播。學院創辦大學生思政融媒體欄目《你好,大學生!》,探索形成“思政專家領學 思政課教師導學 青年榜樣助學與青年學生自學”為一體的理論宣講模式,已完成60期節目的直播,全網瀏覽人數近1400萬人次,欄目廣獲好評,被多家主流媒體報道;制作“黨的故事我來講”系列微視頻100集、“革命精神譜系”微黨課10集,“馬克思主義真行”系列短視頻10集等,在各級各類網絡平臺同步推送;依托微信公眾號推出FM夜讀傾聽“一封家書、一紙情長”系列節目,以解讀100封紅色家書的方式,向廣大青年講述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
(張昌山 趙子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