捕撈村的漁人漁事 武進區用“綠色養殖”換“紅火生活”(錫紙烤骨髓烤多久)
來源:【交匯點新聞客戶端】
交匯點訊 嘉澤鎮捕撈村位于武進區嘉澤鎮東側,區域面積0.28平方公里。捕撈村的水產養殖歷史約有80年,是全區唯一的水產漁業村,村民幾乎都是“靠天吃飯”的專業漁民。借助國家政策的東風,2018年武進區實施了史上規模最大的滆湖水源保護工作及養殖圍網整治工作,捕撈村3000多畝圍網全部拆除,全村187戶587名村民皆離水上岸、退捕退漁。2022年捕撈村村級經營性收入53萬,其他收入60萬,全年總收入113萬。可以說,漁民生活規律了,也穩定了,一年比一年好,日子過得“如魚得水”。
上岸漁民前程無憂
2018年退捕后,捕撈村出現了失業漁民基數大和轉產就業難度大兩大困難,不少退捕漁民習慣了“水上漂”的生產生活方式,生存技能單一。為了幫助漁民解決就業困難問題,捕撈村黨總支建立了“前程無憂”黨建品牌,幫助漁民提供就業指導及培訓,和企業單位構建合作模式,積極創造就業機會。“前程無憂”品牌與武進先行集團下屬的江蘇余年農林生態發展有限公司開展結對共建,11名漁民進入公司從事湖區生態控藻養殖務工,其他漁民進行藍藻打撈、湖面巡查等工作,共安置崗位70多個,組織振興的優勢持續轉化為鄉村振興的新動能。
同時,捕撈村積極引導村民產業轉型,向池塘養殖和經營者引導規模化養殖和經營,村聯系相關單位進行技術指導和專家培訓及現場參觀等方面,促進養殖和經營戶增收增效。
如今,捕撈村適齡勞力實現了100%轉產就業,養老、醫療保險參保率及低保保障率均達100%。“現在生活好了,道路平了,路燈亮了,廣場美了,乘著‘兩湖’創新區發展的東風,我們還要跟著村里一起把休閑漁業搞起來,爭取收入再翻番。”村民們對于村子未來的發展充滿信心,村黨總支也有了新的答案,集美食餐飲、特色民宿、捕撈體驗、科普教育為一體的振興藍圖正在鋪陳。
生態養殖未來可期
捕撈村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按照鄉村振興戰略部署,摸索實踐“綠色振興”,實施養殖池塘尾水凈化示范項目,帶動本村及周邊400畝養殖池塘,將養殖池塘尾水經過凈化后循環利用,并在品種、技術、銷售等方面為養殖戶提供服務,促進農業增效,養殖戶收益增收,。
清冽的養殖池塘內,精心種植的水生植物隨微風搖曳,配合著一系列設施設備,悄悄發揮著“大作用”。捕撈村投入250萬元,啟動了水產養殖尾水凈化工作,實施面積400畝,其中凈化面積約為40畝。養殖塘內產生的尾水,通過新建的提升泵站,打入生物接觸養護池,再溢流至強化生物凈化床,最終進入表面流濕地,經過三級凈化,使尾水達標后再回用至養殖塘,實現整體的循環利用。該套系統設計年處理量可達42萬余噸,將全面提升水質,將明顯提升經濟效益。今后,一畝魚塘的產量可達3000斤左右。“我們這一塊400畝魚塘,養殖戶全年效益大約在150萬元左右,給村集體經濟收入增加近60萬元,同時還新增就業崗位近20個,帶動村民就近就業。”村民自豪地介紹。
過去,捕撈村主要以混養的模式養殖,品種為團頭魴、鯽魚及鳙魚,少量的特種水產。村內大多采用粗放的養殖方式,追求產量的同時,并未過多考慮生態因素。漁民通常使用水草及一般飼料進行喂養,魚排泄后的殘留物留在水中,對池塘水造成一定程度的污染,不但養殖產品容易傷病,漁民要承擔養殖風險,還會對環境造成破壞,惡性循環。
如今,捕撈村養殖水質達到優良標準,不但大大減少了養殖風險,還保障了成品魚的質量,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養殖成本,養殖的尾水進行凈化后,對環境沒有污染,還可以改善水質,促進農業生態環境提升,實現了生態、經濟雙豐收。
編輯: 范玉賢
本文來自【交匯點新聞客戶端】,僅代表作者觀點。全國黨媒信息公共平臺提供信息發布傳播服務。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