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好用活黨建村史館,汕頭鷗汀街道旦家園社區打造“家門口的紅色課堂”
在汕頭,能夠擁有村史館的村、社區并不多,而汕頭市龍湖區鷗汀街道旦家園社區就有其中一個。走進旦家園黨建村史館,濃郁的“鄉土氣”“文化味”撲面而來——這里不僅有黨建文化、鄉村歷史的呈現,處處可見的“竹元素”,更是把旦家園社區的特色展現得淋漓盡致。
依托這一特有的黨建資源,旦家園社區在用好用活黨建村史館上下功夫,著力打造“家門口的紅色課堂”黨建品牌,把實物資料轉變成鮮活教材、把黨性教學從課堂搬到現場的做法,將這一黨性教育陣地融入居民群眾15分鐘生活圈,推動黨員群眾黨性教育常態長效。
旦家園社區把黨建村史館打造成“家門口的紅色課堂”。
既是村史館也是黨群服務陣地
旦家園黨建村史館占地面積390多平方米。該館共建兩層,由“黨建文化”和“鄉村記憶”兩大部分組成。
其中,一樓講黨史故事,以建黨以來各個時期的重要事件為主線,設光輝歷程、永遠跟黨走、新時代三大板塊;二樓講鄉村故事,以鄉村記憶和鄉村風情為主題,講述了鷗汀、旦家園的歷史由來、習俗風情、歷史名人、建筑風貌、特產特色、文化藝術、傳統工藝等,呈現出活靈活現的鄉村百態。
此外,該館還展現了旦家園作為全市第一批人居環境建設示范村的改造成果。館里充分運用“竹元素”,陳列了竹筍、鹵鵝、潮汕小吃、農具等工藝品。
旦家園黨建村史館里充分運用了“竹元素”。
村史館重在“建”,更重在“用”。對于旦家園社區來說,村史館不僅是展示黨建文化、鄉村歷史的陣地,還應緊密結合群眾生活、工作等方面的實際需求,有針對性開展服務項目,實現共建共享。因此,社區以“功能化 ”的思路,在村史館內開辟多功能會議室、圖書學習交流等功能分區,既能組織黨員到這里開展主題實踐活動,也能滿足村民需求,豐富村民精神生活。
理論教育與實境體驗有效融合
陣地覆蓋是加強黨員教育的前提。如何有效開展黨員黨性教育,充分調動黨員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成為困擾基層黨組織的一大難題。而旦家園打造的“家門口的紅色課堂”恰恰補齊了這一短板。
在依托村史館開展黨性教育上,旦家園社區以“標準化 ”的思路來實施,以流程的科學設計,推動黨性教育取得實效。該流程分為觀看專題教育片、專題黨史教育輔導的預熱階段,參觀黨建村史館的體驗階段和現場召開專題黨課或組織生活會的升華階段,讓學員充分消化、吸收現場黨性教育養分。
鷗汀街道組織機關黨員到旦家園黨建村史館開展“追尋紅色足跡,感悟革命精神”主題黨日活動。
如何讓村史館滿足不同領域、不同年齡黨員群眾的不同需求?旦家園社區采用“清單式 ”的思路,根據不同需求,實施紅色教育、警示教育、特色教育等教育清單,融入心理輔導講座、讀書分享交流,并與時俱進結合黨史學習教育,并設置理論知識、理想信念與黨性修養、黨史國史等黨史學習專題,通過對接市、區黨校、宣講團優質黨課資源,或由街道駐村領導、第一書記、社區黨組織書記進行黨課授課,擴充教育清單,讓黨性教育更有針對性、實效性。2020年以來,基層黨組織依托旦家園黨建村史館組織開放式組織生活共42場次。
黨員主動亮身份帶頭拆違建
“家門口的紅色課堂”黨建品牌的持續打造,黨性教育的持續開展,為旦家園社區的黨員干部注入了精神動力。
結合主題黨日活動,社區組織開展“三自”先鋒行動推動黨員主動亮身份、作表率、比奉獻,在服務發展、服務民生中展現先鋒形象。在拆違攻堅戰中,廣大黨員干部發揮先鋒模范作用,帶頭拆違建,共計拆除3.1萬平方米的違建物,在鷗汀街道轄區內率先實現基本無占用公地違建。
進入“龍湖黨建在線”,看黨建品牌“龍湖矩陣”。
【記者】楊可
點擊圖片,一鍵報料↓↓↓
【作者】 楊可
【來源】 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南方 客戶端
來源:南方 – 創造更多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