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七一-建黨知識科普(七一建黨節知識)
五四運動
五四運動,是1919年5月4日發生在北京的一場以青年學生為主,廣大群眾、市民、工商人士等階層共同參與的,通過示威游行、請愿、罷工、暴力對抗政府等多種形式進行的愛國運動,是中國人民徹底的反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的愛國運動,又稱“五四風雷”。
起因,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歐洲列強無暇東顧,日本趁機加強對中國的侵略,嚴重損害了中國的主權。中國人民的反日情緒日漸增長。1919年1月,英、美、法、日、意等戰勝國在巴黎召開對德和會,決定由日本繼承德國在中國山東的特權。中國是參加對德宣戰的戰勝國之一,但北洋軍閥政府卻準備接受這個決定。這次和會上中國外交的失敗,引發了偉大的五四運動。
“南陳北李”相約建黨
在中國共產黨創建史上,“南陳北李,相約建黨”的佳話廣為流傳, “南陳”是指陳獨秀,“北李”是指李大釗。“相約建黨”,這四個字其實是基于歷史過程的一個概括性描述,即1920年初李大釗冒險送陳獨秀去天津,在路上談到建黨之事。
1920年2月,他們扮作商人,坐一輛騾車,先到河北省樂亭縣李大釗的家鄉——大黑坨村。在大黑坨村住了幾天,然后起程去天津。一路上他們交換了關于建立中國共產黨的意見。他們相約在北京和上海,分別進行活動,籌建共產黨。”稍加留意,以上這段文字后面一句話里,其實就有“相約建黨”的關鍵字節——他們相約在北京和上海,分別進行活動,籌建共產黨。如此看來,把這段歷史背景概括為“相約建黨”,應該是始于1983年出版的《偉大的開端》一書這段敘述。“也許受這段敘述的啟發,在此后的報刊上出現了‘南陳北李,相約建黨’這一概括。”
“中國共產黨”名稱的由來
1920年8月,陳獨秀在上海發起成立了中國共產黨的第一個早期組織。1920年9月1日,陳獨秀在《新青年》發表的《對于時局之我見》一文中,曾稱“吾黨”為“社會黨”,后來才改稱為“共產黨”。
最早提出“中國共產黨”這一名稱的是蔡和森。1920年8月13日和9月16日,正在留法勤工儉學的他,在給毛澤東寫的兩封信中,詳細地研討了共產黨問題,提出:“先要組織黨——共產黨,因為它是革命運動的發動者、宣傳者、先鋒隊、作戰部。”他在對西歐各國共產黨特別是俄國共產黨考察的基礎上,提出了具體的建黨步驟,其中包括“明目張膽正式成立一個中國共產黨”。毛澤東給蔡和森的回信中表示,我沒有一個字不贊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