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棚巡防隊:黨建聯合發揮紅色力量 警民共創守護“菜籃子”
中新網遼寧新聞4月1日電 為構建轄區社會治安和諧穩定,構建群防群治的治安防控格局,夯實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基礎,實現“發案少、秩序好、社會穩定、群眾滿意”的工作目標,遼寧省出入境邊防檢查總站丹東邊境管理支隊馬市邊境派出所在支隊“鴨綠江黨建紅飄帶”品牌創建的框架下,明確工作任務,細化工作措施,將派出所警力與網格黨小組深度融合,聯合群眾力量組建“農棚巡防隊”參與治安管理工作,全力推進社區警務工作創新,維護轄區這會治安大局持續穩定,不斷提升轄區群眾安全感、獲得感和滿意度。
巡邏走訪打基礎 做細網格黨小組
馬市邊境派出所始終堅持和發揚“楓橋經驗”,以黨建引領社區基層基礎工作,與振安區“強邊固防 黨旗領航”黨建共同體緊密配合,不斷推進網格黨小組模式深度融合,牽動更多群眾力量開展群防群治工作,打破公安機關單打獨斗局面,充分發動和依靠轄區群眾共同參與基層鄉村治理。
結合馬市島實際情況,派出所主動作為積極調動村委會成員、蔬菜種植戶、退休黨員、志愿者等群眾治安力量,統一佩戴治安聯防“紅袖標”,組建“農棚巡防隊”。充分發揮群防隊伍“人熟、地熟、情況熟”的優勢,結合前期劃分的“必巡區”“必巡線”“必巡點”,對轄區各個區域開展全時段治安防控工作,做好鄉村內部綜合治理工作,開展巡邏防范、鄰里守望、信息預警、線索上報、秩序維護、日常值守等工作。
從各大重要節點安保維穩工作開展以來,“農棚巡防隊”群防群治治安巡邏隊伍持續強化組織落實,細化責任,結合各個警務區實際,充分發揮“農棚巡防隊”治安巡邏隊伍的社會治安防范作用,推進社會治安基層治理一體化建設,打通基層鄉村治理的“神經末梢”,全方位打造群防群治新格局。
普法宣傳補短板 織密轄區“平安網”
馬市邊境派出所立足鄉村實際,總結并提煉出強調主防理念,注重黨建賦能,全力打造規范化、精細化、科技化、互動化的“深耕警務”特色工作模式。旨在黨建引領下,做實預防警務,做精主動警務,做細田間警務,以黨建帶隊建賦能基層基礎工作開展,浸潤愛民為民的群眾土壤,為護航鄉村振興持續提供有力保障。
以巡防工作為主線,“農棚巡防隊”加大對種植大棚、作業漁船、養殖場地等重點場所和重點區域的巡邏防控力度。派出所聯合黨建共同體成員單位,對“農棚巡防隊”骨干成員進行專業技能培訓與實事政策與法律知識解讀與宣講,一點帶動多面,提升群防群治隊伍的政治站位與理論水平。通過建立“巡邏巡查 普法”的聯動機制,將既是治安管理重點區域,又是安全隱患重點部位的治安難點與痛點,以“農棚巡防隊”為代表的群防群治隊伍為切入點,滴灌式開展普法宣傳與安全教育,有效形成派出所牽頭促進群防群治、形成長效機制。
黨建作為中心業務開展的源頭活水,以基層基礎工作為基點推動中心業務,充分運用群防群治力量在鄉村地區的影響力與作用,強化“主防”功能,活化黨建共同體各成員單位職能,補齊農村地區普法教育短板,有效提升普法工作開展的效率與進度。進一步拉近公安機關與群眾之間的距離,密切警民關系,有效提升轄區群眾的安全感和滿意度,為轄區營造更加安全和諧穩定的社會治安環境。
矛盾化解促和諧 點亮群眾“溫情燈”
土地糾紛是農村地區最為常見的矛盾根源。馬市邊境派出所在解決土地糾紛問題上,將“農棚巡防隊”等群防群治隊伍作為黨建融合邊境治理的重要抓手。建立并啟動“警 ”聯動機制,以派出所為中心輻射各黨建聯合體各成員單位積極發揮作用,鼓勵黨建共同體成員單位依據自身職能繼續拓展黨建聯盟,努力促進黨建共同體之間的合作與碰撞,排除矛盾糾紛化解“灰色地帶”,力促問題全面妥善解決。
從增強與村委會的溝通聯動確認好確鑿的歷史證據,到派出所牽頭與村委會等地方政府部門建立“地毯式”摸排與宣傳機制,派出所以社區警務走訪工作為中心,共同體成員單位各自利用自身職能優勢在春耕、播種等重要時間節點下到地頭對村民進行走訪,實地考察、調研并警示宣傳,在土地分割存疑的地塊當場查閱建房報告等歷史資料,第一時間將糾紛的萌芽找出來并且化解掉,將地頭上的矛盾化解在地頭內,將群眾之間的難題化解作為優化警民關系土壤的有機肥料。在解決既往問題的前提下,全面預估可能會出現的新矛盾點,并在調節過程中保障信息對稱,確保矛盾糾紛化解形成閉環。“農棚巡防隊”在巡防工作開展過程中對于矛盾糾紛化解的信息收集與協調功能,是派出所了解轄區一手信息情況的最佳手段與第一時間解決問題的最好手段。
這支特殊的巡防隊伍,充分發揮人熟地熟情況熟的優勢,發揮“千里眼”“順風耳”“巧嘴巴”“小幫手”作用,把觸角延伸到轄區的各個角落,主動發現矛盾、廣泛收集社情民意,及時掌握糾紛苗頭和發展趨勢,切實把矛盾糾紛解決在萌芽狀態。逐漸形成了警民融合度高、干群參與度高、群眾認可度高的群防群治工作良好態勢。
“農棚巡防隊”讓如今的馬市島,白天有警察,晚上有“紅袖標”,日下見警徽,月下見袖章。在“鴨綠江黨建紅飄帶”品牌引領下,一張張“平安網”撐起,一盞盞“溫情燈”亮起。問題發現在基層,問題解決在基層,全力營造“平安有我、人人參與”的良好氛圍,讓轄區百姓的幸福感、獲得感、滿足感與安全感更有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