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讀 – 來中國,是他未竟的心愿
“一旦您承認中國,美國人會大發雷霆的。”
“那又怎樣?”
這番對話發生在1963年1月24日,時任法國總統夏爾·戴高樂和政府發言人佩雷菲特之間。
看似云淡風輕,實則風雷之聲隱隱。1964年,在戴高樂的積極推動下,法國成為第一個同新中國正式建交的西方大國。
巴黎埃菲爾鐵塔。圖源:新華社
今年恰逢中法建交60周年。無論在冷戰時期,還是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當下,中法關系都極為獨特,長期走在中西方關系前列。
理解這段跨越六十載的友誼可以有很多個角度。這一期,我們不妨從戴高樂這個人談起。
法國巴黎塞納河。圖源:新華社
1
外交核爆
當今的法蘭西第五共和國,創建者便是戴高樂。世人對他的評價很高,視他為二戰期間反法西斯侵略、維護法蘭西民族獨立的代表人物。
強調獨立外交的戴高樂,致力于讓法國在國際舞臺上發揮更大作用。例如,二戰后美英蘇確立的“雅爾塔體系”本無法國的份,戴高樂硬是在羅斯福、丘吉爾和斯大林三大巨頭間折沖周旋,終使法國以“戰勝國”身份成為聯合國創始國和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之一。
二戰時期的戴高樂將軍。圖源:新華社
他反對美國在法國領土上部署導彈,反對美蘇搞核壟斷,要求發展獨立核力量。在美蘇冷戰正酣的上世紀60年代,戴高樂認定世界將走向多極化,中國將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法國要順勢而為謀勢破局。
1964年1月27日,北京和巴黎同時發出一份聯合公報:“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法蘭西共和國政府一致決定建立外交關系。兩國政府為此商定在三個月內任命大使。”
短短兩句話的公報如一聲驚雷,打破了冷戰背景下美蘇爭霸、陣營對立的沉悶空氣。當時的國際輿論用了“外交核爆”一詞來形容。法國大報《世界報》發表社論說:“兩個具有獨立性的國家走到了一起”。
巴黎總統府愛麗舍宮。圖源:新華社
承認新中國,是戴高樂向美國發出的一個明確信號:法國不愿唯美國馬首是瞻。
事實證明,美國的確被激怒了。時任美國副國務卿哈里曼形容此舉為“對美國的一記耳光”。美國政府發出照會,向法國表示“強烈抗議”。
沒有意外地,戴高樂不為所動。
在中法發表建交聯合公報的記者會上,戴高樂表示:“法國對中國的承認只是對世界現實的承認,我相信其他國家政府遲早會效仿法國的做法。”
戴高樂的預言成真。中法建交后,西方國家掀起了一波與中國的“建交潮”。時任美國國務卿臘斯克表示,中法建交“在密不透風的鐵板上撕開一道裂縫”。
“曾祖父在處理國際政治事務時,堅持獨立自主,非常務實。”戴高樂將軍曾孫女納塔莉·戴高樂認為,中法建交的深遠意義在于,它打破了當時美蘇控制的兩極世界,推動世界向著多極化方向發展。
戴高樂將軍曾孫女納塔莉。圖源:新華社
2
未竟的心愿
戴高樂對中國有著很深的情結。
戴高樂的兒子菲利普·戴高樂曾在書中回憶:“我至今記憶猶新,一天晚上,用完晚餐,父母全神貫注地看一本相冊,里面有一幅長城的照片,一直延伸到天邊……”
由于中法當時對彼此的互訪原則均為“你先我后”,戴高樂總統在任內未能如愿訪華。
1970年9月,戴高樂的侄女戴高碧來北京擔任法國駐華使館參贊前,戴高樂對其吐露心聲:“到中國去,對我來說,這是一個夢!我很想到那里去。”
為此,戴高樂甚至做好了1971年6月成行、在中國度過“6·18”的準備——1940年6月18日,戴高樂將軍通過廣播發表宣言,號召法國人民抵抗納粹德國。6月18日由此成為象征法國民族精神的重要日子。
巴黎香榭麗舍大街。圖源:新華社
遺憾的是,戴高樂1970年11月因心臟病猝然去世,其訪華心愿最終未能實現。1973年,蓬皮杜成為第一位訪問中國的法國總統。當時的蓬皮杜已身患癌癥,他仍完成了這趟中國之旅。蓬皮杜還特別提到,他的中國之行實現了戴高樂的夙愿。
此后歷屆法國總統均有多次訪華記錄。密特朗訪華3次,希拉克訪華4次,薩科齊訪華6次……當今的法國總統馬克龍也已3次訪華。
2006年,希拉克參觀陜西省歷史博物館時仔細觀看青銅器。圖源:新華社
中法民間交流也是如此。60年前,法國來華旅游者幾乎為零;如今法國已是中國入境游客重要的來源國之一。
戴高樂的夙愿,已由后來人實現。
3
戴高樂主義
今天,許多學者在分析法國自二戰后為何能一直在國際事務中發揮大國作用時,總會提到一個詞:戴高樂主義。
“戴高樂主義”旨在恢復法國在國際事務中的世界大國地位,避免成為美國附庸。這一理念被歷任法國總統繼承,并接續創造了中國與西方國家外交的諸多“第一”。
例如,1997年,時任法國總統希拉克訪華,中法建立面向21世紀全面伙伴關系,法國是第一個與中國建立這種新型關系的西方國家。
2001年,中法率先開啟“戰略對話”,此后美國、英國、歐盟等相繼開始和中國開展“戰略對話”。2004年,中法關系由“全面伙伴關系”升級為“全面戰略伙伴關系”。
巴黎榮軍院前,中法兩國國旗飄揚。圖源:央視新聞
到今天,戴高樂主義已經深入法國外交肌理,體現為法國政府不斷強調的“戰略自主”理念。
法國是唯一一個同時具有七國集團(G7)、北約、歐盟成員及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身份的國家。歷任法國總統堅信,法國應致力于在世界發揮領導力,且應當通過法國參與創建的聯合國安理會、歐盟等多邊機制發揮領導力。
中國也一貫主張在現有多邊框架內處理國際問題。這也成為中法兩國交往中十分“對脾氣”的重要原因。
巴黎凱旋門。圖源:央視新聞
多年來,中法堅持獨立自主戰略抉擇,在重大國際事務中旗幟鮮明地反對霸權、反對陣營對抗。
2003年,美國不顧國際社會反對、以莫須有罪名發動伊拉克戰爭。法國作為西方國家帶頭反對,中國更是強烈呼吁立即停止軍事行動。
2022年,烏克蘭危機全面升級后,中法都呼吁盡早停火止戰、恢復和平。
2023年,面對巴以沖突,中法兩國都呼吁避免巴以局勢進一步惡化,強調“兩國方案”是解決巴以沖突循環往復的根本出路。
法國總統馬克龍。圖源:新華社
法國的戰略自主常令人刮目相看。烏克蘭危機全面升級后,馬克龍成為唯一一位同俄羅斯總統普京直接溝通的西方大國領導人。2023年,法國反對北約在日本設立辦事處。2023年新一輪巴以沖突爆發,馬克龍成為第一位會見巴勒斯坦總統阿巴斯的西方領導人。
法國國民議會法中友好小組主席、議員埃里克·阿洛澤認為,建交60周年將成為加強法中關系的重要契機。法中都是立場平衡的國家,都是能起到調解作用的國家。積極推動世界朝著多邊主義發展,這是兩國攜手發力的方向,并將大大增強彼此信任。
參考資料:
新華社、央視新聞、人民日報、中國新聞周刊相關報道
廣州日報媒重點實驗室出品
統籌/黨建軍
文/林傳凌
廣州日報·新花城編輯:蘇琬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