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基層打基礎 走基層看亮點①|小木屋里的“黨建溫度”(走基層抓基礎筑基石)
編者按 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指出,黨的基層組織是確保黨的路線方針和決策部署貫徹落實的基礎。近年來,在中央和省委的堅強領導下,宿遷各級黨組織和組織部門認真貫徹全面從嚴治黨要求,嚴格落實黨建工作責任,固本培元抓好思想教育,聚焦短板推進黨建創新,從嚴規范打造過硬隊伍,正向激勵增強動力活力,推動黨的建設和組織工作取得了新成效,涌現出了一批優秀基層黨組織典型。對此,宿遷日報近日特派出多路記者,深入全市各地基層采訪,并從今日起推出“抓基層打基礎走基層看亮點”系列報道,多角度展示部分優秀基層黨組織典型的創造力、凝聚力和戰斗力。敬請關注。
(速新聞記者 洪磊)不久前,61歲的市民康士科過了一次難忘而特別的生日!
“生日每年都過,但集體生日會是有生以來第一次參加。當天是在社區‘小木屋’里跟同月生的老伙伴們一起過的,俺不僅領到了社區精心準備的生日蛋糕和禮物,還觀看了旗袍秀、舞蹈等節目表演。”說起宿城區古城街道府前社區8月底舉辦的老人集體生日會,康士科記憶猶新,連夸社區黨組織為民服務做得好。
康士科所說的“小木屋”是位于府前小區南側的古城街道“鄰里驛站”,長期為府前社區居民和周邊群眾提供休閑娛樂、圖書閱覽、國學講座、免費洗衣等服務。
6日下午,記者慕名來到古城街道“鄰里驛站”,只見四座黃色小木屋錯落有致,小巧而精致,每一座小木屋都有各自名稱———志愿坊、和樂坊、紅書坊、便民坊,功能也不盡相同。“對A”“給一槍”“不要,給你出一把看看”……在和樂坊,二十多名市民正圍坐在幾張牌桌前打著摜蛋,屋內的空調正常開放,大家你一言我一語比拼牌技,其樂融融。“這些都是常態,閑來無事時,社區居民特別是老人會來這里休閑娛樂,打打牌、下下棋、聊聊天、看看書,時間長了,鄰里間變得熟絡起來,關系也更加融洽。”“鄰里驛站”建成使用后,府前社區黨委書記譚玉友每天都會前來轉上一圈,“因為來得勤、走得近、服務好,群眾對黨組織和政府的滿意度不斷提升,現在工作做起來也容易多了。”
情況也確實如此。府前社區人口眾多,結構復雜,過去,群眾思想難統一,對街道及社區黨組織的感知度不高,管理服務存在難度。而這些問題,在城市社區具有普遍性。
如何破解這一城市社區的“通病”?為充分發揮黨組織在社會治理中的核心作用,去年12月,古城街道按照“黨建引領、就近服務、促進自治”原則,在府前社區建設了“鄰里驛站”,就近為社區黨員及群眾提供貼近、貼心的精準化便民服務,輻射周邊5個居民小區、4900余戶居民、1.5萬人,使“鄰里一家人,互助一家親”在社區蔚然成風。
在“鄰里驛站”,和樂坊是社區居民開展文娛活動的場所。除此之外,便民坊為附近居民提供停電停水后用水和洗衣服,紅書坊則是一個為群眾提供圖書閱覽的地方。值得一提的是志愿坊,作為社區黨員志愿服務隊向廣大居民提供無償服務的聯絡點,這里堪稱“鄰里驛站”的一抹亮色。
宋紅青是一名黨員,現為市志愿者總會執行秘書長、古城街道“鄰里驛站”志愿坊負責人。自去年起,在街道和社區的共同支持和推動下,他帶領社區黨員志愿服務隊以“鄰里驛站”為平臺,開展了老人集體生日會、社區大走訪、“微心愿”等公益活動,不僅為社區群眾解決了生活難題、帶來了優質服務體驗,還吸引了很多普通黨員、市民參與到志愿服務中。如今,來自各方的捐款、物資都會集中到志愿坊,由專業的公益經理人進行審核、對接、發放等后續工作,真正實現了社區志愿服務活動和項目的規范化、常態化。
推動社區職能下沉,建設社區黨組織的“移動工作室”。古城街道在“鄰里驛站”成立了黨支部,由社區“兩委”干部任黨支部書記,聘任有熱情、有經驗的黨員居民、志愿者為驛站工作人員,共同參與服務管理;設立鄰里黨小組和鄰里聯誼會,通過各種聯誼活動,搭建社區居民交流平臺,促進鄰里之間相互了解、相互尊重、增進感情……在“鄰里驛站”,黨建“微陣地”的政治功能和服務功能得到了充分顯現,讓一座座小木屋里始終充盈著“黨建溫度”。
采訪中,談到“鄰里驛站”,許多居民都豎起了大拇指。在他們看來,這不僅是因為小木屋功能完善、服務周到、方便舒適,更因為黨委、政府通過“鄰里驛站”把陣地建在“家門口”、把服務送到群眾身邊,拉近了干群之間、鄰里之間的距離,真正給群眾帶來獲得感、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