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鎮”興西陽,廣州駐鎮幫鎮扶村工作隊三年幫扶記(廣東省駐鎮幫鎮扶村工作方案)
“去年本來就打算不干了,草都比人高,你看,現在這片葡萄園起死回生了。”仲夏,在梅江區西陽鎮雙黃村,種植戶李忠明穿梭于葡萄園里,忙碌著剪下一串串晶瑩剔透的葡萄。“多虧了西陽山水文旅公司與工作隊的幫助,我的葡萄不愁賣了。”
李忠明口中的工作隊是廣州駐梅江區西陽鎮幫鎮扶村工作隊(下稱“工作隊”)。2021年7月,廣州市政府辦公廳牽頭會同廣州市直機關工委、廣州空港委、市殘聯、廣州建筑等5個單位組團幫扶梅江區西陽鎮鄉村振興。
工作隊深入西陽鎮各村(社區)開展調研。受訪者供圖
促成世界500強企業與西陽鎮開展合作,打造梅州首個鎮級鄉村振興服務中心,推動西陽農產品對接大灣區市場……三年來,工作隊圍繞“五大振興”,落實“四個不摘”,聚焦“守底線、抓發展、促振興”三個目標,建成“兩公司、一中心”,為西陽鎮鄉村振興工作高質量發展打下了堅實基礎。
強黨建
村里來了個“引路人”
“駐鎮幫扶三年以來,工作隊以黨建為引領,積極配合鎮黨委、鎮政府各項工作安排部署,攜手開展‘5 N 30’基層黨組織結對共建活動,積極推進產業幫扶、消費幫扶、就業幫扶、技術幫扶等各項幫扶措施落地見效。”提起工作隊,西陽鎮黨委副書記余苑梅為其開展的基層黨組織結對共建活動點贊。
入駐西陽鎮以來,工作隊創新幫扶工作舉措,組團單位與西陽鎮各村(社區)黨組織構建“5 N 30”共建模式。“5”是指廣州市派駐西陽鎮幫鎮扶村5個組團單位。“N”是廣州市派駐西陽鎮幫鎮扶村每個組團單位所屬N個黨組織,“30”是西陽鎮30個村(社區)黨組織。
“目前工作隊的5個組團單位已有48個黨支部與西陽30個村(社區)黨組織結對共建。”工作隊隊長劉大志介紹,通過以共建促黨建,以黨建促振興,該模式形成了“幫扶單位與被幫扶單位、前方與后方”聯動,構建起“五同五共”工作格局。
工作隊入戶走訪慰問困難群眾。受訪者供圖
廣州市政府辦公廳下屬黨支部組織廣之旅實地調研,初步將林風眠紀念館、北聯村(紅色村)列入梅州紅色文化3天游精品線路;空港委下屬黨支部為白宮社區捐贈價值約4.5萬元辦公設備;廣州市殘聯下屬黨支部針對社區工作人員開展2次心理知識線上培訓,慰問困難黨員58名;廣州建筑集團下屬黨支部出資18萬元捐建了桃坪村赤樹坪黨建廣場……通過構建“黨建 鄉村振興”工作新格局,被幫扶單位與幫扶單位之間密切聯動,凝聚起鄉村振興的強大合力。
“工作隊來了之后,我們村子變化很大,基礎設施完全大變樣。”工作隊選派1名隊員擔任筀竹村駐村第一書記,幫助村里把鄉村振興“施工圖”變成“實景畫”,如今的筀竹村成了當地遠近聞名的“網紅村”。
“筀竹村生態資源好,風景秀麗,我們主要是強化村內基礎設施建設,通過筑巢引鳳,幫助村里引進企業,做強文旅產業。”工作隊隊員、筀竹村駐村第一書記曾劍平介紹,工作隊投入310萬元,幫助村里打造了停車場、污水處理廠等配套基礎設施。與此同時,推動筀竹村成立“強村公司”,發揮資源整合優勢,使農村資源得到更合理的配置和利用,帶動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
“剛來的時候,筀竹村村集體經濟收入只有7.68萬元,2023年,村集體經濟收入已經突破60萬元。”曾劍平表示,接下來,工作隊還將為村里建設公共洗衣房,補足產業發展短板。
距離筀竹村十多公里外的清涼村,也因駐村第一書記的到來,產業發展越來越旺。清涼村是西陽鎮茶葉專業村,也是該鎮經濟薄弱村。工作隊選派隊員黃智勤擔任駐村第一書記,建強村“兩委”班子,推動強村富民產業發展。
“清涼村主要以生產綠茶為主,我們也經常組織茶企出去珠三角參展,收到反饋,綠茶的消費群體受眾面較窄,所以這幾年也在推動清涼村的茶農制作紅茶、烏龍茶等品種。”黃智勤介紹。
在工作隊推動下,目前,清涼村成立了由村經聯社控股,村集體占股67%、村民占股33%的強村公司。黃智勤表示,強村公司將致力于推動茶葉統一生產、統一加工、統一品牌,做強茶產業。
辦實事
殘疾人家庭有了穩定收入
“鄉村困境兒童很難擁有那么多書籍,也很難有機會參加那么多活動,鄉村書屋為他們開拓視野、增長知識、豐富生活提供了很好的平臺。”在西陽鎮移民新村社區,社工肖敏正在鄉村書屋整理著書籍。
書架上,堆滿了一摞摞的書籍。2023年5月21日,梅江區西陽鎮移民新村社區“書和遠方”鄉村書屋正式揭牌啟用。廣州市直機關工委發動機關黨員志愿者捐贈圖書300冊,為當地30名困境兒童代表捐贈學習用品。
“今年暑假我們計劃組織鄉村困境兒童外出開展傳承紅色文化活動,目前存在資金難題。”在走訪中,工作隊隊員林志彬聽完肖敏的話,隨即表態,“你們有什么困難,提出來我們幫忙解決。”
針對入戶收集的需求清單和普遍反映的困難問題,通過精準幫扶解決問題,是工作隊入駐西陽鎮后堅守的信條。
西陽鎮共有834名殘疾人,脫貧戶373戶中就有160戶是殘疾戶。“我們在走訪過程中就聽到有些偏遠地區的殘疾人反饋他們需要助聽器、輪椅等醫用器材,我們收集到他們的需求后,協調后方組團單位聯合屬地殘聯開展愛心助殘活動。”林志彬介紹,目前,工作隊已連續三年為西陽鎮131名殘障脫貧戶發放了一批適配輔具、智能語音電飯煲、微波爐等,及時把黨的溫暖送到群眾心坎上。
“我們反饋需要一些辦公設施,方便更好開展工作,工作隊也很快幫我們解決了難題。”西陽鎮社區康園中心社工戴婷婷指著墻上的一張照片介紹,去年工作隊還捐了200箱食品,分發給全鎮殘疾人、困境留守兒童等特殊群體,“他們都很意外,也很開心。”
通過深入踐行“四下基層”工作法,三年來,工作隊走訪發現并解決了一批群眾急難愁盼的問題。看到西陽鎮莆蔚村榕樹橋每逢雨季大水漫橋,嚴重影響了百姓出行,工作隊動員社會力量捐贈100萬元重建專項資金;看到西陽學校小學部學生過馬路存在安全隱患,工作隊聯系單位捐建交通燈,保障了家長學生的安全;走訪得知江子上村村民夜里出行難,捐贈110盞路燈,點亮村民安全出行路……在工作隊的推動協調下,一件件民生實事辦到了群眾心坎里,彰顯了廣州對梅江區的傾情幫扶。
與此同時,圍繞“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中的“鞏固”“拓展”兩個關鍵詞,三年來,工作隊樹立底線思維,把防止規模性返貧作為頭等大事,積極協調各方資源,自籌各類幫扶資金668.96萬元,其中106.8萬元用于慰問脫貧戶,對373戶脫貧戶859人開展常態化監測,持續跟蹤收入變化,通過入戶走訪、數據比對進行動態核查,確保做到早發現、早干預、早幫扶。
“我們設立了‘6·30防返貧基金’,對24戶突發意外脫貧戶給予及時幫扶,同時動員社會力量籌集20萬元助殘戶裝光伏專項補貼,10戶殘疾人家庭因此受益。”林志彬介紹,通過屋頂光伏,每戶殘疾人家庭每年可增加8000元左右的穩定收入。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在工作隊協調下,廣州市殘聯還為西陽鎮殘障人士開展職業技能線上培訓,開辦短視頻直播技能培訓班。“產品介紹、拍攝技能等干貨,能讓參加培訓的殘障人士通過學習提升自身技能,將來有機會可以從事網絡帶貨、農產品電商銷售等職業,增加一些家庭收入。”林志彬說。
促發展
推動成立鎮村“抱團”企業
“以前農戶種的農產品都是自產自銷,價格低不說,還容易滯銷,現在有了山水文旅公司,由公司負責銷,農戶負責種,打出統一的品牌,農戶更有信心。”西陽鎮雙黃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李俊均介紹,2023年,梅州市西陽山水文旅有限公司幫助村里農戶銷售了葡萄5000斤、柚子1萬多斤。
李俊均所說的山水文旅公司是梅州市首個鎮村“抱團”集體企業,是工作隊立足西陽實際、推動打造西陽特色產業的生動一筆。
工作隊到西陽鎮塘青村調研柚子產業發展。受訪者供圖
為何要成立鎮村“抱團”企業?劉大志介紹,工作隊進駐西陽鎮后,走訪該鎮各個村(社區),發現該鎮除了茶葉種植具有較大規模,其他農產品普遍存在種植規模小、分布散,銷售沒渠道、沒平臺、沒品牌等難題。
如何破解西陽鎮農業大而不強的發展困境,拓寬群眾增收渠道?2023年,工作隊協助鎮政府推動西陽鎮經濟聯合總社和26個村股份經濟合作聯合社共同出資800萬元,成立了梅州市西陽山水文旅有限公司,形成“鎮黨委 各村黨組織 公司黨支部”的發展格局。
靈芝片、苦瓜干、金花茶……走進位于梅江區西陽鎮鄉村振興服務中心首層的農特產品展示中心,來自各村的農特產品整齊地擺放在展架上。
“我們通過整合轄區內的農產品,打造了‘西陽美品’‘西陽八珍’等系列特色農產品品牌,以銷促產,有效帶動村產規模化、產業化發展。”梅州市西陽山水文旅有限公司董事長李敏娜介紹,在擴大銷售渠道上,目前西陽山水文旅公司與工作隊黨支部結對共建,發揮工作隊的資源優勢,打開粵港澳大灣區銷售市場。
“通過工作隊牽線搭橋,目前我們與近20家單位、企業建立了農產品供銷合作。同時,我們運用互聯網思維,通過‘農博會’線上直播、廣州市第三屆直播電商節空港專場·西陽鎮直播間推介西陽特色農產品,開拓農產品銷售新渠道。”李敏娜介紹。
產業振興是鄉村全面振興的基礎和關鍵。除了推動西陽鎮成立西陽山水文旅公司,工作隊還發揮資源優勢,推動廣州建筑集團下屬廣州市第三市政工程有限公司、廣東梅江控股集團有限公司、梅州市西陽山水文旅有限公司分別出資60%、20%、20%,成立了梅州市廣梅建設有限公司。該公司注冊資金4000萬元,擁有市政總承包二級以及勞務資質,將以工業收益反哺農業生產,這是廣東范圍內世界500強企業與鎮一級政府的首次“牽手”合作。
“成立梅州市廣梅建設有限公司的目的,就是要把產值、稅收、就業留在西陽,以項目興產業、延鏈條,以產業促就業、保民生,讓西陽百姓就業有路、增收有門、致富有望。”劉大志介紹,西陽鎮地處城鄉接合部、水源保護地,全域是禁養區,人均耕地不足1畝,農業產業發展嚴重受限。為此,工作隊因地施策,確立了“以工補農、工農融合”作為產業幫扶、助力全面振興的“突破口”,以“兩公司”為抓手,制定“政府和百姓”“鎮和村”利益聯結機制,有效帶動村集體經濟收入、農戶收入實現“雙增收”。
據統計,2020年西陽鎮23個村集體年收入不足10萬元,其中有13個村年收入在6萬元以下。工作隊進駐后,2023年,西陽鎮各村集體經濟收入全部達到10萬元以上,7個村超過15萬元,4個村超過20萬元,6個村突破30萬元。
■一線實踐
“五同五共”幫扶法
繪就鄉村振興新圖景
三年來,廣州駐梅江區西陽鎮幫鎮扶村工作隊組團單位堅持黨建引領、因地制宜,突出重點、精準施策,發揮組團優勢,統籌資源力量,形成幫扶合力,做到“五同五共”,譜寫了西陽鎮村美人和、產興民富鄉村振興新篇章。
一套機構同頻共振
成立幫扶西陽鎮鄉村振興工作領導小組,廣州市政府秘書長、辦公廳主任為組長,各組團單位主要領導為成員;建立協調聯絡組,廣州市政府辦公廳分管領導為組長,組團單位分管領導、聯絡員分別為副組長、成員;辦公室設在廣州市政府辦公廳機關黨辦。
一個計劃同抓共管
在各組團單位提出計劃任務基礎上,廣州市政府辦公廳牽頭制定,經領導小組聯席會議、組團單位黨組(委)會議討論通過,明確責任分工、時間節點、具體舉措,形成年度幫扶計劃,建立“一把手主管、分管領導主抓、職能部門主辦”的工作責任體系,“一盤棋”統籌實施幫扶工作。
一條底線同心共守
健全防返貧動態監測和幫扶機制,落實“四個不摘”,自籌各類幫扶資金668.96萬元,其中106.8萬元用于慰問脫貧戶,會同鎮政府入戶慰問脫貧戶4648人次;“穿針引線”落實消費幫扶,發動工會采購雜糧、蜜柚等農副產品共計500余萬元;同時搭建直播間,對接電商平臺、幫扶館等,推動西陽鎮農副產品“出村進城、出山入灣”,多舉措牢牢守住不發生規模性返貧底線任務。
一項舉措同題共答
創新幫扶工作舉措,組團單位與西陽鎮各村(社區)黨組織構建“5 N 30”共建模式,充分發揮組團單位各支部資源優勢,采取“一對一”“多對一”共建形式,搭建黨建共建平臺,以共建促黨建,以黨建促振興。
一個平臺同力共建
組團單位和西陽鎮政府共同出資100萬余元,將一處500平方米的廢棄辦公場所改建為集“黨建宣傳、產業發展、展銷帶貨、服務辦事”四位一體的梅州市首家鎮級綜合服務平臺——西陽鎮鄉村振興服務中心。推動成立梅州市第一個鎮村“抱團”集體企業——梅州市西陽山水文旅有限公司。推動梅州市西陽山水文旅有限公司和廣州建筑集團成立了全省第一個鎮級政府與“世界500強”合資公司——梅州市廣梅建設有限公司。
來源 南方日報、南方
記者 魏麗文
【作者】 魏麗文
【來源】 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南方 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