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沉分包,打通基層黨建“最后一公里”(下沉包聯工作開展情況)
時隔8年之后,在機關待得好好的翟睿媛,來到洛陽市西工區第二實驗小學,當起了“掛職副校長”。
“剛開始來,確實有抵觸情緒,巡視、聽課,工作量增加了不說,主要是不太適應。”但幾天時間不到,翟睿媛就用“震撼”來形容自己的發現:學校環境優雅美麗,教師團隊協作意識強,工作推進扎實高效。她深切感受到基層教師的辛苦與快樂,開始覺得在學校工作特別好。
從“抵觸”到“接受”、從“痛苦”到“幸福”的心路歷程,不只是翟睿媛一個人的體驗。2020年5月,為了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戰斗堡壘作用和黨員先鋒模范作用,洛陽市西工區教體局率先實行機關二級機構“下沉分包”學校責任制,35名機關二級機構工作人員全部分包下沉到學校,入基層、貼民心、提建議,全面助力學校發展。
從“機關立場”到“基層立場”
為什么啟動機關二級機構“下沉分包”學校責任制?
“我們的黨建不是高高在上的,不是讓普通師生夠不著的。”西工區教體局局長李艷麗一言以蔽之。
抓黨建,就要在落細落小上下功夫。怎樣才能讓局機關的黨員干部深入基層,真正了解學校、了解師生,是李艷麗一直思考的問題。
“工作在基層,學習在基層,決不當‘走讀式’‘飛鴿式’干部,只有把自己作為學校一員,放低身段,用眼去觀察、用耳去傾聽、用心去感受、用愛去工作,才能在參與體驗的同時做好觀察、診斷、評估。”李艷麗坦言。
其實,早在2017年,西工區就已經有了探索,當時西工區深入推進“區管校聘”,推行機關、二級機構部門人員到基層學校進行掛職鍛煉,先后選派21名工作人員到學校掛職副校長,擔任教學行政管理工作,讓職能部門發揮好引領、指導和服務的作用。
“雖然已經有了先頭部隊,但我們看重的是‘全程’‘全員’,只有每一名機關人員都深度融入學校的環境建設、課堂教學、課程開發、學校管理,他們才能提升自身業務水平,與學校實際工作無縫對接。”李艷麗說。
責任在前,如何讓每一名機關人員都有動力參與其中?西工區教體局制定出臺了一系列措施。
首先,教體局班子成員與分包科室人員逐一談心,緊扣“強使命、找差距、明舉措、勇擔當”主題,希望每一名黨員都能發揮“進取”“拼搶”“攻堅”三種精神,提升政治站位,發揮黨員干部模范帶頭示范作用。其次,提出下沉分包工作人員具體要求,對于角色定位、工作內容、工作方式、工作紀律等方面作出明確要求,確保工作順利推進。最后,召開下沉分包人員培訓會,組織相關科室對學校工作進行解讀,全面提升業務素養。
“我們的目的只有一個,就是從機關立場到基層立場,從辦公室立場到教室立場,學會放低姿態、穩住心態、保持狀態,全程參與、深度體驗,與學校一道把學校發展好。”西工區教體局副局長李亞宏說。
為學校發展提供“第三只眼”
學校里來了“當官的”?
“下沉分包”啟動后,一些學校開始會有一點小顧慮。但這點小顧慮很快被打消。
“他們到學校不是去指手畫腳,而是要做好觀察員、督導員、戰斗員,當好參與體驗者、觀察服務者、經驗推介者。”李亞宏說。
對此,校長們最有發言權。
西工區紅山實驗小學校長張衛營告訴記者,下沉人員黃繼武的到來,非但沒有增加學校的負擔,反而給學校發展提供了“第三只眼”。
說起來,這確實是一件平平無奇的小事。在值班中黃繼武發現,早上許多學生來校后都會與校長、老師打招呼,但和家長打招呼說“再見”的并不多。
“咱們天天待在學校,很多事習以為常,但這些事的背后確實隱藏著教育契機。”張衛營說。
兩人一商量,這不就是一堂很好的思政討論課嗎?這節課的主題就是“讓孩子如何表達愛”。
回望當初,每個下沉人員都是帶著滿滿當當的任務來到學校的。
“不斷清零,調整自己的心態;協助學校建構標準,調整師生的狀態;參與學校管理,一同營造安靜的學習環境;調整工作方式方法,率先垂范,共同見證學校的每一個變化。”下沉到洛陽市27中的邵珊珊說。
記者看到,每一個下沉人員都有自己的工作臺賬,細致到每周去多少次學校,聽多少節課,乃至教室的綠植需要更換、樓梯扶手松動需要加固等。
而這正是西工區教體局要求的日反饋、周匯總、月研判、末評估制度。按照要求,下沉人員每天要將發現的問題及時在學校教師群中呈現反饋,每周將工作情況匯總表包括發現問題、商定措施、整改成效等及時上報西工區教體局辦公室;局辦公室每月組織全體下沉人員圍繞工作開展情況、感受體會、后期打算等進行專項研判;下沉期滿后還要進行考核評估。
“負責任地說,‘下沉人員’起到了引領作用、督促作用,讓我們的學校變得更好了。”洛陽市26中校長盧躍華告訴記者。
下沉沉出好作風
“深入課堂走進學生,與學生待在一起,內在的秩序感不斷形成,不但在思考作為一名教研員能為學生做些什么,還不斷嘗試改變提升自己,爭取在下沉期間發揮更大的作用。”下沉到芳林路小學的王凱說。
“感受到區域均衡發展給農村學校帶來的巨大變化,同時一直在思考如何進一步加強學生思想政治建設。”下沉到紅山一中的孫新有說。
“及時溝通、盡快熟悉、盡早進入狀態,感覺自己是累并快樂著。”下沉到上陽小學的王立新說。
一個多月的下沉經歷,每一個“下沉干部”都感受到了自己的變化,學校的變化,區域教育的變化。
談及這一點,西工區教體局師訓辦負責人王向芬最有感觸,在今年5月正式啟動下沉之前,她其實已經在學校工作了3個多月,但這次下沉,她直言在26中是“徹底下沉”“沉進去,出不來”了。
原因非常簡單,她在這里找到了成就感。
“可能因為面臨升學壓力,26中對環境文化方面不是很關注。”王向芬坦言,而這恰好是自己的研究方向。她先是找到校長,然后與學校班子成員、任課教師共同探討,很快形成了一個環境優化方案。
用一周時間完成“從成人立場到兒童立場,為孩子提供有準備的環境”的專題培訓,用三周時間完成學校的班級墻壁文化構建……那段時間,王向芬只恨自己沒有三頭六臂,渾身有使不完的勁兒。
“特別高興,用自己的所學給學校和教師帶來了改變,我從來不認為自己是‘行政人’,我們就是學校人、教育人。”王向芬思考著返崗后,如何通過教師培訓、家長培訓等方式,全面提升中學教學質量。
而這正是李艷麗的想法。下沉有時限,發展無時限。接下來,李艷麗正在考慮讓機關、二級機構人員與學校副校級以上人員輪崗交流形成常態化機制。
“黨建引領,服務為先,只有堅持工作重心向基層下移,把更多資源、服務、管理放到基層,才能把黨建服務延伸到‘最后一公里’,才能真正助力學校實現更好的發展。”李艷麗說。
《中國教師報》2020年07月01日第2版
作者:本報記者 康 麗 黃 浩 褚清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