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泗縣:“細針腳”下好黨建引領基層治理的“繡花功夫”(黨建引領基層治理人民網)
近年來,安徽泗縣不斷探索優化黨建引領基層“微治理”模式,著眼于社會生活、民生實事的“針腳”,精細化搭建群眾廣泛參與、服務生產生活的“微平臺”,營造善治生態、弘揚文明新風、激發社會活力,持續提升群眾獲得感、滿意感,繡出新時代幸福和美泗州名片。
“板凳會”話出新生活
該縣在城鄉基層治理中積極開啟“話聊”模式,在城區范圍內,由社區黨總支統籌,聯合小區黨支部、企事業單位、小區物業、業委會等力量,組織開展“圍樓夜話”活動,引導居民話矛盾、話健康、話教育、話發展,并以此為契機開展法治政策宣傳、就業促進培訓、心理輔導教育、鄰里節日活動、文明先進評選等,將“圍樓夜話”打造成基層共治議事點、百姓生活大舞臺。
隨著城市社區“話聊”生活常態化,這一創新平臺逐漸被廣大鄉村地區借鑒,融入和美鄉村治理新風中。
在泗縣屏山鎮大李村,村“兩委”干部和村民們利用文化小廣場作為活動場地,在業余和農閑時刻,搬上小板凳圍坐在一起,以聊天說事的方式,共話鄉村建設、移風易俗、村務管理、家長里短等。同時在村黨組織牽頭下,邀請司法人員、鄉賢五老等,以“講、幫、賽、育”多元形式,開展黨的政策理論宣講、農用技術培訓、文化演出活動、“好婆婆”“好媳婦”等評選,村民們親切地稱呼這種形式為“胖板凳”。
“‘胖’字既指擴大群眾參與,給與大家平等話權,同時也是‘月’和‘半’的拆分,半月一次定期開展的‘板凳會’,已經成為群眾日常生活中的一個重要節目,是群眾樂見、約定俗成的新禮俗。”大李村鄉賢蘇學順介紹說?!鞍宓蕰背鋵嵅⒑椭C了村居生活、回應村民心中大事小事,拉近了干群鄰里關系,孕育良好家風、淳樸民風、文明鄉風,凝聚起和諧團結、齊心共治的向心力。
“流動車”培育新風尚
該縣近年來將促進城鄉地區移風易俗作為基層治理的重要章節,將遏制婚喪事宜大操大辦納入村規民約、居民公約,成立紅白理事會參與監督操辦,并在此基礎上,進一步轉變思路舉措,以主動服務替代監督勸阻,變“堵”為“疏”,通過與第三方餐飲合作,推出“文明新風號”流動宴會車,為群眾辦理婚喪事宜提供餐飲“一條龍”服務。
“文明新風號”。
“文明新風號”由閑置大巴車改裝而成,不僅是村民紅白事安排就餐的場所,更成為一輛反對大操大辦、倡導厲行節儉、文明餐飲的流動宣傳車。餐車開到哪里,哪里的紅白節儉就蔚然成風。
“流動餐車規范衛生、方便省心,而且節約成本、減少浪費,家家戶戶都差不多,避免了好面子、講排場帶來的人情攀比,群眾自然喜聞樂見?!痹摽h泗城鎮政法委員劉小瑩表示。
在該縣泗城鎮關廟村,家家戶戶每逢婚喪大事,不再舉家張羅、忙進忙出,大擺宴席,而是第一時間聯系村委會。據悉,關廟村通過村民代表商議、黨員大會表決,約定流動餐車舉辦宴會規模、設置最高上限,村民遇到紅白事,可直接向村委會申請,將流動宴會車開到家門口,實現“事主辦宴省心、就餐環境放心”,平均每場宴席可以節省5000-7000元。
“城鄉基層保留了許多傳統禮俗社會的特征,婚喪嫁娶作為社會生活的重要儀式,其中一些陳規陋俗與繁文縟節是橫亙在傳統社會與現代文明之間的一道門檻,在推動基層治理現代化過程中,既要革除陋俗,又要尊重傳統文化、社會習俗與群眾情感,‘流動新風號’是一種新穎的實踐探索。”泗縣社會工作部副部長郝猛表示。
“手工坊”帶動新就業
為做實做優“暖民心”服務,該縣在基層治理中創新社區就業促進舉措,通過三方合作、共建“工坊”的方式,為社區居民提供就近就業便利,同時將就業培訓納入城區“圍樓夜話·話發展”環節,帶動賦閑勞動力就業,幫助待業居民找到自身勞動價值,提升家庭收入。
該縣虹城街道虹鄉社區“共富工坊”內,幾名日常賦閑在家的婦女嫻熟地做起手工針線活。“工作簡單又輕松,離家很近,到點就結束,不影響做家務帶孩子,還能多掙一點錢。”現場一位手工制作者表示。
今年以來,虹城街道針對轄區待業人員、賦閑勞動力較多情況,通過對接企業,與義烏紡織品商行、貿易物流公司等達成結對共建協議,積極籌建泗縣飾品協會,打造“共富工坊”,廣泛動員轄區內賦閑婦女勞動力參與,進行飾品、仿真花來料加工等基礎手工制作。
除了對接共建單位,獲取加工原料和就業機會,“工坊”還根據需求,定期利用“圍樓夜話”契機組織烘焙、家政、育嬰等實用就業技能培訓、孵育就業創業項目,為轄區待業居民、特別是賦閑婦女提供“家門口”就業創業的便利渠道。
“共富工坊目前已帶動百余人實現就業創業,作為實體化就業促進、便民服務和公益活動平臺,依托于‘圍樓夜話’組織實施,也是‘圍樓夜話’活動的組成部分,是創新社區治理舉措、優化為民服務的有效延展。”虹城街道虹鄉社區負責人王超表示。(徐寶同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