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首個小區黨支部成立(梅州首個小區黨支部成立時間)
梅新雅苑小區黨支部召開會議,就居民關心的問題進行研究。南方日報記者 何森垚 攝
社會結構日趨多元、群眾訴求日趨多樣、矛盾問題日趨復雜……如何更好適應城市發展,解決基層社會治理中的痛點、堵點、難點?
梅江區江南街道梅新雅苑小區的黨建引領社會治理模式給出了答案。
為推動居民小區由“小區管理”向“小區治理”轉變,梅江區深入開展“雙百”創建活動,即百個小區黨支部、百家黨員先鋒店創建,不斷強化城市黨建的“神經末梢”,把基層黨組織向居民小區、商鋪延伸,發揮黨組織模范堡壘和黨員先鋒模范作用,在梅新雅苑小區建立了梅州首個小區黨支部。
從“社區黨委”到“小區黨支部”“樓宇黨小組”再到“鄰里黨員”的城市基層黨組織體系,為梅新雅苑小區里種種社區治理問題的解決尋得“良方”,也讓基層治理更有成效、更有溫度。
蝶變
從居民關心的小事入手
“書記,我家水管壞了可以修一下嗎?門禁什么時候換?……”梅新雅苑小區黨支部書記秦銳和打開了小區微信群,把小區居民近來的一些問題和意見進行整理。“這些居民關心的問題,一般會由支部先研究,再由業委會具體實施。”馬上就要召開新月份的業委會會議了,他要把居民的訴求弄清楚,并在開會之時討論出初步的解決方案。
梅新雅苑小區共有3棟8層的居民樓,居住人口有200多人。其中黨員有50多人,占總人口的1/4。“在沒有成立小區黨支部之前,小區沒有活動陣地和溝通平臺,居民們雖然經常打照面,卻很少交流溝通,缺乏‘人氣’和‘溫度’。”秦銳和說。
小區雖小,事情不少。很難想象,幾年前,梅新雅苑可是一個“問題小區”。“車難放,衛生難保證,這不理想那也不理想,錢交給物業還受氣。”在小區居民的印象中,過去小區管理矛盾突出,群眾多有不滿。
為此,小區成立了業主委員會,重新聘請專業人員來負責小區的安全和衛生。雖然有了業委會,但多數問題主要由8名業委會成員進行協商解決,平時居民之間碰面、互動的機會仍然不多。
其實,在梅江區大大小小的居民區,同住一個小區乃至一個單元樓,“相見不相識”的狀況普遍存在。為打破這種隔閡,提高小區自治管理水平,梅江區以黨建為“橋梁”,通過發揮黨員“帶頭”“骨干”作用,引導小區黨員亮身份、作承諾,打通服務群眾“最后一公尺”。
時間回到兩個月前,江南街道梅南社區的辦公室燈火通明,社區黨委干部與小區的幾名老黨員聚在一起,正商量籌建小區黨支部的事情。
白天進門棟,挨家挨戶走訪,物色小區黨支部的合適“陣地”;夜晚懇談會,召集黨員談心,商量小區黨建方案。“以前,黨員雖然住在小區,卻很少關心小區事務,如今黨員在小區發揮引領作用,為基層黨建注入了活力。如今在梅新雅苑小區業委會成員中,有半數以上都是黨員。”江南街道黨工委副書記袁濤說。
誰家有人生病,誰家有空巢老人,誰家有困難,哪棟樓的下水道堵了……居民家的大事小情的解決,在梅新雅苑小區都不是難題。而正是靠著解決這樣一件又一件居民關心的小事、實事,梅新雅苑小區最終實現了蝶變。
引領
黨員先鋒帶頭共解難題
一大早,還未走進梅新雅苑小區,就聽到黨支部辦公場所傳來了大人小孩的歡聲笑語。小區內道路干凈整潔,路旁花木繁盛、車輛停放有序。“我們黨支部自建立以來,一方面加強對小區黨員的組織和管理,另一方面就是服務小區住戶。”秦銳和介紹。
為小區建設提一條意見建議,為黨群之家捐一本書籍或其他物品,每季度參加一次學習教育活動和扶貧濟困,每年舉辦一次捐資助學活動,每人為小區做一件好事。
筆者注意到,在居民平日活動的黨支部辦公室,掛著工作職責、志愿者服務崗負責人及聯系方式、黨群之家“八個一”共建項目說明等,一目了然。制度“上墻”,不僅方便小區居民查看,也增加了黨員自我約束的壓力和帶頭示范的動力。
黨建進小區、組織進樓宇、服務進家庭是梅江區基層黨建工作的一項創新舉措,更是做好為民服務工作的又一良方,不僅激活城市黨建的“末梢神經”,增強基層黨建工作的精確度與時效性,更可解決居民在生活中遇到的各類困難,做到基層黨建工作深入人心。
前不久,得知小區黨支部還缺少一個辦公和活動場所,小區的一位居民黨員便主動將自家的車庫提供出來;了解到黨支部要建立一個讀書角,需要收集一些書籍,小區的黨員們馬上帶頭捐書,其他居民也紛紛回家“翻箱倒柜”。“不到兩天時間,我們黨支部的書架上就有了200多本書,都是居民自愿捐獻的。”秦銳和說。
這樣在樓棟里發揮黨員作用,主動為小區建設“發光發熱”的例子,還有不少。在黨建引領下,小區黨員先鋒主動站出來,以居民需求為目標,著力解決居民群眾最關心的民生難題。“年齡大了,以前出門辦事經常搞不懂要求,現在有了黨員幫忙,事半功倍。”居民葉女士對小區黨支部的成立贊不絕口。
對此,梅江區委組織部相關負責人表示:“抓小區黨建工作,就要像剝洋蔥一樣,逐層逐級推進滲透,黨組織覆蓋到小區,工作要進樓宇。居民的操心事、煩心事、揪心事,一件一件解決。”
“接下來,我們將推動百個小區黨支部、百家黨員先鋒店創建活動,以黨建引領社會治理,成熟一個,孵化一個,做到黨員工作生活在哪里,黨組織就覆蓋到哪里,讓黨員無論在哪里都能找到組織找到家。”上述負責人說。
■記者觀察
黨建引領 居民自治破解小區治理困境
由于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快,梅州各類住宅小區紛紛拔地而起,成為了城市板塊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隨著城市的高速發展,很多城市治理的突出問題都在各個小區中陸續發生。
為強化小區治理,梅江區探索將黨組織建設作為小區治理體系的核心,通過把黨組織建在小區上,以小區黨建來引領小區治理,達到服務城市發展和服務居民的目的。
這種將“黨支部建在小區”的做法,是推進黨的基層組織設置和活動方式創新的一項重要舉措,也是梅江區探索黨建引領城市基層治理邁出的堅實一步。
黨建工作的難點在基層,痛點在基層,亮點也在基層。實踐證明,凡是社區黨建做得好的地方,社區的共建共治共享效果就會較好。社區黨建是城市黨建工作的基礎,社區黨組織是引領社區共建共治共享的組織載體。
筆者認為,小區管理,難在要做好人的工作。如何充分將居民參與小區治理的熱情調動起來,黨建引領是關鍵。
梅新雅苑小區通過“找黨員、建組織、優機制、聚合力、植文化”,讓黨旗飄揚在小區,構建“紅色業委會”,有效引導黨員主動亮身份、離退休干部發揮余熱,帶動了更多黨員和居民參與到小區的建設中,變居民被動接受管理為居民主動參與建設。
小區居民反映的熱點、難點問題,件件有回音,事事有著落。小區“一年一個樣”,居民看在眼里、喜在心頭,基層治理“最后一公尺”自然容易打通。
黨支部來了,黨組織有班子、有隊伍、有制度、有陣地、有亮點,對小區治理帶來的作用是“潤物細無聲”的。正如梅新雅苑小區黨支部書記秦銳和所說,“大家互相了解多了,矛盾就少了,關心多了,隔閡就少了。”
黨支部來了,凝聚力來了。梅新雅苑積極探索黨建引領小區治理的路子,構建起“小區 樓棟 黨員 住戶”縱向到底的網格化組織體系,從而構建了一個聯絡鄰里感情、化解矛盾糾紛的高效系統。
黨支部來了,活力也來了。在黨組織和黨員的帶動下,越來越多的居民有了歸屬感和幸福感,共同建設和諧美麗的溫馨家園就成了居民自覺參與的事。
南方日報記者 黃思華 通訊員 李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