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田街道:攜手童行 共筑兒童友好型社區新篇章(打造兒童友好社區)
近年來,深圳市光明區馬田街道積極探索兒童友好社區建設,聚焦兒童視角,全面整合社區資源,致力于打造政策友好、服務貼心、空間童趣的全方位、多層次兒童友好環境。
資源整合,構建全方位兒童服務體系
為構建全方位兒童服務體系,馬田街道成立了專項工作領導小組,由街道婦聯牽頭,通過深入調研和多方研討,成功整合了街道內外的慈善基金會、學校醫院、愛心企業和社會團體等多渠道資源,共同參與兒童友好社區的共建共營。
根據兒童多元興趣發展需求,馬田街道充分發揮黨建帶團建作用,積極鏈接教育體育類資源,廣泛引入專業力量,拓展社區家長學校、科普教育基地、職業體驗基地、戶外游學基地等兒童活動陣地,構建普惠性的兒童服務保障體系。截至目前,街道已開展兒童服務系列活動500場,服務兒童達10萬人次。
小候鳥夏令營
在此基礎上,街道各社區深度挖掘兒童需求和特色,因地制宜地打造兒童友好服務品牌,在兒童議事、父職教育、益智培訓、文化傳承、環保志愿、愛心教育等多個領域,涌現出覆蓋一批批居民、喜聞樂見的兒童服務品牌,共同實現“童行馬田 童享未來”。
空間優化,打造童趣盎然的兒童活動陣地
馬田街道充分利用“基層治理小分格”現有資源,依托社區醫院、學校、公園和黨群服務中心等設立多個兒童專屬空間,以“微空間”視角進行適兒化微改造和精提升,建成具有游戲、閱讀、手作和兒童議事會等功能區的兒童特色服務空間。
醒獅培訓活動
利用兒童放學、寒暑假時間,各社區積極開展“愛心寒暑假”作業輔導、“樂構天地”兒童樂高益智培訓課程、“青少年野外課堂”趣味活動、“閱讀伴成長 書香潤心靈”繪本閱讀,以及“智慧爸爸領鮮記之親子父職”教育項目等親子活動。
石圍社區組織開展“傳承成長”主題活動,結合傳統文化與民俗,通過開展“童”享非遺魅力、童“箏”相伴、墨香浸童心、親子食育坊等系列活動,讓兒童深刻體驗傳統文化,提高文化藝術素質,增強親子交流,推動文明家庭建設。
合水口社區創新融合醒獅文化與武術精髓,打造“少年當自強”醒獅武術品牌活動,培養少年們堅韌不拔、自強不息的精神風貌,曾獲得光明區2023年度“民生微實事”創新口碑獎。
石圍社區組織兒童參觀耕隱麥公祠
此外,馬田街道還在家庭(兒童)步行范圍內建設了可負擔的普惠性幼兒園和托育機構,并設有不少于200㎡的社區兒童室內外活動空間。目前,馬田街道已擁有市級兒童友好實踐基地3個、區級兒童友好實踐基地、學校和幼兒園等共5個,為兒童提供了豐富的活動空間和教育資源。
兒童議事,構建兒童融入社區治理新模式
馬田街道攜手社區,創新性地推出兒童主導型“社區”活動,積極搭建開放的意見征集與協商對話橋梁,鼓勵兒童參與社區建設,以“童聲”推動社區“共建共享”。
街道創建成立南莊社區“孺子觀察團”,在社區工作中引入“一米視角”,組織開展公益慈善宣傳義賣、自編自演《包拯斷案》情景劇宣傳未成年人保護法、“我的家園我來守護”等兒童參與實踐活動。
街道還通過“童心攜家”模式,以“小手拉大手”的方式,帶動家庭深度參與社區治理,攜手打造兒童友好型社區環境,助力和諧社區與幸福家庭建設。
孺子觀察團自編自演情景劇《包拯斷案》宣傳《未成年人保護法》
此外,馬田街道憑借“兒童議事會”“兒童心聲箱”等平臺,讓小小議事員圍繞社區環境、兒童安全、文化活動等開展調研活動,定期收集建議,討論社區熱點問題,積極培養孩子們成為社區治理的“小助手”,進一步增強兒童的社會責任感和社區“主人翁”意識。
在“將圍社區大榕樹廣場升級改造”兒童議事會中,小議事員們紛紛繪出自己心目中的公園,公園設計師也結合小議事員的想法,最終采納在廣場中設置搖搖馬、親子蹺蹺板等建議,并選用紅藍色系,突出鮮明有活力。改造后的廣場,成為了一個效果美觀、設施齊全、使用安全、配套全面的休閑運動社區公園,為兒童和家庭提供休閑鍛煉、老幼共娛的場所,提供多元化服務,促進多年齡段兒童全面發展。
小小議事員集中討論社區治理照片
2023年,根竹園和石圍社區榮獲深圳市兒童友好社區稱號。2024年,合水口、馬山頭、薯田埔等其余八個社區也正積極參評,力爭成為兒童友好的典范。如今,兒童友好理念在馬田已深入人心。
接下來,馬田街道將繼續聯動多方,持續宣傳兒童友好理念,打造兒童友好空間,健全兒童友好機制,落實好兒童友好項目,共繪兒童未來美好藍圖。
文、圖丨于木子 吳清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