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屋:以人為本,因人而變(人人屋體現了什么)
講述人:楊浦濱江黨群服務站楊樹浦驛站人人屋站講解員 張蒨
整 理:本報記者 單穎文
“哪怕只是隔幾天來楊浦濱江,也一定會發現新變化。”
對張蒨而言,人人屋和楊浦濱江不僅是工作場所,也是家門口的好去處。她說,這片昔日的工業銹帶,正成為更多人愛來、常來的生活秀帶。“這里所有的變化,都是圍繞著人發生的。”
“人人屋如其名,人人建、人人享,是人民城市重要理念在基層的實踐和生動詮釋。”張蒨回憶說,2018年,人人屋作為首批楊浦濱江黨群服務站投入使用,這個特別的名字便叫開了。一方面,因為服務站外觀由木結構交錯搭建而成,形似一個個“人”字;另一方面,這個服務站的建設初衷,便是以人為本,打造能滿足市民游客多元化、高品質需求的新空間,推動城市基層治理的新陣地。
2019年11月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考察楊浦濱江時,首次提出“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重要理念。在人人屋這個開放式黨群服務陣地,總書記向服務站工作人員和居民詳細詢問這里開展基層黨建和公共服務的情況。
5年來,這里不僅成了市民游客在楊浦濱江的“打卡點”,也通過融入人大代表聯系點、“人民建議直通車”平臺等功能,讓人們的“金點子”成為助力人人屋提升、賦能楊浦濱江發展的“金果子”。
站點景點“串珠成鏈”
楊浦濱江是中國近代工業文明的發源地之一,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譽為“世界僅存的最大濱江工業帶”,并入選我國首批國家文物保護利用示范區。曾經的濱江岸線碼頭林立、工廠密集,隨著產業結構調整,老廠房被閑置廢棄,如何煥新發展成了亟待解決的問題。
2017年,黃浦江兩岸45公里濱水公共空間貫通開放,以人人屋為代表的濱江黨群服務陣地陸續涌現。人人屋自運營以來,全年無休,配備專業解說員,涵蓋便民服務、休憩交流、閱讀體驗等功能。便民服務設施不斷升級,既有直飲水、微波爐、無線網絡、充電器等日常所需,也有血壓儀、握力器等醫療保健設備。
這里的全息數字沙盤、微型圖書館,讓人們更方便快捷地觸達楊浦的百年革命史與工業史。“七一勛章”獲得者黃寶妹等先進典型不定期受邀來此講述紅色故事。此外,濱江留影明信片、時事播報、知識在線競答等互動體驗以及“行走濱江黨課”等,都讓越來越多市民游客來到人人屋,其中不只有白領、居民、學校師生、“兩企三新”員工,甚至還有國外賓客的身影。
如今,在5.5公里長的楊浦濱江岸線,人人屋這樣的黨群服務站點已從最初的3個發展到如今的10個,從濱江起點一直延伸至共青森林公園,形成了黨群服務體系:秦皇島路碼頭站以傳承紅色基因為特色,雨水花園站以科普綠色生態為主題,電站輔機廠站集中展示楊浦百年大學、百年工業、百年根脈、百年市政的發展變遷……人們每步行六七百米,就能走進一間基礎設施齊全的黨群服務站歇歇腳,為身心“充電”。
人人屋周邊景點也“串珠成鏈”,功能更完善:在楊浦濱江人民城市建設規劃展示館,可以看到楊浦濱江的前世今生,也能見證舊改、城市更新為上海注入的發展活力;在綠之丘,可俯瞰濱江美景,也可觀摩互聯網大廠推出的特色產品,參加親子活動;在世界技能博物館,能了解技能人才成長故事,也能體驗全息投影、人機交互、裸眼3D等前沿科技……還有建設中的古船博物館、濱江圖書館等,為這片區域增添更多魅力和活力。
人人共建人人共享
“觀眾喜歡互動式參觀,這面玻璃墻前會再裝一塊觸摸屏;靠墻的長條座椅會包上軟墊,坐著更舒服;水斗和飲水機會挪到一邊,動線更合理……”這幾日,人人屋內正在裝修,張蒨“劇透”了不少新變化。這些變化,大多來自市民游客給人民意見征集平臺的留言。
近兩年,人人屋還開通了“人民建議直通車”平臺,聯動鄰近單位的黨代表、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圍繞民生實事項目、濱江規劃發展、基層社區治理等,面對面聽取人民群眾的意見建議。值得一提的是,人人屋的一些新功能,也匯聚了多方資源力量,不斷豐富完善,實現了人人共建人人共享。
張蒨感到,人民城市不僅要實現城市為人民服務,還要讓每個人享有充分的參與權。她注意到,這幾年服務站收到的建議、意見越發細化,關注的人群也愈加廣泛,特別注重提升“一老一小”、殘障人士、養寵家庭等群體的體驗度。為此,人人屋周邊植被調整為低矮的花草,讓服務站更醒目更好找;附近的草坪辟出一片步入式廊道,方便人們親近自然,也方便殘疾車進出;濱江各處增加了指示牌,標明最近的出入口、衛生間、售賣機等,建筑導覽牌上也增加了盲文;植被豐厚的雨水花園站附近,拿出一整片草坪做寵物友好區域……張蒨和同事們為了服務更多人群,專門學了手語,“景點多了,游客多了,精細化服務和管理也得跟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