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溫百年黨史 – 夜校的燈光讓革命的烈焰更加興旺!(當時夜校心得體會)
編者按:今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為迎接黨的百年華誕,通過講述故事的方式,來傳播建黨百年以來出現在東營這片土地上的英雄故事。從一片片紅色印記中,共同感受中國共產黨百年發展巨變。
1926年,毛澤東在《國民革命與農民運動》一文中明確指出:“農民問題乃國民革命的中心問題,農民不起來參加并擁護革命,國民革命不會成功”;同年,毛澤東在為《農民問題叢刊》撰寫的序言中又指出“都市工人階級目前所爭政治上只是求得集會結社的完全自由,尚不欲即時破壞資產階級的政治地位,鄉村農民則一起來便碰著土豪劣紳大地主幾千年壓榨農民的政權”。毛澤東這一論點成為當時我黨策略性實用方案,但這一方案實施的一個必要環節就是喚醒農民的革命意識,使他們認識到自己的力量,認識到革命的必要和必勝的道理,因此農村地方黨組織的一個重要任務就是開展農民教育,講習所、夜校成為重要的教育組織形式。
劉集支部對這一點早已有了自己的認識。劉良才是一個頗具智慧的領導者,他早已謀劃出一個創辦農民夜校的系統方案,首先他以自己的影響力號召大家,自覺地學文化學知識,進而自1926年開始,連續三年在每年的冬春農閑時節集中辦夜校,他把自家場院里的三間草房收拾出來作為教室,院子歸整干凈作為校舍,動員有條件的鄉親湊來桌凳,學員自帶煤油燈,作為簡陋的學習設施。學員年齡大的三四十歲,小的十幾歲,大多來自劉集本村,附近村也有,每晚學習一到兩個小時。實行班級授課制,以當時小學課程為主體,把當時由省委帶來的文件刊物等時政資料列入重要課目。另外,增加農業科普知識、文體活動,如:學習革命歌曲、練習武術等,整個學習過程豐富多彩、喜聞樂見。
教員以劉英才等村里有學問的人擔任,劉良才有空也來上課,他雖然文化程度不高,但善于思考、善于分析,口頭表達能力較強,擅長把較為深刻的道理用通俗易懂的莊戶人語言清楚生動地表達出來。他除了課本知識外,更多的是講革命道理,講他所知道的國際、國內革命形勢,如“國共合作”、“北伐戰爭”“黃埔軍校”等等。每每他來講課學生們都很興奮,他用淺顯易懂、生動幽默的語言讓人們在不知不覺中受到教育和啟發。如他講到農民為什么要革命時,這樣講道:“現在的世道不改個樣子,窮人就難以改變貧困的命運,窮人家是走得快了攆上窮,走得慢了窮攆上,不緊不慢朝前走,撲通掉進窮窟窿,不改變世道,我們窮人家永無出頭之日啊。
劉集農民夜校成為劉集人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一件具有特殊意義的大事,每到開學的時候,人們相互轉告結伴入學。每到入夜時分,這座農家場院便會飄來朗朗的讀書聲和悠揚的歌聲。三間草房的窗欞間透射的黃暈的燈光為鄉村的夜晚增添生機和光亮。隨著夜校的開辦,村里的年青人開闊了思路,接受了新思想,紛紛表示愿意跟隨劉良才參加革命。
出品:“東營組工”融媒體中心
編輯:趙慧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