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治”融合 文脈傳承 古村治理的“諸葛妙計”(三治融合鄉村)
來源:環球網
八卦奇村,華夏一絕——這是蘭溪市諸葛鎮諸葛村的美譽。
如許多人所知,諸葛村有700多年歷史,是全國諸葛亮后裔最大居住地。卻又有許多人不知,這個有著2786人的村子,20年來“矛盾糾紛不出村”,令人好奇。
現象背后有原因,諸葛發展有妙計:“人人都是文保員,人人都是受益者”的模式,建立了“村”“民”利益共同體,找到了保護和發展的平衡點;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發揮了鄉村治理最大能量,有力激發基層發展活力;文脈傳承,有效激活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生命力,增強家國情懷。
自治為基 激活內生動能
諸葛村以明、清建筑為主,現有保存完整的明清古民居及廳堂200多處。該村以鐘池為核心,八條小巷向外輻射,形成內八卦。行走村中,只見弄堂縱橫交錯、緊密相連,恍若進入一座迷宮。
1995年,諸葛村在全國率先對古村進行整體保護,通過政府支持、自己集資、銀行貸款等方式,對1.5平方公里古村落進行全面修繕、保護。1996年12月,諸葛村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該村的“文保事業”拉開大幕。
2月26日上午,天氣晴好,諸葛敏和諸葛品彪穿梭在大小弄堂,走進一座座古建筑,他們分工明確,一人縱觀房子有無變形、損壞、開裂,一個人細觀房子有無明火、電線是否老化。
諸葛敏和諸葛品彪是諸葛村村民,兩人都是村里的文保員,為老房子“體檢”是他們的日常工作。“村里有古建筑保護文物本體159幢,歷史建筑60幢,每天都要檢查,每月一個輪回。”諸葛敏已成為村里的“活地圖”,對各建筑物的點位了如指掌。有一次,一老房子出現明火,他騎著電動車不到2分鐘就趕到了,將事故苗頭消滅在萌芽狀態。“不能讓先人留下的遺產毀在我們這一代人手上。”如今,諸葛村村民都有這樣的護村理念。
這是諸葛村開展自治的一個縮影。“村域面積2.3平方公里, 村集體建筑4.5萬平方米,經營戶118戶,本地村民加外來人口近3000人,這樣龐大的體量,必須充分發揮村民自治力量。”諸葛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諸葛坤亨說,村里特別重視發揮黨員干部的先鋒模范作用,以及村民的主體作用,既讓村民參與古建筑的安保、維護、修繕工作,又讓他們參與餐飲、民宿、文創等文旅融合發展工作,讓大家切身感受“保護有我,發展有我”,激發他們參與古建筑保護利用工作的積極性、主動性。
諸葛村堅持黨建引領文物保護,由村黨總支牽頭,統合全村53名60周歲以下黨員,建成10支文史保護黨員小分隊,并做深做實“黨員聯系戶”制度,示范帶動全體村民參與文物保護。
同時,建立“百姓護寶團”,為每幢文物建筑配備網格員、安全員。除了古建筑,黨員干部村民還認領包干花草樹木。諸葛敏包干的是天一堂區域,一棵高大的銀杏樹上掛著一個寫有他名字的木牌子,“我經常要來轉轉,看看綠植生長情況,檢查公共設施和衛生情況。”
隨著文物保護的深入,諸葛村還建立了古建筑修繕隊,隊長馮水根說,“隊員都是諸葛村人,年年修古建筑,都已經修出感情了。”古建筑修繕要求極高,既要考慮建筑整體布局、原材料使用,還要有一手復原老工藝的功夫,實現古建筑的“修舊如舊”。在經年累月的修繕中,這支隊伍在時時保護諸葛村古建筑的同時,還獲得古建筑修復一級資質。
法治為綱 筑牢治理底線
每年年底,諸葛坤亨都有一個自我加壓的任務:考慮次年發給村民的普法掛歷里要嵌入什么內容。“2025年普法掛歷,節選了2024年11月8日修訂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今年3月1日起施行。”他說,文物保護,守法第一。
自2002年開始,諸葛村每年給村民送普法掛歷,并將法律政策、村規民約、環境治理、旅游管理條例等內容“植入”其中,推動普法工作更加深入人心。
諸葛鎮黨委書記徐冬超表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工作的基礎在基層,“20多年來,諸葛村高度重視基層法治建設,以法治思維推進村莊全面發展,打造了‘諸葛樣板’。”
辦事依法,遇事找法。諸葛村將《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融入到村規民約之中,并通過多種形式將其寫在墻上、印成折頁、張貼在宣傳欄內,強化“人人是文保員”的法律意識。同時,與居住在古建筑內的村民簽訂保護責任書,在使用、保護、維修等方面作了規定,實施掛牌保護。
心中有法,行之有矩。諸葛村二十年如一日堅持普法,不僅推動村民更加知法懂法,還進一步提升了外來經營戶的守法意識。來自上海的劉振普與朋友合伙在諸葛村開了一家“誡子書院民宿”,古色古香,舒適宜人。“我們嚴格按照文物保護相關法律,不能動的地方絕對不動,保持修舊如舊。”因此,民宿的天井四周沒有安裝任何設施,樓道還是窄窄的,窗戶還是小小的,卻也別有一番味道。他說,村里的文保員會定期上門檢查,大家一起共同努力將這份文化遺產保護好、利用好、發展好。
不僅在文物保護上守法,諸葛村筑牢法治底線還體現在方方面面。比如,重大事項決策流程全部公開,決策性和重大事項經黨員大會討論,再由村民代表大會討論表決通過,保障村民知情權與監督權。又如,村里所有收支在每月主題黨日上公開“唱賬”,做到陽光透明,讓群眾放心。
心中有法度,行為自端正。2002年以來,諸葛村先后獲省級廉政文化教育基地、浙江省民主法治村、全國民主法治示范村等榮譽。
德治為魂 凝聚精神力量
陽光四射,春天的風有了絲絲暖意,吹皺了池塘的水。漫步諸葛村,文化氣息撲面而來,家家戶戶門上張貼的春聯也如春風,讀之沁人心脾——
“名垂百世出師表,福澤千秋誡子書。”“承先祖高風亮節,看兒孫美德良才。”“先祖遺風傳百世,后裔遠志繼千秋。”“不忘初心承偉業,擔當使命展宏圖……”
德治,是一個古老而深邃的理念,在社會治理中發揮不可或缺的作用。諸葛村依托深厚的傳統文化底蘊,以守正創新的正氣和銳氣,賡續歷史文脈、譜寫當代華章,打造道德實踐與鄉村治理的良性互動新模式。
涵養守正之道——
在諸葛村,小至四五歲兒童,大至耄耋老人,幾乎人人都會背《誡子書》,其中的名句 “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更是深入人心。在鐘池北側大公堂大廳正壁上,《誡子書》全文高懸,這是諸葛亮對垂髫小兒的教誨,也是諸葛村世代百姓修身立世的道德規范之一。“在這里工作兩年,我也全文會背了。”保安胡惠松說,優秀傳統文化具有教化意義,“我覺得自己的精神境界越來越高了”。
諸葛村還投資150萬元建設以“永遠的家訓”為主題的家訓家規館,強化德治育人功能;設立家族文化傳承教育展示館,創辦“諸葛村鄉土文化館”,加強全體村民“忠、孝、仁、義、禮、智、信、廉、勇”的優秀傳統美德思想宣傳教育;以每年的諸葛亮后裔祭祖活動為契機,開展讀、誦、寫、唱、演《誡子書》民俗活動;賡續中醫藥、商業、三國等文化,創辦鄉土文化館、農耕文化館、廉政文化館、中藥文化館等。
記者獲悉,“家族文化傳承教育展示館”獲評“省級廉政文化教育基地”,公益宣傳片《廉潔,讓生活更美好》獲全國優秀廉政公益廣告一等獎;諸葛村被評為全國中小學生研學實踐教育基地,每年有數萬名學生來到諸葛村參加研學活動。
推動創新發展——
諸葛村充分開發利用傳統文化優秀基因,打造出越來越多的文旅IP,以諸葛智圣文化、三國文化為主題的羽毛扇、孔明鎖,遠銷全國各地和東南亞地區。同時,豐富旅游業態,因地制宜培育“民宿 文創、民宿 農產品、民宿 美食、民宿 康養”等新型業態。今年春節,村里共接待游客15.2萬人次,同比增長396.9%。
位于諸葛村上塘邊的“諸葛來八卦”店文藝范十足,既有地域特色濃郁的文創用品,又引進中藥養生茶等,頗受年輕人青睞。“這款定制的諸葛村冰箱貼很好賣,中藥養生茶也不錯,多的時候一天賣200杯。”店員方麗說,在這里工作近半年,越來越喜歡諸葛村,“村民熱情友好,時不時送點好吃的好用的過來,沒有把我當外人。”
鄰里和睦,相處融洽,是許多外來經營戶對諸葛村的共同印象。“村民之間少有爭吵,即便因為小事引起不愉快,也是三言兩語就能說和。”諸葛村調解員諸葛立軍說,一年到頭,需要雙方寫下調解協議書的不會超過5次。此前,諸葛村設立“村民說事室”,主要用于解決矛盾糾紛等,已經很久沒有開門。
“我嫁過來快60年了,日子越過越好,60歲以上老人每月能從村里領到兩三百元生活補貼,還免費享受農村養老保險、醫療保險、火災意外險等福利,真的很幸福。”80歲的邵徐娟住在下塘路4號,幾步之外便是微波粼粼的下塘。
每天,邵徐娟和丈夫都要拿面包、米飯喂養塘里的魚,只要夫婦倆一出現在池塘邊,大量魚兒就會齊刷刷游過來,拍打水面,歡騰跳躍,泛起一圈圈漣漪,畫面甚是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