勿將黨建工作作為一種“額外”負擔(把黨建工作)
導讀
站在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角度,推動黨的建設與業務工作深度融合,重要的是在提升融合的“深度”上做文章,充分發揮黨建工作的政治功能,強化政治建設的統領作用,涵養黨內政治文化,從而以高質量黨建保障業務工作高質量開展。
人們通常將黨建理解為必須完成的規定動作。這實質上是將黨建理解為外在于業務工作的“額外”工作,甚至理解為一種“額外”負擔。這種理解顯然是有認識誤區的。
黨建工作,本質上是做好業務工作的內在需求,其實也是完成中心工作的內在組成部分。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制度環境中,在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背景下,對于業務工作來說,黨建工作所發揮的政治導向作用、理論武裝作用、團結凝聚作用等,都是不可或缺的。用好黨建這一手,是高明地做好業務工作的內在需求。
比如,對于國有企業來說,黨建其實是企業管理的重要而獨特的一種方式手段,用好黨建這種方式手段,其所發揮的獨特作用是任何一般意義上的企業管理都難以企及的。黨建工作的“三會一課”、談心談話活動以及理想信念、創新理論等要素,其所包含的管理與治理意蘊,其實是一種具有中國特色的管理學問。
黨建工作做實了就是生產力,做強了就是競爭力,做細了就是凝聚力。進而言之,對于任何機關企事業單位來說,“三會一課”、談心談話等組織生活制度用好了,都可以發揮重要的管理效用,產生一般意義上的組織管理所達不到的效果。理想信念、創新理論等要素用好了,可以產生一般意義上的企業文化所達不到的引領凝聚效果。
轉變思想認識、明確內在需求,將黨建工作的獨特優勢充分發揮出來。機關企事業單位一般具有嚴密的組織性和紀律性,具有各種嚴格的管理規定,黨員干部的角色身份意識與歸屬感都很強,因此在黨建與業務融合上,易于制定形成一系列的規章制度。
然而,在機關企事業單位,推動黨建與業務融合,很容易將黨建工作與業務工作不加區分地同等對待,而忽視黨建工作的獨特優勢作用。實際上,在機關企事業單位,就工作性質而言,業務工作主要體現為各種各樣的“事”,具有很強的政策性、專業性,其開展和運行更多強調的是高度的貫徹執行性和嚴肅性。對此,黨建工作應當發揮自身獨特的優勢,緊緊圍繞“人”來做工作,著重發揮好政治引領、解疑釋惑、人文關懷、心理疏導等方面的作用,從而使黨建與業務達到剛柔并濟的效果。
業務工作偏重于強調貫徹與執行中的效率效能,黨建工作則偏重于強調貫徹執行中的認可認同,黨建與業務深度融合,應當是一種相輔相成、優勢互補式的融合而不是機械式組合。
正如中央和國家機關工委《關于破解“兩張皮”問題推動中央和國家機關黨建和業務工作深度融合的意見》所強調的:“把解決思想問題與解決實際困難結合起來,做到思想上解惑、精神上解憂、心理上解壓、生活上解難。”
比如,對于各區、街道(鄉鎮)機關來說,黨員干部工作壓力大、剛性任務多,黨建工作就應當發揮好其獨特優勢,將黨員的實際情況和思想政治狀況及時反映上去,將黨組織的關懷及時傳遞到位。
實現從“制度”到“溫度”的提升,黨建工作發揮“升溫”作用,不僅包括服務的內涵,更包括激勵的內涵。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指出:“落實‘三個區分開來’,激勵干部開拓進取、干事創業。”黨建工作理應在這方面發揮更大的作用。為此,黨建在與業務融合的過程中,更要注重激發工作熱情、鼓舞工作干勁的獨特作用。
比如,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建立了黨建引領“企業吹哨、部門報到”工作機制,通過企業及企業黨組織向亦企服務港“吹哨”反映訴求、亦企服務港主動問需和“企業黨組織書記接待日”等,及時探查企業動態及困難訴求,形成“港內解決—‘吹哨報到’—局港企會商—工委領導定期調度”四級訴求解決體系。通過賦予企業黨組織“吹哨”權、約見權、建議權,有力提升黨組織在企業中的話語權和影響力。這種形式的黨建與業務融合的工作創新,本身就是一種重要的激勵機制。
作者:黃相懷,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研究室副主任、研究員
文章來源:節選自《緊扣“深度”推動黨建與業務融合發展》,《前線》2025年第2期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責任編輯:張蕾磊
網絡編輯:張家偉
監制:宋明晏