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科技大學成都學院:以黨建引領推進學校高質量發展(高校黨建引領作用如何發揮)
2024年底,在四川省委教育工委公布的全省高校“雙帶頭人”教師黨支部書記“強國行”專項行動團隊入選名單中,電子科技大學成都學院工學院教工第一黨支部脫穎而出,成為該校唯一獲此殊榮的黨支部,也是同類院校中僅有的7個入選團隊之一。
黨建賦能,推進教學科研高質量開展
作為工學院黨建引領的先鋒,教工第一黨支部自2021年獲批四川省高校“雙帶頭人”工作室以來,始終堅持“兩學一做”學習教育常態化、制度化,通過積極開展特色黨組織活動,不斷增強黨員的黨性修養和社會責任感。
據介紹,在黨支部書記羅凱的帶領下,該支部33名黨員教師組成的團隊以黨建為引領,積極開拓創新,不斷推進教學科研工作高質量開展。
“在人才培養方面,我們立足自身專業特色,結合國家和經濟社會發展所需,開設機器人實驗班、AI算法創新班、5G 物聯網復合班等多個特色班級,將思想引領與大學生的專業教育、實踐、科技創新活動緊密結合,努力為國家發展新質生產力和高質量發展培養新工科人才。”羅凱說。
羅凱認為,通過黨建聯建和豐富多樣的特色黨建活動,讓學生和老師“走出去”,不僅可以服務社會,還可以增強學生實踐能力,提升教師隊伍的課程思政與教學科研能力。為此,教工第一黨支部立足崗位工作和專業特色,積極開展“人工智能 行業”的校企合作協同育人工作,努力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貢獻力量。同時,該支部還與多個社區形成長期良好的共建關系,共同打造支部特色黨建工作品牌,深化學校與社區融合。
來自工學院微電子科學與工程專業的2022級學生向云荷就深刻感受到黨建活動帶來的積極影響。她說,“通過積極參與工學院組織的‘紅芯領航號’‘思政進校園’以及‘科普進社區’等活動,不僅深化了我對黨的理論和歷史的認識,還提升了個人綜合素質和團隊協作能力。未來我將繼續積極參與黨建活動,不斷提升自我,努力為黨和人民的事業,為強國建設和民族復興貢獻自己的力量。”
近年來,該支部不僅成功榮獲四川省“雙帶頭人”教師黨支部書記工作室稱號,還獲批多個教育部協同育人項目和省級課程思政示范教學團隊,獲評學校“先進基層黨組織”,其“支部工作法”獲評學校黨委“一等獎”。同時,團隊教師成功建設了四川省一流課程2門,獲發明專利近30項,獲教育部和四川省教改立項10項,團隊教師1人獲評四川省高校優秀共產黨員,此外,團隊教師指導的學生多次在各級各類學科專業競賽中獲得全國和省級一等獎。
羅凱介紹,未來將繼續依托工學院“社區青年號”黨建品牌,在黨建聯建、教育服務、科技賦能及實踐育人等方面繼續深入推進,同時,在科技賦能方面,積極推動“人工智能 行業”模式的深入應用,優化和推廣智慧養老和體育產品,為社會提供更多科技支持。
黨建聚力,促進黨建與業務工作相融合
與此同時,工學院內另一支重要力量——教工第二黨支部也在黨建引領下,為工學院發展和人才培養積極貢獻力量。該支部27名黨員長期奮斗在教學、科研和社會實踐一線,是工學院的中堅力量。
“教師不僅是教書匠,更是教育工作者,需要潛心研究教育規律,不斷改進教學方法,同時以一顆愛心關心和幫助青年學生健康成長。”工學院信息與通信工程系系主任、教工第二黨支部書記聶小燕如是說。
據介紹,聶小燕在帶領支部黨員不斷深化課程思政教學改革的過程中,堅持以“黨建引領,專業賦能”為工作核心,以“工程思政”為牽引,探索形成了“一核心三互聯”的支部工作方法,努力在提升教師教育教學水平的同時,全面助力學生成人成才。
聶小燕說,“一核心,三互聯”,是指以“黨建引領,專業賦能”為核心,通過支部與黨員、專業、教學科研的三方面互聯,實現黨員權益保障、支部特色構建、專業成果產出與轉化,促進黨建工作與專業工作的深度融合與創新,從而提升教師黨支部和黨員在專業建設和教學科研工作中的戰斗堡壘和先鋒模范作用。
2024年,工學院教工第二黨支部被正式確立為四川省高校“雙帶頭人”教師黨支部書記工作室(培育),同年還被評為校級優秀黨支部。聶小燕表示,“高校黨建工作至關重要,我們將繼續探索黨建思政與教學、科研、實踐工作有機結合的新路徑,助力工科人才培養。”
據了解,電子科大成都學院工學院堅持黨建引領,積極推進新工科建設,不斷深化人才培養模式和教學改革,取得了良好的辦學效果。目前,工學院有四川省“雙一流”建設貢嘎計劃培育學科1門,四川省一流專業2個,四川省一流課程4門,四川省課程思政示范課程3門,四川省產教融合品牌課程1門,四川省產教融合品牌教材1本,四川省“十四五”規劃教材1本,四川省省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2個。同時,依托教學團隊,工學院融匯“工程思政”的應用型高校電子信息類專業產教融合協同育人體系的研究與實踐獲四川省高等教育人才培養與教學改革重大項目立項,多個項目獲省級立項和教育部產學合作、協同育人項目立項。此外,工學院還獲評省級高等學校課程思政標桿院(系)。
未來,電子科大成都學院工學院將繼續堅持黨建引領,不斷探索創新,努力為國家發展新質生產力和強國建設培養更多高素質應用型科技人才。(圖/文 電子科技大學成都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