亳州古城鎮:黨建引領奔富路 日子越過越紅火(亳州市古城鎮發展)
來源:人民網-安徽頻道
昔日,安徽亳州譙城區古城鎮張橋村是個有名的貧困村。如今,這個貧困村“蝶變”成了一個“組織興、生態美、產業旺”的新農村。
提技能助跑增收致富
“是政府幫我參加免費就業技能培訓,才有我今天的成就。”2021年12月24日,古城鎮張橋村孫莊脫貧戶孫現金對前來走訪的村黨總支書記崔勁松和駐村工作隊隊長楊旭說。
昔日的貧困戶孫現金如今靠養雞脫貧致富。譙城區古城鎮供圖
孫現金因病落下雙腿殘疾,無法干重活。“現在政府免費提供就業技能培訓和免息小額信貸,你也參加培訓學門技術增加收入。”幾年前,村干部告訴他說。于是孫現金抱著試試的心理,在2018年參加了鎮里舉辦的就業技能培訓,并在培訓班里學會了斗雞養殖技術。村里幫助他申請了5萬元的小額信貸,鼓勵他依靠養殖斗雞走上致富路。經過不斷地學習和經驗積累,孫現金現在成了周邊有名的斗雞養殖老師,每年都能出欄三四十只斗雞,收入1萬多元。“現在我手里寬裕了,村里路也寬了,路燈也亮了,自來水通到家里,生活是越過越甜蜜。”如今,孫現金無論走到哪里都是笑瞇瞇的。
孫現金的變化只是張橋村脫貧戶的一個縮影。“每年我們都會安排六七名有勞動能力的脫貧戶,參加就業技能培訓,提高他們的生產管理能力,拓寬致富路,穩固收入,走共同富裕路。”張橋村黨總支書記崔勁松說。
據介紹,2015年,張橋村被列入貧困村,村“兩委”一班人緊緊扭住“守初心、擔使命、找差距、抓落實”不放,結合黨史學習教育,不斷提高自身黨性修養,增強為民服務的大局意識,致力于壯大村集體經濟。跑項目,找資金,先后上馬1500平方米的山羊養殖場、20畝的雙層陽光有機蔬菜大棚、34畝的蓮藕種植基地,增加群眾收入。直至2019年全村出列以來,村集體每年收入都在60萬元以上。
正在喂羊的李學蘭。譙城區古城鎮供圖
兜底兜出生活的希望
“沒有政府的兜底保障,我們這個家真的要散了。”張橋村路莊村民李學蘭一邊喂羊,一邊幸福地說。
2019年,李學蘭的家庭出現變故,婆婆、丈夫相繼去世,兒子又患了腦瘤。兒媳不堪重負,撇下8歲的孫女離開了這個家。家里只剩李學蘭一人在頑強地支撐著。“脫貧后政府通過‘四帶一自’特色養殖,幫助我家發展養羊。現在俺每年賣羊10多只,收入六七千元,土地流轉又能收入四五千元。”李學蘭感激地說。
“每年蓮藕種植和收獲時節,村里都會安排我到蓮藕種植基地里上班。一天100元的工資,一年又能收入三四千元。”李學蘭感謝政府給予的幫助和支持:“兒子現在吃藥報銷后,也花不了幾個錢。看著孫女上學,打打零工,喂喂羊,日子會越過越紅火的。”
徐長偉的有機蔬菜基地。譙城區古城鎮供圖
抓民生贏民心共同富
“現在貨車開到蔬菜大棚門口,就能直接裝蔬菜了,輕松多了!”在張橋村徐長偉有機蔬菜基地雙層陽光棚里,采摘花菜的脫貧戶柴慎英說。
家住張橋村大徐莊的柴慎英,常年在徐長偉有機蔬菜基地干活,每個月能掙一千多元錢。在這里,和她一樣務工的脫貧戶還有四五個。
據介紹,2020年張橋村種植大戶徐長偉流轉土地30畝,建設有機蔬菜基地時,村里生產路沒有硬化。一到下雨天,真是水一攤泥一攤,成了名副其實的“水泥路”。蔬菜采摘都是工人肩挑背扛地向外運,幾趟下來臉上身上都是泥水。
村里在了解這一情況后,立即著手聯系資金,投資10多萬元幫助蔬菜基地硬化道路,改善基地的生產條件。
“這兩年,村里根據群眾的意愿,利用一事一議資金、村集體資金以及上級補助資金,全面硬化了村道和生產路,安裝了太陽能路燈。升級改造了水電網。修建了大徐東、大徐北、李莊村的三座橋梁,徹底解決了群眾出行難和生產難的問題。”崔勁松介紹說,為了解決上學難的問題,村里又新建一所幼兒園,全面提升村小學和村衛生室的軟硬件設施,解決了群眾的后顧之憂,讓群眾一心一意撲到產業發展上。
在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上,張橋村始終堅持以黨建為引領,認真落實“一月一課一片一實踐”和“三會一課” 組織生活制度,提升村“兩委”人員的凝聚力、向心力、戰斗力,促進各項工作全面開展,著力解決群眾所急所盼所想問題。
近年來,在產業發展上,張橋村更是百尺竿頭更進一步,以村振興公司為龍頭,采用“公司 合作社 大戶 農戶”的模式,流轉土地3500畝,發展中藥材、辣椒、有機蔬菜等特色種植業。利用中央財政資金落地,新建一個占地13畝的黃牛養殖場。
“張橋村的變化,得益于‘堅持黨的領導、堅持土地集體所有制、堅持共同富裕’下,結合實際地尊重群眾、依靠群眾、宣傳群眾、發動群眾,激活了群眾的內生動力。”古城鎮黨委書記王冠感慨地說。
2021年以來,古城鎮在完善和落實各項防止返貧監測幫扶機制的基礎上,依托譙城區人社局對脫貧戶開展就業技能培訓,不斷提高脫貧戶的生產管理能力,達到增產增效增收。截至目前,對于符合“小額信貸”政策的70戶脫貧戶,落實金融扶貧貸款資金350萬元用于發展產業。為符合“四帶一自”特色種養業的91戶脫貧戶發放補貼40.298萬元,有效地鞏固了脫貧攻堅成果,助推了鄉村振興。(武廷凱 武清海 楊中勤 修秋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