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燃“紅色引擎” 激活發展動能(點燃紅色引擎助推企業發展)
陽光海岸小區內鄰里關系和諧,一派溫馨家園的場景。何綺瑩 攝
社區里,參與活動的親子家庭共同投入到手工扭扭花的制作中。受訪者供圖
社區老年人大學開展太極培訓。何綺瑩 攝
在社區為居民提供廣場舞培訓。受訪者供圖
新盟公司建立新盟先鋒空間,將友善文化與黨建文化相結合。何綺瑩 攝
社區里,老人、小孩正在廣場里活動。
受訪者供圖
從深圳福田出發,驅車半小時,就能來到塘廈鎮的天麓山花園,這里住戶超15000人,65%的業主是生活在塘廈、工作在深圳的“雙城”群體。為此,社區以黨建引領突破物業服務傳統職能,通過夯實紅色根基、推行紅色共治、做優紅心服務,實現小區和諧善治。
漫步在東莞民盈國貿商圈,無論是大型購物中心還是住宅小區,都煥發出勃勃生機。東莞市民盈國貿商圈黨總支部作為全市最大的商圈基層黨組織,以“社區 商圈 黨群服務中心”為載體,構建“一個中心、多點開花”黨建陣地布局,實現基層黨建協同聯動、共建共享。
從住宅到樓宇、從社區到園區,黨建引領社會治理,是東莞打通超大城市治理“最后一公里”的關鍵所在。在常住人口超過1000萬的超大城市里,黨的組織體系全覆蓋嵌入社會治理體系,推動解決了社會治理問題。
南方日報記者 薛屏
織密“黨建網” 下好基層治理“一盤棋”
在基層治理中,居民既是受益者也是參與者。
如今走進橫瀝鎮瑞康花園,小區內干凈整潔,停車秩序井然,不少居民在鍛煉、交談,歡笑聲不時傳來。但在過去,這個有著30年的老舊小區,公共設施設備老化、康樂設施場地老舊、停車難等問題給小區居民正常生活帶來影響,由此引發的矛盾和投訴也越來越多。
居民小區是城市發展的生長點,同時又是矛盾糾紛的交匯點和組織體系的薄弱點。得益于堅持黨建引領,瑞康花園有效推動了源頭治理、系統治理,從“老舊小區”變身“幸福小區”,解決了不少老舊小區普遍存在的停車難、鄰里關系不和諧等問題,而熱心小區事務的居民曲仁娟則被推選擔任了黨支部書記。
曲仁娟介紹,黨支部成立后,打造了以小區黨支部為政治引領平臺、業委會為居民自治平臺、物業為日常服務平臺的“三大主力平臺”,協同婦委會、志愿者等小區組織同向發力的黨建引領、多元參與的社區治理運行模式。
黨建引領下,居民的主人翁意識被激發,基層治理格局煥然一新。
在萬江街道壩新社區,已實現黨群陣地100%覆蓋到小區,幫助業主和新租客更快、更好地融入社區生活,小到日常市場菜品結構指南、老人體檢,大到裝修翻新報備、業委會選舉,都成了社區的“家務事”。壩新社區黨總支部書記何齊歡介紹,上東國際小區還在小區黨群陣地設立了“群眾走訪日”,他每周都在小區黨群服務中心接待來訪群眾,傾聽訴求建議。
黨群陣地是社區與居民連接的紐帶。壩新社區堅持黨建引領,以“基層優先、民生優先、服務優先”為工作導向,不斷強化黨的組織體系建設,通過小區黨群陣地建設,發揮黨員、業委會、物業、群眾共建共商共議制度,黨心民意同頻發力,從而更精準地為群眾服務。
除了住宅小區,針對商圈樓宇黨建與經濟發展融合不緊、賦能發展載體不活等問題,壩新社區通過“商圈黨建角”定期開展不同類型的特色活動,吸引黨員尤其是青年黨員參與,精準破解組織生活對樓宇“白領”黨員吸引力不強的難題。
壩新社區黨總支部始終堅持“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工作方法,圍繞小區、商圈、公園建立一個全方位的黨建陣地網,搭建黨群密切溝通的橋梁,當好群眾的貼心人。
在基層治理工作中,黨的領導貫穿治理全過程各方面,凝聚起基層治理的最大公約數,盤活社區發展“一盤棋”。
繪出“同心圓” 激活“兩企三新”紅色動能
經濟社會發展到哪里,黨建工作就開展在哪里。
“兩企三新”(混合所有制企業、非公有制企業和新經濟組織、新社會組織、新就業群體)是城市的重要建設者、奉獻者,如何才能更好地實現企業與城市“互相成就”、人與城市“雙向奔赴”?
33小鎮黨支部圍繞“黨建引領文創,文創孕育發展”的思路作了有益的探索。在這里,既有華南美術館、頂尖鋼琴品牌施坦威音樂空間等藝術場所,又有碧桂園集團首個孵化器碧創空間,是一個集時尚體驗消費、創意辦公、藝術酒店、美學空間、創客空間等于一體的園區。
據介紹,近年來33小鎮黨支部逐步探索出“3×3”黨建機制,即微課堂、微積分、微心愿“三微”機制,政企、社團、創客三方聯盟,產業孵化、志愿服務、文化交流三平臺,從而實現黨建工作與文創園區的發展同頻共振。
在東莞天安數碼城園區,“陽光雨”黨群服務中心是園區黨總支部打造的一個多功能、一體化的黨建活動陣地。通過這一陣地,天安數碼城黨總支部成功地將園區的黨、工、團、婦聯及志愿服務融為一體,從而將園區內的企業黨組織、婦女組織、團組織、工會組織,以及2800余家企業力量從“一團麻”擰成了“一股繩”,有效改變了此前園區黨組織活動少、發揮作用不明顯的局面。
東莞是一個園區分布廣泛、產城高度融合的制造業城市,發展園區黨建已成為東莞城市基層黨建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促進企業和黨組織“雙孵化”,這樣的案例已經在東莞推廣開來。
近年來,東莞推動科創園區黨組織和企業發展“雙孵化”,推動規上工業企業、專精特新企業、高新技術企業的黨組織覆蓋率穩步提升。
東莞是千萬人口大市,穿梭在大街小巷的快遞員、外賣送餐員、網約車司機,成為維持這座城市正常運轉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去年以來,東莞市委“兩新”工委堅持以黨建為引領,在快遞員、外賣送餐員、網約車司機等新就業群體中開展“五彩”行動,通過“紅色”政治引領、“橙色”關心關愛、“紫色”技能提升、“綠色”權益保障、“藍色”建功立業等一系列做法,讓新就業群體融入城市、愛上東莞。
“黨員身份讓我始終牢記為人民服務。”外賣員張建興在暴雨天將被湍急水流沖倒的外賣員救起,又馬上去追電動車,獲得央媒的點贊。
“我是黨員,又是退伍軍人,這是應該做的!”東莞順豐快遞員蕭陽(化名)在上門取件時遇到一位老大爺歪倒在沙發上,口吐白沫,家里沒有其他人,他急忙將老人送往醫院,還墊付了醫藥費。
如今,全市建設約400個“暖蜂驛站”,打造“15分鐘黨群服務圈”,規范落實好基本設施設備、組織建設工作、關愛服務項目、基層治理志愿服務4張清單,切實增強了新就業群體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激活“黨建鏈” 鍛造優質“紅色”生產力
行業協會商會是加強和改善行業管理與市場治理的重要支撐,也是聯系政府、企業、市場之間的橋梁紐帶,在東莞經濟發展大局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是黨建工作開展的重要陣地之一。
素有“中國家具出口第一鎮”美譽的大嶺山鎮,是東莞市家具產業集群核心區,擁有家具企業390余家、規上企業84家,從業人員超過10萬,形成完備的家具產業鏈條。在此基礎上,如何進一步激發產業發展的內生動力?
大嶺山鎮依托大嶺山家具協會,組建一個由行業協會會長、知名企業負責人、職能部門業務骨干、資深黨建指導員組成的家具產業鏈黨支部,以“黨建鏈”帶動“產業鏈”發展,為產業高質量發展提供堅強的組織保證。
“在邁向高質量發展的新征程上,大嶺山鎮堅持創新驅動產業升級。致力打響‘源頭好家具,大嶺山造’的區域形象品牌。”大嶺山家具協會有關負責人表示,該鎮以家具產業鏈黨建為核心,以產業鏈為載體,把黨建工作向產業鏈上下延伸,推動鏈上資源高效配置、鏈上企業互利共贏、鏈上產業提檔升級,實現黨建工作與產業發展同頻共振、同向發力。
無獨有偶,大朗鎮以毛織產業依托雄厚的產業基礎,積極推行“把黨支部建在產業鏈上”黨建模式,依托毛織管委會、毛織商圈和5個行業協會及部分毛織企業代表,匯集40名黨員代表組建大朗鎮毛織產業鏈黨支部,進一步將黨支部的政治優勢、組織優勢與產業發展優勢有機結合起來,進一步以高質量黨建賦能產業鏈高質量發展。
以黨建為引領,全市行業協會商會發揮各自行業、技術、資金等優勢,匯聚成東莞高質量發展的強大動能。
“湖南在地圖上的輪廓就像人的側影,這里人才輩出,黨員數量的不斷增多、規模不斷擴張便是廣大黨員同心聚力的生動實踐。”東莞市湖南商會黨支部書記、常務副會長陳浪舟說:“一個支部就是一座堡壘,一個黨員就是一面旗幟,我們將以黨建促會建,以會建帶企建,引領黨員和會員企業不斷進步、奮發有為。”
“許多會員企業因為參加了黨建共建,而進一步體會到黨組織的重要性,成立了黨支部。”東莞市潮汕商會黨支部書記吳懷濤總結道,商會根據會員企業黨員情況,分別通過單建、聯建和選派黨建指導員的方式實現黨建工作在商會工作中的引領作用。在商會的積極影響下,會員企業紛紛響應號召,將黨建工作與推動公司事業發展相結合,持續發揮黨組織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取得豐碩成果。
黨建做實了就是生產力,做強了就是競爭力,做細了就是凝聚力。正是東莞立足高質量發展所需,做實做強做細黨建工作,讓黨建變成“看得見的生產力”。
■一線實踐
東城街道東泰社區:
運用三項賦能行動
跑出基層治理“加速度”
“信息大腦”對基層治理進行精細化、智慧化分析研判,“數字化賦能”建設更加安全穩定的治理環境……走進數字東泰展示廳,可以看到,東泰社區以數字化為抓手,以社區黨群服務中心為主陣地,以“1 N”模式布局紅色黨建陣地,全力打造“數字東泰”品牌,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和實效。
據了解,東泰社區成立于1998年,坐落于東莞市東城街道南部,毗鄰東莞大道,常住人口超10萬人,其中戶籍人口約3.4萬人,外來人口約7萬人。這是東城街道人口規模最大、密度最高的生活區,是東城街道城市基層黨建品牌社區。
近年來,東泰社區黨委以高質量黨建推進高效能基層治理為抓手,全面推進“黨建賦能、共治賦能、智慧賦能”三大行動,全力構建共建共治共享社會治理格局。社區先后獲評“全國民主法治社區”“全國先進典型社區案例”“廣東省六好平安和諧社區”“東莞市黨建特色示范區”等榮譽稱號。
在推進社區治理過程中,東泰社區充分發揮黨建工作對于社區治理的引領作用,選聘3名有代表性和影響力的黨員作為社區“大黨委”兼職委員,推動11個機關事業單位黨組織和236名在職黨員到社區“雙報到”,深度參與轄區內重大事項、轄區單位和居民關心的重大問題的推進,同時發揮“搭臺唱戲”的載體優勢,與轄區各企業單位共同簽署黨建共建協議,通過“共商項目—共享資源—共促發展”的方式推行“一企一品牌”,形成了“黨建 金融服務、政務服務、商圈治理、法治建設、環境保護、醫療保障”的黨建引領社區共建新模式。
先后推出“千行千村”“一元民生”“紅藍稅屋—e稅黨員先鋒服務站”等共計14個特色服務項目,創建了全市首個“訴源治理”示范社區,推動社區治理由“單打獨斗”走向“抱團合作”,不斷夯實基層治理“多方共贏”局面。
面對來自五湖四海的社區居民,如何提升他們的歸屬感?如何激發群眾參與共治的熱情?東泰社區黨委用實踐給出了答案。
多年來,社區積極推動搭建議事平臺,首創“智理會”議事機制,定期組織駐點團隊、駐地單位、共建單位、物業公司、業委會代表、居民代表等多方主體齊聚一堂,通過“聽取—研究—協調—解決”的方式,加快推進老舊小區改造項目,近5年內推動了13項重點民生工程實施,惠及轄區居民10547戶,為3萬余人創造了更優質安全的居住環境,切實解決了群眾“急難愁盼”的問題。
同時,社區黨委在走訪慰問、開展文體宣傳活動等日常工作中深挖“社區能人”,建立“社區能人”資源庫,凝聚力量為社區建設獻計獻策,讓社區居民真正從“旁觀者”變成“參與者”,引領居民群眾成為“幸福東泰”建設的中堅力量,進一步增強居民的集體感與歸屬感。
獨木難成林,社區積極整合轄區內各類資源,與各類共建單位聯合建強黨群服務平臺,打造民盈國貿黨群服務中心、景湖花園黨史學習教育“紅色長廊”、“莞香家園”陽光小區陽光雨黨群服務站等10個各具特色的服務陣地,并培育組建了志愿服務隊伍,同時與多家企業共建,在民生保障、文體事業發展等領域作出積極探索。
■基層聲音
東莞天安數碼城黨總支部書記喻偉:
黨建引領企業高質量發展
南方日報:天安數碼城如何以高質量黨建引領高質量發展?
喻偉:我們園區于2010年開發建設,占地28萬平方米,規劃總建筑面積103萬平方米,截至目前,園區注冊企業2842家,其中規模以上企業133家、國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3家、省“專精特新”中小企業39家、省工程中心7家、國家高新技術企業147家、園區商協會共20家、市倍增企業6家,園區知識產權數量共計14116件。園區聚集唯一網絡、兆天集團、星云電子、美東汽車、方天軟件、通莞股份等上市企業,還有中健檢測、中浦科技、德爾智慧、優信無限等倍增企業,以培育新產業、搭建新平臺、構筑新地標為著力點,推動產業轉型、企業創新發展,打造先進制造業產業集聚高地。
伴隨園區科技人才增多,企業發展需要,黨建引領作用愈發凸顯。2013年9月,在街道“兩新”組織黨委指導下,成立東莞天安數碼城黨總支部,目前共有基層黨組織23個,在冊黨員186名。天安數碼城黨總支部以“強化黨建引領,推進三區融合”為發展思路,打出“三強三起來”的組合拳,將園區黨、工、團、婦聯、天安E家、黨群服務中心、統戰以及志愿服務等凝為一體,推動黨建工作與企業發展“雙軌并行、相融共進”,助力園區企業在新時代應對新變局、創造新機遇、開拓新篇章,跑出高質量發展“加速度”。
南方日報:能否進一步舉例介紹基層黨組織發揮了什么作用?有哪些好做法?
喻偉:一方面是強化組織基礎,讓園區治理“統起來”。一是建強領導核心,推進“總經理 黨建負責人”一肩挑,根據“信念過硬、政治過硬、能力過硬”標準,從園區200余名企業家黨員中選拔7名黨總支部委員。二是織密組織體系,推動園區黨組織和企業“雙孵化”,成立12個非公企業黨組織;依托商會、協會、公益機構等成立11個社會黨組織,為園區治理提供有力組織保障。三是加強思想建設,通過“請進來”和“走出去”開展黨建賦能公開課,書記講黨課,組織園區黨組織及黨員開展參觀學習活動,累積參與黨員超3000人次。
另一方面是強化服務體系,讓園區管理“優起來”。依托“陽光雨”黨群服務中心、街道黨校分教點、南城科技服務中心等平臺,通過搭建園區“黨群學習空間”“企業眾創空間”“綜合服務空間”,采取“集中輔導、上門服務、幫辦代辦”的模式,為企業提供“管家式”配套服務。結合園區不同社會群體的需求,進一步發揮基層黨組織政治引領作用、強化治理、凝聚力量、為民服務的功能,累計開展黨員學習教育、政策宣講、產業鏈交流會、創新創業大賽、創新項目路演等活動350余場,服務黨員職工超9萬人次。
此外,我們還通過強化先鋒力量,讓園區治理“益起來”。通過“黨建 公益”“園區 社區”“企業 鄉村振興”三維度行動,積極履行社會責任,園區黨總支部號召園區全體黨員職工積極參與各類公益,實現活動聯辦、資源共享的互通互助互融良好模式。園區目前累計開展公益助學、消費助農、愛心獻血、志愿者等活動100余次,參與人員超13400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