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舊小區的治理新模式:斜土街道江南新村在黨建引領下構建社區善治微單元
深度老齡化小區如何提升居民的獲得感?老房子如何擺脫暮氣、重煥活力?老舊的公共設施如何更好地服務百姓?徐匯區斜土街道江南新村在黨建引領下,搭建起黨小組長、居民小組長和業主代表為核心的“三人工作組”(即“三組同構”),將治理單元由社區下沉到居民小區的樓組、樓層和塊區的生活空間和鄰里空間,探索出一條精準匯集居民需求、充分匯聚居民力量,解決社區治理的難點、痛點和堵點問題的道路。
始建于上世紀50年代的江南新村是原江南造船廠的工人新村,也一個大型傳統多層住宅老小區。現有常住居民約2500戶,1.1萬人,其中60歲以上老人占比超過37%,外來人口占比近20%。小區房屋整體結構性老化,住房面積普遍偏小,同時公共設施老舊,居民活動和停車空間不足——“老齡化、老房子、老問題”是這里的突出問題。
近年來,作為斜土街道最為重要的創新實踐基地之一,江南新村通過縮小社區治理單元,提高了居民參與動力和治理成效獲得感,也為社區善治和公共服務的供給提供了精準的切入口,折射出上海這座城市對有效組織社區公共生活的探索。
優化治理單元,激活社區內生性力量
“居住在同一棟樓的社區黨員,隸屬于居民區同一黨支部”——根據這一組織設置原則,斜土街道從江南新村開始,嘗試創新黨組織設置結構,將居民區黨組織對應的8個管理塊區,相應設置為8個黨支部,8個黨支部下面又設置30個黨小組,實現黨小組與樓組的一一對應。由此,治理半徑進一步縮小,居民參與程度隨之增加。
面對小區垃圾廂房周圍建筑垃圾亂堆放,居民抱怨、投訴不斷的問題,“三組同構”小組通過居民內部調研,認真聽取了居民的反映和建議。2018年上半年,在整合了“三組同構”小組反饋的改造建議后,江南黨總支和居委會以及片區社工召開了居民代表座談會,邀請綠化市容局的專家、設計師列席提供專業化建議,經過數次會議和反復協商后,確定了垃圾廂房改造的新方案,將目前建筑垃圾臨時堆放點位與生活垃圾廂房合并,改建成連體全封閉式的新型垃圾廂房。
為了更好地維護社區環境,居民志愿者們也參與進來。以8個支部為單位,按照同構對應區域的劃分安排3個垃圾庫房的黨員志愿者工作。因為同一個區域的黨員和居民們都相互認識,可以更好地指導和勸導居民做好垃圾投放和垃圾分類工作,以親鄰社區的熟人優勢同時發揮好“動之以情、曉之以理”的情感治理功能。
在社區的流浪貓問題上,“三組同構”同樣發揮了體察民情、匯聚民智的平臺作用。借助活躍在社區所有樓棟的“三組同構”平臺,廣泛征集了居民建議,集結社區志愿者成立“江南社區貓聯盟”,組織實施“定點投喂”和“流浪貓絕育”雙重方案,既讓小區流浪貓獲得安全穩定的覓食場所,也解決了小區衛生環境和流浪貓野蠻生長的問題。
疫情大考當前,共建共治共享彰顯鄰里溫情
疫情突如其來,江南新村內的外來流動人員占20%以上,人口密度高,疫情防控任務重,責任大。
在疫情防控工作上,為避免公共場合聚集導致人傳人,江南居民區黨總支積極建立多元化信息渠道,充分利用微信群、信息化工作平臺,依托“三組同構”小組,探索建立“家庭報告”“樓組報告”“片區報告”等各類報告機制,精準掌握轄區實時動態。
相關工作人員告訴記者,黨內動員與社會動員結合,“三組同構”構筑疫情“情報網”。防疫通知會發布在黨總支微信群里,在嚴防疫情面前,黨總支活用“黨員先想、黨員先議、黨員先行”的“黨員三先”工作法,先通過8個黨支部一一通知社區在冊黨員,在黨內統一思想,做好樓內有心人,一旦發現返滬住戶立即上報黨總支,帶頭做好樓道里的防疫“情報員”。同時及時了解樓道里的外來住戶情況,構筑起社區疫情“情報網”。江南新村的自組織“江南匠心舫”的志愿者骨干們也充分依托這張“情報網”,積極協助黨總支和居委會做好居民的宣傳、引導和辟謠等工作,營造社區防疫良好氛圍。
“三組同構”也通過情感治理彰顯鄰里溫度。在得知一戶家庭有買蔬菜需求的時候,“三組同構”小組的成員積極主動承擔起了定時為其買菜送上門的工作。
此外,在黨組織的帶動,“三組同構”成員的倡導下,居住在一個樓棟的許多居民互相分享口罩、酒精等物資,互相關心,并相互科普正確的防疫常識。江南新村共有2500多戶居民家庭,三個庫房清掃員在垃圾分類投放時間內,要與許多居民打交道,是個典型“高危崗位”。一位居民在得知清掃員口罩存量不夠的消息后,立刻將自己家里的口罩分給了清掃員。口罩隔開了居民臉上的表情,卻隔不開人與人之間守望相助的“心距離”。
依托“三組同構”這張“防疫網”,江南新村不止防了疫情傳染,更是主動送上了社區關懷,鄰里溫情在樓組間不斷凝聚和傳遞。
作者:顧一瓊 王宛藝編輯:王嘉旖責任編輯:單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